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雅利安人的迁移 当一部分讲梵语的雅利安人给大草原带来浩劫之时,另一部分雅利安人开始南迁,成群结队地穿过阿富汗,最终在般遮普(Punjab)这片被印度河各条支流环抱的肥沃土地上定居。他们把新的家园称作萨普塔天竺(Sapta-Sindhu),意为“七河之地”(Land of the Seven Rivers)。对于雅利安人在印度的定居,存在很多争论。一些学者甚至否认曾经发生过此事,他们认为是印度土著居民创造了这一时期在般遮普发展起来的文明。雅利安人在这段印度早期的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考古记载。他们的社会是流动性的,人们在野外或临时露营地居住。我们掌握的唯一原始资料是宗教仪式的经文,用梵语撰写,收集在一起被称为《吠陀》(意为“知识”)《吠陀》的语言与阿维斯陀语如此相似,它的文化前提与《伽萨》如此接近,以至于它几乎就是一部雅利安典籍。现今的大部分历史学家都认可,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之中,来自大草原的雅利安各部落确实在印度河谷拓殖。但它既不是人口的大量迁移,也非军事入侵。这里没有搏斗、抵抗或大规模破坏的痕迹。相反,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或许曾有不同的雅利安群体向这个区域进行了持续的渗透。 印度河谷文明 当第一批雅利安人到达这里时,他们可能看到了先前印度河流域文明①的遗迹。”这个古老的印度帝国在其国力最盛、最兴旺发达的时期(约公元前2300年一公元前2000年),比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更为庞大。它拥有两个令人叹为观止的重要城市:位于现代信德(Sind)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以及向东大约250英里的哈喇帕(Harappa)。但另外几百座较小的城镇也被发掘出来,它们沿着印度河绵延了800英里,又沿着阿拉伯海岸延伸了800英里,都是按照相同的网格形式建造的。印度河谷文明曾经拥有一个完善而强大的贸易网络,它向美索不达米亚出口金、铜、木材、象牙和棉花,进口青铜、锡、银、天青石和皂石。 遗憾的是,我们对哈喇帕或他们的宗教几乎一无所知,尽管某些诱人的线索显示,一些在轴心时代之后变得非常重要的宗教崇拜仪式可能源于印度河谷文明。考古学家曾经找到母亲神(Mother Goddess)的小雕像、石制的男性生殖器像以及三个印章,上面画有被动物包围的坐像,看上去像是瑜伽的姿态。这是湿婆(Shiva)神吗?在正统的印度教中,湿婆是动物之主,也是一个伟大的瑜伽修行者,但他不是雅利安人的神,也从未在梵语《吠陀经》中被提及。当缺乏确凿的证据时,我们不能证实一种连续性。当第一批雅利安人到达这个地区的时候,哈喇帕帝国实际上已经消失了,但在那些荒废的城市里可能还有一些散居者。或许存在重叠和交替发生的情况,而且一些雅利安人也可能接受了当地宗教信仰的要素,并与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结合起来。雅利安移民并不向往重建古老的城市并使帝国复活。在迁移过程中,他们始终轻视安全的定居生活,并选择了瑜伽(yoga)——在发动袭击之始将马匹套在战车上。与琐罗亚斯德不同,他们对宁静、和平的生活不感兴趣。他们热爱自己的战车和有力的青铜剑;他们是牧人,靠窃取邻居的家畜谋生。由于他们的生活依赖于偷盗牲畜,这便不仅仅是娱乐消遣,同时也是一种神圣的活动,宗教仪式为它注入了神圣的力量。印度雅利安人需要一种充满生气的宗教;他们的英雄是艰苦跋涉和驾驭战车的斗士。他们逐渐发觉琐罗亚斯德所崇拜的阿修罗(asuras②)令人厌烦、缺乏生气。谁能被一个像伐楼那那样的阿修罗所鼓舞呢?他只是在他的天国圣殿里无所事事,从一个遥远的安全地带对世界发号施令。他们更喜欢充满冒险精神的迪弗,“他驾驭着战车,而此时阿修罗正坐在家中的厅堂里”。” 到他们在般遮普安家落户的时候,对伐楼那——最高阿修罗的崇拜已经开始减弱,而因陀罗正成为至上神。” 因陀罗长着狂乱飘拂的胡须,腹中充满甘露,并且热爱战斗,因而是所有武士向往的典型的雅利安人。太初之时,因陀罗将他闪光、致命的霹雳投向布利陀罗。布利陀罗是一条长着三个头的龙,曾经阻塞滋养生命的水流而使大地干旱。因此,因陀罗通过与势不可挡的强大力量进行骇人的战斗,而不是像伐楼那那样无力地坐在家里,才使这个世界变得适合人们居住。在吠陀经文中,伐楼那的所有特性——管理法律、守护真理、惩罚谬误,都转到了因陀罗身上。然而,令人不安的事实依然存在,就因陀罗的魔力而言,他是个杀手,他只是通过谎言和欺骗设法击败了布利陀罗。这是频繁陷入战乱的社会所反映出的暴力和不安的幻象。吠陀赞美诗见证了整个宇宙被可怕的冲突和激烈的斗争所震撼。迪弗和阿修罗在天堂里搏斗,与此同时雅利安人在尘世中为生存而战。”这是一个经济匮乏的时代,雅利安人能在印度河谷立足的唯一手段就是窃取当地土著居民的家畜——这些土著居民是不喜欢离开家的阿修罗在世间的同类。” ①亦称印度河文明,或哈喇帕文化,是印度次大陆青铜时代城市文明,起止时间约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50年,其遗址中摩亨佐-达罗和哈喇帕的规模最大。——译者注 ②在梵语中,阿维斯陀语的“ahura”变成了“asura”。——作者原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