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伐战争在醴陵成就的那支铁军去哪了(红四团的前世今生)

 虛怀若谷 2025-05-16

Image

“县北有陵,陵下有井,涌泉如醴,因以名县”。这个就是《名胜志》中对醴陵最早的记载了。据《醴陵市志》大事记记载,醴陵东汉设县,从而看出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名胜志》是本什么样的书?谁编写的?我没有仔细调阅,对书的好坏就没有发言权。不过,里面所提的“井”字,我是持怀疑的。因如今醴陵山区还有靠山接水古老的生活习惯,我以为这一习惯才是古代醴陵人取水的生活方式。“县北有陵”是个什么陵呢?也就是说醴陵这个陵字的来历也很模糊。据记载: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醴陵属长沙国临湘县。汉高后吕雉统国四年(公元前184年)置长沙侯国,封长沙相刘越为醴陵侯,食邑600户。在这里,我不得不说明一下,在这一时期的醴陵侯,不属于县侯,是亭侯。据传,建侯城于醴陵古城村。我们知道,古代对字的用法,很讲究的,那么汉高后又是以什么来把醴陵称为陵的呢?这就遗留下来了一个历史问号。我以为,醴陵之醴是指一条泉水的河流或者是一条溪水,而不是一口井,陵则是指醴陵境内的某座山。

Image

不过,醴陵之名在近代史上因将军、革命家众多,出现的频率也就多了起来。据记载,醴陵是革命老区,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主战场之一,而且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北伐战争中,在这里成就了一支铁军部队,那就是叶挺独立团。
       

在红军战争时期,有支部队战功赫赫,是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团长是醴陵人耿飚,人称耿猛子,他率领这支部队,在井冈山第五次反围剿中独战温坊,成为了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在长征路上智渡潇水,血战湘江,强渡乌江,首夺娄山关——令敌人闻风丧胆,这支部队,是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史称红四团。其实红四团的历史,追其源头就是北伐战争时曾在醴陵血战的叶挺独立团。

1924年秋,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命令,黄埔军校政治部在广州组建了大元帅府陆海军铁甲车队。1925年11月,在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反动武装交战中屡立功勋的铁甲车队员为骨干,成立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为叶挺。独立团成立后,出师北伐,在攸县、中伙铺、汀泗桥、咸宁城,特别是醴陵等一系列战斗中,打得军阀吴佩孚的军队望风而逃。血战醴陵、武昌,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美名。南昌起义爆发后,已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的叶挺独立团,在聂荣臻、周士第的指挥下,毅然奔向南昌,参加南昌起义。
     

叶挺独立团是在1926年1月正式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

Image

1926年5月1日,独立团从广东肇庆出发,途经广州时,周恩来在叶家祠召开了独立团连以上党员干部会议,告诫部队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工作,作战要勇敢,要有牺牲精神,最后,周恩来鼓励他们'饮马长江'、'武汉见面'。1926年5月间,独立团首先由粤入湘为北伐前锋,进入湖南汝城附近时,在共产党组织的侦探队和向导队、狙击队的协助下,最先和谢文炳一部敌军约千余人发生战斗,乘夜冒雨进攻,迅速夺取汝城的西南高地,经过一夜激战,将敌人击溃,遂即占领汝城。叶挺团长率队经过渡头司、资兴到达永兴县城时,接到唐智生来电说:'吴佩孚派赣军唐福山和谢文炳等残部共约四个团,集结于攸县长岭之线,一部分进至碌田附近,企图进犯安仁,我军张团长兵力单薄,望速赴援'。6月2日,独立团冒大暴雨兼程挺进到达安仁。3日下午,敌军分两路来犯,谢文炳部约两千人进犯碌田,唐福山部约千余人进犯黄茅铺,来势汹猛。独立团叶挺团长即令周士第(共产党员)参谋长指挥第二营和侦探队增援碌田,吸引敌人兵力,自率主力增援右翼黄茅铺。得到当地共产党组织农民的积极协助,并作向导,4日拂晓,全线出击,敌人纷纷向北溃退,独立团乘胜追击,奋勇作战。独立团紧蹑敌后追赶到攸县长岭附近时,望见敌军受攸县长岭敌阵守兵截击,敌与敌在厮杀,枪声不绝。时已入黑,独立团乘敌人混乱之际,向敌冲杀,一部分敌人向茶陵、莲花赣边东退,大部分向醴陵退却,目的是要死守渌江防线。
        

叶挺独立团乘胜追击。
        

7月10日拂晓,进攻醴陵的战斗打响。叶挺独立团一部找到了当地农民做向导,在拂晓前赶到泗汾桥。先抹掉岗哨,隐蔽接近泗汾桥。而后,独立团一部发起攻击,敌人四散而逃,独立团马上占领了泗汾桥北岸。然后从泗汾桥左侧渡过渌水,从腹部侧击敌人。主力部队则在叶挺亲自率领下,沿攸县大路正面向醴陵进军。主力部队也在泗汾桥附近与敌军谢文炳部2000余人遭遇,双方展开了激战,将敌击退。

Image

此时,张发奎的第12师攻下沈潭,其中29团击退正面敌人后,迅速攻克楚东桥。而萍乡至株洲的铁路已被当地武装破坏,加速了敌军的全线溃败。两天后,渌水以南谢文炳、唐福山部全部被缴械。第4军占领南岸高地后,枪炮声不断,此时,攻击部队虽控制醴陵城外围的守军,到达了醴陵城边,但因有渌江之隔,正面攻击十分困难,独立团先后发动了8次猛烈冲击,造成不少伤亡,还是没有突破进城的防线。

叶挺十分焦,一面与地方组织联系,一面反复勘查地图,研究方案。正在关键时刻,当地农协派人前来,告诉叶挺:“我有办法,我知道渌水下游有个浅滩(有资料表明是太溪滩),如果能从那里过去,从西边腹背打击敌人,就能把醴陵城攻下来。”

叶挺听知心中大喜,将那人叫到地图前面,重新制订了作战方案,由于这个年轻人的带路,独立团从右翼下游浅滩跨过渌水,向醴陵城进军。叶挺登上高地观察,发现醴陵城内敌人已经乱了方寸,四处抢劫,准备逃跑。于是抓住战机,命令第2营和卫生队迅即向城内发动进攻,经过拼杀,敌人终于抵挡不住,四处逃命。独立团于当日下午4时30分占领了醴陵。在攻击醴陵的过程中,35团等兄弟部队也进行了有力的配合,对攻城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醴陵之战,张发奎的主攻部队没有攻破敌人的侧后阵地,因此落后了一步。敌人又以主要兵力压到了左翼,因此,叶挺独立团损伤很大,牺牲70多人,其中有两名连长和那位至今也没找到姓名的带路人。但战绩丰硕,敌唐福山、谢文炳部几乎全部被消灭,击死击伤敌人数百,缴获山炮两门,机枪三挺,俘敌400余人,得枪械500余支。叶挺攻占醴陵后,在城内等了一个多小时,原任主攻醴陵的张发奎才面有愧色地带领他的部队姗姗而来。独立团占领醴陵后,吴佩俘煞费苦心经营的渌江防线全面崩溃。

Image

叶挺独立团醴陵一战后,一直打到了吴佩孚的巢穴武汉,'饮马长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铁军”之称的荣誉。
      

1927年3月,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集团和南京的蒋介石集团的矛盾公开化,史称'宁汉分裂'。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从4月起南京等地的国民党开始大量逮捕和处决共产党人,发动了四一二政变。这一历史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破例。中国共产党在此危急时刻,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发动了南昌起义。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叶挺的率领下参加南昌起义,独立团则在聂荣臻、周士第的指挥下与叶挺一起也来到了南昌。南昌起义之后,这支部队跟随朱德,转战到湘南,而后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时期的1933年5月底至6月初,红一方面军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按照中国工农红军新的编制,红一方面军藤田进行了改编,史称藤田改编。在这次改编中,改小师小团为大师大团,师以下部队逐级缩编,师编为团、团编为营、营编为连,同时取消了军一级组织机构,由军团直辖师。这一历史时期,为了再次继承叶挺独立团的铁军传统,中央红军在红一军团下创立了第四团,称红四团。
     

关于红四团的历史,耿飚将军在回忆录特别写道:“红四团是在原叶挺独立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力团,在北伐中素有铁军之称。”

Image

这支铁军到达陕北后,又参加了山城堡等战役。1937年8月,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四团被改编为第115师343旅685团1营,在抗战中随115师主力转战山东。抗战胜利后,去了东北,番号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第16师第46团,相继参加了,四平保卫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战斗。1949年1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7师第379团,参加海南岛战役。1985年后,该团改编为某机械化步兵团,现驻扎中原地区,属济南军区。在1999年参加了国庆五十周年大阅兵,2008年汶川大地震,该支部队勇赴灾区,抗震救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