分享

一个人变好的开始,是先“学坏”

 富书 2025-05-16 发布于北京

《屏蔽力》畅销2.7万册,加印5次,卖出3个版权:繁体版+韩国版+越南版
作者:武小五(富书作者),来源:富书(ID:kolfrc)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那些敢对“常识”说不、敢尝试新东西的人,往往能走出不一样的路。
著名作家余华在《我在岛屿读书》里对年轻人说,“别做文学的乖孩子”,要敢于“叛逆”。
这个“叛逆”并非道德层面的背离,而是对既有文学范式、创作权威的质疑与突破。
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学创新,往往诞生于对传统写作经验的挑战中。
就像他在创作《活着》时,摒弃了当时主流文学的宏大叙事风格,以朴素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刻画平凡人物的苦难与坚韧,最终成就了经典之作。
这番言论,如同拨云见日,为我们理解人生进阶之路带来全新思考——人生想要实现持续突破,有时就需要这种看似“离经叛道”的思维转变。
别把专家的话当圣旨,要有自己的判断
在成长过程中,权威的声音似乎总带着天然的说服力。
无论是专家学者的论断,还是行业领袖的观点,都容易被我们当作绝对真理。
然而,真正的认知跃迁,往往始于对这种权威迷信的打破。
2023年,人工智能领域权威专家曾断言“通用人工智能至少10年内无法实现”。
但是,OpenAI团队却没有被这种权威预判束缚。
他们通过不断优化算法、调整模型结构,仅用短短数月便推出具有强大语言理解能力的GPT-4,彻底颠覆了行业认知。
OpenAI的成功,正是源于对权威观点的理性审视和独立探索,他们用实践证明: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盲从才是突破的关键。
认知心理学中的“权威效应”揭示,人们天然倾向于信任权威言论,这种心理虽能帮助我们快速获取知识,但也容易成为思维的枷锁。
在知乎上,有个话题特别火:“你被专家坑过的经历”。
评论里2万多条回答,全是血泪教训。
有人听养生专家说吃生茄子能降三高,结果天天生吃,最后吃出了胃结石;
 有人听投资专家推荐股票,把积蓄全投进去,结果股价暴跌。
还有毕业生听“职场大佬”说“选行业比选公司重要”,结果进了夕阳行业,晋升速度如蜗牛般。
这些例子都在提醒我们:听别人的话可以,但一定要过过脑子。
就像余华说的,读经典名著,既要佩服作者的才华,也要敢想:如果是我,会不会换种写法?
生活也是这样,遇到问题别忙着“抄答案”,先想想这个答案适不适合自己。
别让老经验害了你,要学会灵活变通
经验是人生积累的宝贵财富,能帮助我们高效解决熟悉问题。但当我们将经验当作万能钥匙,它反而会成为阻碍进步的枷锁。
想要实现人生精进,就必须突破经验束缚,拥抱创新思维。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创办京瓷公司初期,面临着制造精密陶瓷零件的技术难题。
当时,传统的陶瓷制造工艺无法满足高精度的要求,稻盛和夫和他的团队尝试了无数次,都以失败告终。
如果按照以往的经验,他们可能会继续在传统工艺上做微小改进,但稻盛和夫没有这样做。
他打破常规思维,大胆尝试新的材料和工艺。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研发出了满足需求的精密陶瓷零件,为京瓷公司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经验曲线效应”,随着经验的积累,生产效率会提高,成本会降低。
但这种效应也会导致企业陷入“路径依赖”,难以做出突破性的创新。
在个人成长中,同样如此。我们习惯了用过去的经验解决问题,一旦遇到新情况、新挑战,就容易陷入困境。
在豆瓣职场小组,有个35岁程序员的故事特别扎心。
他干了十几年Java开发,技术扎实,领导同事都认可。
前几年,公司想转型做新项目,要用新的技术框架。他觉得自己有经验,老技术够用,不愿意花时间学习新东西。
结果新项目上线后,用新技术的同事升职加薪,他因为跟不上公司发展,最后只能被裁员。
他在帖子里写道:“我以为经验是护身符,没想到成了绊脚石。”
这就是被经验困住的后果,过去的优势,反而成了前进的阻碍。
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
当我们突破固有思维的束缚,专注于创新时,往往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成绩。

学会分辨对错,质疑才有意义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说:
“我坚定地认为,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质疑一切的精神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鉴别能力作为支撑,质疑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抱怨和指责。
只有具备鉴别力,才能在质疑中去伪存真,让质疑成为进步的动力。
苏轼年少时,读书勤奋刻苦,博闻强识,对书中所言大多深信不疑。
一次,他读到《荀子·劝学》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讲述环境对人影响重大。
苏轼虽觉有理,却也开始反思,难道人就能完全被环境左右吗?
于是他留意观察生活,发现身边有人虽身处恶劣环境,却依然坚守本心、努力向上。
联想到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如屈原,虽被奸臣排挤、处于奸佞当道的朝堂,仍能保持高洁品性。
通过不断思考、分析现实与历史,苏轼逐渐意识到,人在受环境影响的同时,自身意志也起着关键作用。
这种鉴别能力的培养,不仅丰富了他的思想;也为其日后在诗词、散文创作及为政理念上的卓越成就奠定基础,使其作品和思想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深度与广度。
缺乏分辨能力,我们很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不仅自身可能遭受损失,还会将错误观念传递给身边的人。
因此,面对任何事情,我们都应保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多方查证资料,不轻易被片面信息左右。
2025年3月14日,成都石室中学初三学生徐伟哲在参观四川省博物馆时,发现一件标注为南北朝时期的昭明铜镜存在断代错误。
他通过分析铜镜的铜质、铭文风格及铸造工艺,指出其应为西汉产物。
四川省博物馆经考古资料核查和类型学分析,确认该铜镜确为汉代文物,并当天修改了文物介绍。 
正如老一辈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在信息纷繁复杂的今天,即便是亲眼所见也未必真实,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分析、判断。
唯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的质疑才能真正成为推动自身成长的力量。

培根说:“在创造事业中,每一步都要深思熟虑,而非盲目行动。”
余华说的“叛逆”,不是让我们做刺头,故意和人对着干,而是提醒我们:别盲目跟从,别害怕打破常规。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那些敢对“常识”说不、敢尝试新东西的人,往往能走出不一样的路。
下次再听到“必须这样做”“只能那样做”的时候,不妨多想想:真的是这样吗?有没有别的可能?
点个,愿我们都能做自己人生的“叛逆者”,在质疑和尝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扫码进读者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