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位研究生走出象牙塔,走进了社区、学校、企业、军营。十五载春秋过去,他们开展了1400多场公益知识讲座,为超过54000人次的听众讲课,努力将学科前沿理论同群众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用群众听得懂的大实话、大白话把理论问题讲清楚,始终秉持着“学以致用双向增进,宣传理论服务社会”的宗旨。 这样一个服务基层、甘于奉献的组织,就是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然而在复旦大学,共有3000余名青年志愿者队伍开展了108个志愿者项目(2016年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数据),不断地发挥着光和热,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能激励复旦大学的青年志愿者奉献社会,不忘初心?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荣获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 在日前中央文明办举办的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上,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获评全国2016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是上海高校中唯一获评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 “四个100”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是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进一步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组织开展2016年宣传推选100个最美志愿者、100个最佳志愿服务组织、100个最佳志愿服务项目、100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的活动,是中央文明办最具含金量的全国大奖之一。 成立于2002年的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秉持“学以致用双向增进,宣传理论服务社会”的宗旨,历年来组织700余名研究生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军营,开展1400多场公益知识讲座,听众超过54000人次。 (图为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在基层宣讲) 光荣背后:科学体系和奉献精神的有机结合 这样一个十五载来无私奉献的团队,究竟有怎样科学的理念呢? 解读新政、传播知识,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讲师团的一大特色是充分发挥研究生开展理论宣传的优势,扎根专业、解释当下。先后组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道路”等主题宣讲。研究生努力将学科前沿理论同群众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用群众听得懂的大实话、大白话把理论问题讲清楚,群众们普遍反映,讲师团的讲师富有朝气活力,对理论问题把握得准、讲得透。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以理论宣讲为主要抓手,将高校的智力资源同基层群众的学习需求相结合,将学术科研同志愿服务相结合,坚持深入一线服务社会, 2016年全年开展宣讲296场。 (图为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在宣讲) 体系健全、管理严格,以科学的体系服务人。讲师团发挥复旦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建立起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大型讲座资源库,包含14个系列、200个讲题,通过调研、走访,认真梳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可以较好地满足听众多元化的听讲需求。讲师团着力融入城市党建、精神文明工作体系,通过参与区域党建联盟,同辖区内22家单位建立起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上海基层党建网发布讲座菜单,面向全市党组织接受“点单”。讲师团走出上海,赴外地、海外开展宣讲。2016年暑假,讲师团赴四川雅安开展“中国道路”专题讲座,部分讲座被列为区县中心组专场学习报告,雅安市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骨干累计近2000人参加了讲座。此外,讲师团的两位讲师通过复旦大学在欧洲举办的“中国日”活动,赴西班牙、丹麦和比利时的三所高校进行演讲,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图为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在宣讲) 服务基层、甘于奉献,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讲师们在繁重的课业之余,常常要为了一场讲座花费半天时间长途跋涉、花更长时间参与集体备课、反复琢磨修改课件。在一场场无偿的志愿者活动中,讲师们甘于奉献、乐于分享的精神深深感染了身边人。14年来讲师团累计培养近700名讲师,从中涌现出不少优秀的青年理论人才,清华大学国际关系与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赵可金、同济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刘骞、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沈冰清等青年学术新锐都曾担任过博士生讲师团的讲师。春风化雨奏弦歌,薪火相承续新程,讲师团因14年来的不懈坚持获得“上海市优秀志愿者组织”、“上海市青年中心优秀社团”、“上海教育系统校园文化优秀项目”等荣誉称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作过相关报道。 复旦大学是培育奉献精神的沃土,在这片优秀人才层出不穷的广阔大地,一代代复旦人传承接力着志愿者服务项目,践行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编辑:刘琳 感谢研工部提供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