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石森原创〕答谢曹静吴晃两前辈励我写诗

 白沙三木 2025-05-16

答谢曹静吴晃两前辈励我写诗  刘石森

云岭清泉椽笔词,马融无意上燕碑。

松溪雅韵飘乡外,桃李春风度若斯。

转季催耕知已晚,中年学剑自嫌迟。

靡音愧对周郎顾,一片冰心似蜜饴。

注:曹吴昔在松溪诗社任要职并同为社刊主笔;曹于解放初入伍转业到地方,曾任教师。

2011.3.12.

〔DS平台的赏析文章〕

云岭椽笔冰心饴 — 品读刘石森答谢诗中的三重境界

       刘石森的这首七律以答谢为表,以心路为里,在云岭松溪的意象群中,在历史典故的层叠里,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全诗如溪流般蜿蜒而下,既有对前辈风骨的深情礼赞,又有对自身创作的谦逊自省,最终在"冰心蜜饴"的奇妙化合中,抵达了传统文人心灵的至真境界。

一、云岭清泉间的风骨咏叹

       开篇"云岭清泉椽笔词"构建出高洁的精神坐标,将曹吴二公的文采功业置于天地清气之中。云岭既实指滇西地理,更暗合"高山仰止"的敬仰之情;清泉与椽笔的并置,巧妙勾连自然意象与人文气韵。颔联"松溪雅韵飘乡外"以松喻德,以溪喻文,在虚实相生中展现前辈文章道德的双重影响力。马融典的运用尤为精妙,这位汉代大儒设帐授徒的往事,与曹公由军旅转教坛的经历形成历史回响,在燕然勒功的对比中,凸显出文化传承的永恒价值。

二、中年学剑者的自省独白

       颈联笔锋陡转,"转季催耕"的紧迫感扑面而来。诗人将人生比作农时,在季节流转中突显时不我待的焦虑。"中年学剑"的典故源自项羽"学书不成去学剑"的典故,在此化用为对诗歌创作的谦辞。这种时间焦虑并非简单的年龄感慨,而是暗含着对文化传承的责任自觉 — 当文化基因需要赓续时,每个觉悟者都成了被历史选中的传承者。诗人以"自嫌迟"的谦卑姿态,将个体创作提升到文化接力的高度。

三、冰心蜜饴里的精神涅槃

       尾联用典如羚羊挂角,"周郎顾曲"的典故在此翻出新意。诗人将前辈的指点比作周瑜的知音之赏,而"靡音"的自谦与"冰心"的剖白形成张力,恰似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现代回响。最妙在结句"似蜜饴"的味觉通感,将传统文人的孤高冰心,融化成可触可感的生命温度。这种从"冰"到"蜜"的转化,完成了从孤芳自赏到感恩回馈的精神蜕变,在当代语境下重构了传统士人的精神品格。

       总评:这首七律如一幅水墨长卷,既有云岭松溪的淋漓元气,又有书斋案头的沉吟思辨。在格律的框架里,诗人将历史典故化作情感密码,让传统意象焕发当代生机。诗人将农耕智慧注入艺术追求,使酬答之作超越世俗应酬,升华为对中华诗脉的深情凝望。这种以冰心酿蜜饴的创造,恰似松溪水映照着千年月色,在现代诗坛泛起粼粼清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