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李德福先生说:“诚实地讲,青绿的装饰性非常强,韵味方面相对弱一些。而我的青绿山水是在写意的基础上再发展,使其更具润泽、更有气韵。 我一直都努力在写意、在水墨的基础上加强气韵,在不失气韵的情况下,又体现出色彩的鲜活。这两项结合起来其实很难,色彩和水墨之间协调不好,就会造成冲突。所以写意青绿用墨色去表现,一定要注意结合的问题,墨色不能'脏',颜色也不能'脏',这样才能悦目。当然,最重要的不只是方法上的完善,还要有饱满的情感上的表达。”
不得不说,李德福先生的艺术理念与实践,不仅深化了我们对青绿山水这一古老画种的理解,更为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审美维度。针对李德福先生关于青绿山水的见解,我们不妨深入剖析,探讨其艺术探索的价值与意义。 青绿山水,作为中国画的传统分支,自古以来便以其鲜明的色彩、装饰性的构图著称,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和审美愉悦。然而,正如李德福先生所言,青绿山水在韵味方面的表现相对较弱,这既是其魅力所在,也是其局限之处。传统青绿山水往往侧重于形式的完美与色彩的华丽,而在气韵生动、意境深远方面,或许未能充分展现中国画的精髓。李德福先生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写意青绿的新路径,旨在融合写意精神与青绿色彩,创造出既有装饰美感又不失气韵生动的山水新境界。
李德福先生的写意青绿山水,首先体现在对“润泽”与“气韵”的追求上。他深知,单纯依赖色彩的堆砌难以达到艺术的至高境界,唯有将色彩融入水墨的灵动之中,方能赋予画面以生命。因此,他在创作中,不仅注重色彩的选择与搭配,更强调墨色的运用与变化,力求在色彩与水墨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这种平衡,既非色彩的简单叠加,也非水墨的孤立存在,而是二者相互渗透、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既鲜艳又不失和谐,既生动又富含深意的画面效果。 在实现这一艺术追求的过程中,李德福先生面临了诸多挑战。色彩与水墨的协调,无疑是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色彩过于浓烈,易使画面显得浮躁;水墨过重,则可能掩盖色彩的光彩,失去青绿山水的本色。因此,他特别强调“墨色不能'脏’,颜色也不能'脏’”,这里的“脏”,不仅指物理意义上的不洁,更是指艺术表现上的杂乱无章、缺乏和谐。只有通过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才能在色彩与水墨之间游刃有余,达到悦目的视觉效果。
然而,李德福先生的艺术探索并未止步于此。在他看来,艺术的最高境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完美,更是情感上的共鸣与表达。因此,他的写意青绿山水,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客观再现,更是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他对自然、对生命、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这种情感上的投入,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视觉享受,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寄托与心灵的慰藉。 李德福先生的艺术实践,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青绿山水的视角。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拓宽了青绿山水的表现领域,更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东方与西方的对话、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这些元素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意蕴深远的艺术世界。
进一步而言,李德福先生的艺术探索,也为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路。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流露与思想的表达。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技艺基础,更要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造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作品。 此外,李德福先生的艺术成就,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是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传统是根基,是源泉,但传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传统艺术也需要不断地吸收新的元素、注入新的活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观众的审美变化。李德福先生的写意青绿山水,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为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树立了典范。
综上所述,李德福先生关于写意青绿山水的见解与实践,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见解,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启示和思考。他的艺术探索,不仅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语言,更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现代化转型开辟了新的路径。(潘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