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是治疗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证的经典方剂,临床应用时可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法,主要是围绕药物的增减及剂量调整来适应不同的症状和体质,如气虚明显、血虚、阴虚、阳虚、自汗、盗汗、脾虚夹湿、湿浊中阻、肝郁、血瘀、咳嗽、喘促、失眠、健忘、头痛、眩晕、耳鸣耳聋、便秘、泄泻、水肿、黄疸、淋证、消渴、崩漏、月经过多、胎动不安、脱肛、胃下垂等。具体用药建议需在中医大夫的辨证论治下进行。 若患者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症状突出,可加人参、黄芪的用量,以增强补气之力;或加用党参,加强补中益气的功效。 伴见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血虚症状,可加熟地、当归、白芍等养血滋阴之品,以气血双补。 出现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表现,可去升麻、柴胡,加麦冬、玉竹、石斛等滋阴清热之药。 若见形寒肢冷、腹中冷痛等阳虚症状,可加附子、干姜等以温阳散寒。 自汗严重者,加浮小麦、麻黄根等固表止汗。 盗汗为主者,可加五味子、煅牡蛎等敛阴止汗。 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苔白腻等脾虚湿盛症状,加茯苓、白术、薏苡仁等健脾利湿。 若有胸闷、恶心、呕吐、舌苔厚腻等湿浊阻滞中焦之象,加苍术、厚朴、陈皮等燥湿行气。 出现胸胁胀满、情绪抑郁等肝郁症状,加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理气。 伴有刺痛、舌质紫暗、有瘀斑等血瘀表现,加川芎、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 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杏仁等止咳化痰。 喘促气短者,加苏子、莱菔子、沉香等降气平喘。 失眠多梦,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等养心安神。 记忆力减退、健忘者,加远志、石菖蒲等宁心开窍、益智安神。 头痛属气虚者,重用黄芪,加蔓荆子、葛根等升清阳而止痛;属血瘀者,加川芎、白芷、全蝎等活血祛风止痛。 眩晕重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平肝潜阳。 耳鸣耳聋,加磁石、菖蒲、蝉衣等通窍聪耳。 若为气虚便秘,可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等润肠通便。 泄泻频繁,加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等温肾止泻。 伴有水肿,加茯苓皮、大腹皮、泽泻等利水消肿。 黄疸属脾虚湿蕴者,加茵陈、栀子、茯苓等利湿退黄。 小便淋沥涩痛,加车前子、滑石、木通等清热利湿通淋。 消渴病属气阴两虚者,加天花粉、麦冬、五味子等益气养阴生津。 崩漏属气虚不摄者,加艾叶炭、炮姜炭、棕榈炭等止血。 月经过多,加阿胶、艾叶、乌贼骨等养血止血。 胎动不安属气虚者,加桑寄生、杜仲、续断等安胎。 脱肛明显,重用升麻、柴胡,加枳壳、黄芪等以升提中气。 胃下垂,可加枳实、厚朴等理气除满,增强胃肠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