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术界流传着这样一个现象:很多习练内家拳多年的师傅,在公园中演练套路时气定神闲、动作优美,但一旦面临实战或突发状况,往往施展不开,显得笨拙而慌乱。这种练用脱节的现象,让许多习武者陷入了深深的困惑。正如1995年全国传统武术观摩赛中,一位杨氏太极传人在对抗演示中被年轻拳手三次突破中线,评审组诊断指出:'练法未化用法,如稻谷未脱壳。 这种练用脱节的问题,究其根源,正是对《太极拳论》中'运劲如抽丝'这一要诀的误解所致。本文将从一位三十年老拳师的视角,深入拆解内家拳练法与用法的本质区别,揭示'练法如绣花、用法如闪电'的三大关节,帮助广大练家子真正掌握内家拳的精髓。 《太极拳谱》第87页白纸黑字写着'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是内家拳修炼的根基,强调的是整体协调与内在统一。然而,《形意拳谱真传》第六章却偏偏强调'三催':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 我师父当年教形意劈拳时,前三年专练定步,求筋骨开合;后五年则磨练活步,练劲路转化。这就像盖房子,先要打牢地基,再逐步砌墙。内家拳的修炼,也是一个由内而外、由静而动的过程。只有根基扎实,才能在实战中灵活运用。 ![]() 以陈氏太极的掩手肱捶为例,练套路时要肩胯齐转、手脚相随,动作完整而优美。但《陈氏家传太极图谱》中藏着一句行话:'掩手非手,劲从地反'。这句话揭示了用法的精髓:实战中,高手往往不会拘泥于完整的动作,而是抓住关键点发力。 1998年《武魂》杂志记录的一个实战案例显示,当真到用时,高手往往是后脚蹬地直接送肩,哪还顾得上完整转胯?这就是拳谱所说的'练时十二形,用时要无形'!练法是全面、完整的,而用法则要抓住关键点,做到简练高效。 《苌氏武技书》说得透彻:'练时如张网,用时如收纲'。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练法与用法的本质区别。练法如同张网,要全面、周到,讲究四面八方的功夫;而用法则如收纲,要集中力量,抓住关键点。 站桩时讲究逆腹式呼吸,这是练法的体现,目的是培养内气和整体协调性。但真到发力瞬间,哪个高手不是自然闭气?《四川武术志》第152页记载,李雅轩嫡传弟子在推手中突然变鸡形步,其呼吸节奏与日常训练截然不同。这就是中医'急则治标'的智慧在武术中的应用。 再看董海川八卦掌,《董海川转掌歌诀》第三句'虚步转掌实腿藏,膝打三寸不显形'。在走圈练习时,我们强调虚实分明,这是练法的要求。但到了实战贴身时,虚步往往瞬间变实腿踹膝,这暗合《内功四经》'虚中藏实,实中孕虚'的要诀! 我师叔祖就是靠着这一招,在擂台上三次点中对方膝窝!实战中,虚实的转换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能僵化教条。正如《拳经》所言:'虚即是实,实即是虚,如环无端'。 ![]() 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警告:'套路如衣裳,临敌须赤膊'。这句话提醒我们,套路只是学习和训练的工具,真正实战时,不能被固定招式所束缚。 如果把'懒扎衣'这样的动作当作固定模式来练习,遇到快攻必然吃亏。许多内家拳习练者在实战中表现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分依赖套路,忘记了武术的真正目的是应对变化万千的实战情况。 《黄帝内经》讲'急症用针',呼吸也同理。练法中强调的逆腹式呼吸,是为了培养内气和稳定心神。但到了实战中,呼吸要随动作自然变化,不能刻意控制。 我见过练了十年逆腹式呼吸的拳师,真动手时反而被自己气息憋住,这就是没悟透《内功四经》'先天炁动,后天息从'的道理!实战呼吸要顺其自然,不能被练法中的呼吸模式所限制。 ![]() 1992年全国散打锦标赛数据分析显示,78%的内家拳选手失利都因'过度讲究虚实'。这说明在实战中,过分强调虚实转换往往会适得其反。 其实,《拳经》早就点破:'虚即是实,实即是虚,如环无端'。实战中的虚实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自然变化的。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这一点,才能在实战中游刃有余。 ![]() 最后说句得罪人的大实话:内家拳练用之别,就像中药房抓药——练法是按方称量,用法是临症加减!你要是真想打出拳谱里说的'犯者立扑',明天就开始拆招练劲,这才是老辈人'宁传十套拳,不教一个用'的秘辛! 内家拳的修炼是一个由繁入简、由学到悟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了练法与用法的本质区别,才能在实战中发挥出内家拳的真正威力。希望本文能为各位练家子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让我们一起在武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进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