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4师》新四军第四师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统一编成的7个主力师之一。 1941年3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而成。 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后邓子恢任政治委员),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吴芝圃代)。下辖第十旅,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后金明);第十一旅,旅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孔石泉;第十二旅,旅长谭友林(饶子健代),政治委员赖毅;萧县独立旅,旅长纵翰民,政治委员李中道。1941年5月,为精简机关,充实部队,将第十二旅机关撤销,所属第三十四、三十五团直属师部指挥。 1941年9月,第十旅与第三师第九旅对换建制。 1941年11月7日成立淮北军区,第四师师部兼淮北军区机关。 1944年9月彭雪枫牺牲,由张爱萍继任师长,韦国清为副师长。 1945年10月,第四师第九旅开赴山东编入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其余机关、部队留华中。11月,以第十一、十二旅各两个团及淮北路东1个团,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 新四军第四师兼淮北军区,是在豫皖苏边区和淮北大地上,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抗日武装力量。新四军第4师创建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我党领导的十九块根据地之一。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领导合影。一、挺进豫东敌后1938年2月,彭雪枫奉命率八路军驻晋办事处10余名干部奔赴河南省确山竹沟镇,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对外的公开名义为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留守处,王国华为留守处处长,张震为留守处参谋长。4支队8团由周骏鸣、王国华领导的豫南红军独立团在竹沟集结、整编。 彭雪枫以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长的身份在竹沟全面主持工作,组训部队,依托豫西开展游击战争。3月中旬,第4支队第8团编成,周骏鸣任团长,胡龙奎任副团长(后由林凯担任),参谋长赵启民,政治主任徐祥享,成钧为一营营长,朱绍清为二营营长,朱国华为三营营长。遵照新四军军部命令,8团开赴皖中,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9月27日,河南省委按照周恩来、叶剑英的指示,将工作重点转向豫东。彭雪枫、陈少敏签发了给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的电报,提议以彭雪枫、吴芝圃、张震、萧望东、谭友林、岳夏、方中铎、周季方、刘作孚等9人,成立党政军委员会。以在竹沟组建的抗日武装373人,长短枪190支,机枪4挺,整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张震任参谋长,谭友林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长。 1938年9月29日创办《拂晓报》。1939年毛泽东主席专门为《拂晓报》题词“坚持游击战争”。 9月30日,游击支队隆重誓师,挺进豫东。10月11日,在西华县杜岗与萧望东率领的抗日先遣大队、吴芝圃领导的豫东游击第3支队汇合,部队合编后仍称为新四军游击支队。 1938年10月11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在西华城北的杜岗村正式成立。史称杜岗会师。 新四军游击支队成立后,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右)、参谋长张震(中)、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左)合影。新四军游击支队 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副司令员吴芝圃、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副主任谭友林、秘书长岳夏,下辖三个大队和一个警卫连: ①第一大队由萧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为基础编成。 大队长黄思沛、政委张太生、副大队长钟友松。 ②第二大队由胡少卿率领的游击支队第4中队为基础,与吴芝圃的游击支队第3支队2大队合编而成。 大队长兼政委滕海清,副大队长姜郎山。 ③第三大队由游击第3支队3大队编成。 大队长冯胜,政委张辑五,副大队长吴守训。 部队人员1200多人,步枪557支,马枪90支,短枪73支,手榴弹639枚,手提冲锋枪9支,轻机枪12挺,骡马32匹。 1938年10月27日,游击支队3大队在彭雪枫司令员亲自率领下,和日寇进行了窦楼战斗,这是游击支队东进敌后的首战,击毙日军林津少尉以下10多人,3大队副大队长吴守训一人击毙多名日军,被誉为神枪手。 1939年9月1日,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主席团和代表合影(前排左起:岳夏、吴芝圃、方中铎、谭友林、滕海清、彭雪枫、萧望东、张震、张先舟、李耀)。二、开辟豫皖苏边1939年1月10日,为了打击日伪,保卫亳州,支援友军,滕海清率游击支队2大队乘夜奔袭芦家庙,经两小时激战,歼灭伪军300多人,俘伪大队参谋长崔学善,击伤伪大队长崔华山,打了一个没有命令的漂亮仗。 1939年2月,游击支队在书案店进行了整编,将大队改为团。正式组建了两个团和一个独立营。 第1团:团长张太生、政委李耀。 第2团:团长滕海清、政委谭友林。 独立营:营长冯胜、政委张辑五。 2月底3月初,游击支队1团在奔袭商丘以南坞墙集战斗中歼灭伪军200多人,缴获战马10余匹。1营副营长陈光勋牺牲,他是游击支队开辟豫皖苏边牺牲的第一位红军干部。 4月,建立了中共永城县委和县政府,这是游击支队在敌后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随后又组建了第3团,团长周时源、政委孔石泉(后为方中铎)。建立了司令部、政治部、特务连、侦察连、卫生队、随营学校、留守处、拂晓剧团、《拂晓报》社等,共计5000余人。 1939年5月至8月,游击支队辗转淮上三个多月后,于8月底回师至涡阳曹市集,9月6日支队领导机关移师新兴集,新兴集从此成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领导机关驻地。 1939年8月,永城鲁雨亭部改编为支队第一总队:一总队总队长鲁雨亭,政委孔石泉,辖第1、2团。 12月11日,我党领导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为抵制国民党的收编达到豫皖苏边区,改编为支队第2总队,总队长胡晓初,政委向明(后由侯政接任),侯香山任副总队长、方中铎任政治部主任。辖第4、5团。 12月26日,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复电彭雪枫,同意津浦路东的部队及地方武装合编为支队第4总队,张爱萍任总队长兼政委,辖第10、11、12团。与此同时,萧县游击支队及宿县独立团改编为第3总队,总队长耿蕴斋,政委谭友林,辖第7、8团。 将永城地方武装组建永城独立团;调3团2营营长兰侨到睢杞太地区工作,并组建睢杞太独立团。 1939年11月2日,新四军军部指示游击支队改为第6支队,1940年2月1日,正式下令公布,其建制如下: 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新兴集召开大会,图为与会代表合影。新四军第六支队 1940年2月新四军第六支队战斗序列: 司令员政委兼彭雪枫、副司令员吴芝圃、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下辖主力第二、三团、特务团、4个总队及3个独立团: ①主力二团团长滕海清、政委谭友林。 主力三团团长周时源、政委方中铎。 ②一总队总队长鲁雨亭、政委孔石泉(下辖第1、2团)。 ③二总队总队长胡晓初、政委向明(下辖第4、5团)。 ④三总队总队长耿蕴斋、政委谭友林(下辖第7、8团)。 ⑤四总队总队长兼政委张爱萍(下辖第10、11、12团) 注:原第一团拨归第四总队建制,即所属的第10团。40年6月返回津浦路西,归还原建制,后为四纵队5旅13团。 全支队共15个团连同地方武装共17800人。 1940年3月,由刘清明、李干辉率领的抗大总校华中大队与支队随营学校合并,在大李家南面的麻塚集成立抗大第4分校。彭雪枫、吴芝圃兼任正副校长。 1939年9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团以上干部在涡阳县曹市集合影。 第一排左起:李耀、谭友林、王静敏、萧望东、方中铎、林士笑、王子光、周时源。 第二排左起:雷明、资凤、滕海清、彭雪枫、任泊生、吴芝圃、张先舟。 第三排左起:张震、王少庸、岳夏。 三、会师陇海路南1940年,为巩固与发展豫皖苏边区,从延安派来了赖毅、饶子健、邱会作、周纯麟、姚运良、谢胜坤、黎同新、喻新华等干部,加强支队的领导力量。 1940年6月1日,日伪军千余人乘我豫皖苏边区纪念五卅运动阅兵活动,分兵四路,通过国民党区,冲进新兴集,放火烧了“精忠堂”和20多间民房,2团1营营长林乃清带领部队防御,掩护群众和机关撤退,歼敌300多人迫敌撤退。 1940年6月,八路军第2纵队政委黄克诚奉命率344旅(辖687、688、689团)、新2旅(辖5、6两团)共5个团和教导营共12000人,分两个梯队南下华中,抵达新兴集附近,与六支队会师。 6月27日,中央军委发布两部合编的决定,7月2日,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将第1、2、3总队各缩编为1个团,下辖4个旅,即2旅(原新2旅)、4旅(原344旅)、5旅(原六支队1、2团、第2总队)、6旅(原6支队3团和第1、3总队各缩编的1个团组成),另设边区保安司令部,领导和指导地方武装。 7月27日,黄克诚奉中原局指示,率2旅、4旅(687团)及原八路军第2纵队领导机关离开新兴集,执行“向东发展”的任务。为此,八路军第4纵队重新整编,彭仍任司令员,黄克诚仍兼政委。 8月16日,中原局决定组编八路军第5纵队,以黄克诚为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原新四军第六支队第4总队和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第3支队,张爱萍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委,张震球任政治部主任。 1940年春,日军对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进行“扫荡”,新四军第六支队所属各部及地方武装展开反“扫荡”战斗,袭击日伪据点,仅3月1日至15日半个月中,即击毙日军佐野联队长北山大尉、扳木什平少尉以下官兵300余人,予敌重大杀伤,取得反“扫荡”胜利。图为斗志昂扬的新四军第六支队指战员。八路军第四纵队 1940年秋八路军第4纵队战斗序列: 司令员彭雪枫、政委黄克诚(兼)、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下辖: ①第4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辖11、12团,全旅约4000人) 。 ②第5旅旅长滕海清、政委孔石泉、副旅长张太生(辖13、14团,全旅约3000人)。 ③第6旅旅长谭友林、政委赖毅(辖16、17、18团,全旅约4000人)。 ④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耿蕴斋、政治委员吴芝圃兼(辖永城、萧县、睢杞太独立团和亳北独立大队)。 ⑤纵队特务团、直属队、抗大第4分校等。 全纵队共计17000余人。1941年2月由八路军5纵三支队改为新四军3师9旅后,旅首长在青阳(今泗洪)合影。前为旅政治部主任张震球,后左为旅长张爱萍,右为副旅长孙象涵。四、三个月反顽斗争1940年底,汤恩伯部奉蒋介石的反共命令,调动92军,对豫皖苏边根据地施压,同时暗中策反我豫皖苏边保安司令耿蕴斋、6旅副旅长兼18团团长吴信容、17团团长刘子仁,密谋叛变投顽。12月12日,由刘子仁主谋,耿蕴斋带着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一部、刘子仁的17团、吴信容的18团两个营及一个警卫连,共约2000人叛变,投靠了国民党顽固派。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使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了顶点。 中共中央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并决定将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部队统编为7个师将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淮河以北、津浦铁路两侧地区的八路军第4纵队编为新四军第4师。1941年9月,新四军领导人在泗阳县视察新四军第4师9旅时与该旅负责人合影。左起3:张震球、4师9旅政治部主任;左4:彭雪枫师长;左5:张震寰、9旅政治部副主任;左6:韦国清、9旅政委;左7:陈毅军长;左8:冯定、新四军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左9:张云逸副军长;左10:张爱萍、9旅旅长;左11:康志强、9旅政委。新四军第四师兼淮北军区 2月19日,军委电令,八路军第4纵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4师下辖4个旅,即第10旅、第11旅、第12旅、萧县独立旅。10旅由4旅;11旅由5旅;12旅由6旅分别改编而成。第33团由雎杞太独立团编成;第34团是以16团为主编成;第35团是以永城独立团为主编成。撤销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将萧县地方武装编为萧县独立旅。①第10旅 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 ,下辖28、29团。②第11旅 旅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孔石泉、副旅长:张太生,下辖31、32、33团。 ③第12旅 代旅长:饶子健、政治委员 赖毅,下辖34、35团。 ④萧县独立旅 旅长:纵翰民、政治委员:李中道 。 ⑤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 全师共17000余人。 1941年春,国民党顽固派以9个师计10万余人,向豫皖苏边的蒙城、永城地区进攻,第4师被迫自卫反击,由于众寡悬殊,遭受较大损失。 1941年3月初,在蒙城以南半古店,10旅29团一个营与顽军两个团激战竟日,杀伤顽军500余人,突围时仅剩80多人;另一个营的两个连与顽军骑8师激战,大部牺牲。10旅于3月下旬撤往津浦路东。 4月初,12旅34团一营与顽军81师激战,弹尽援绝,营长卢登禹英勇牺牲,教导员董立军饮弹自殉。 4月19日,我党地下党员,在国民党第92军142师425团任团长的陈锐霆,率部在怀远县褚集举行战场起义。 5月,第4师留一部于津浦路西分散坚持游击战,主力转至津浦铁路以东的皖东北地区(淮北洪泽湖边)整训。 6月,为精减机关,充实部队,撤销第12旅机关,所属第34、35团直属师部指挥,后34团充实各县地方武装、35团编入32团。同时将各旅的骑兵集中编为师属骑兵团,以增强突击力量。 7月,邓子恢任师政治委员。在淮宝县召开“仁和集会议”,对三个月的反顽斗争进行总结。新四军4师兼淮北军区主要领导合影。左起:刘瑞龙、彭雪枫、邓子恢、张震、吴芝圃。五、战斗在洪泽湖畔1941年8月,华中局确定四师的活动地区是:陇海路南,运河以西,淮河以北,津浦路铜山、蚌埠、凤阳段东侧,包括原皖东北地区和淮宝地区。成立了以邓子恢为书记的军政委员会,成立了淮北苏皖边区及行政公署,以刘瑞龙为主任,刘玉柱为副主任。 根据华中局、军部指示,对部队进行了整编与调整。将11旅33团编入10旅,使10旅人数达3200人。将35团补充到11旅,使该旅人数达到2000人。撤销12旅机关,编入34团,后又以该部为主成立了保安司令部,主管边区的地方武装。师特务团缩缩为特务营。组建了千余人的宿东游击支队,姚运良为支队长,周启邦为政委。 由司令部侦察科科长盛士坤着手筹建骑兵团,集中各部骑兵连(排),合缩为3个大队。 1941年8月1日,4师骑兵团在岔河镇成立,这是新四军唯一的骑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黎同新。 1941年9月,军部电令:为便利指挥起见,4师10旅和第3师9旅对调。9旅调归4师建制,旅长张爱萍、政委韦国清,辖25、26、27团。第10旅调归第3师建制。 1941年10月间,4师一部参加程道口战役,在陈毅代军长的统一指挥下,由八路军教导5旅和3师7旅担任主攻,4师一部在外围策应,从15日黄昏至18日,我部攻克史集、张庄、大兴庄等外围据点,并于20日和21日两次发起攻击,收复程道口,毙、伤、俘顽军第1400余人,给韩德勤部以沉重打击,打通了淮北、淮海、盐阜区联系和北上山东的道路,巩固和扩大了根据地。 11月,成立淮北军区。 11月6日,日军第13独立混成旅团及徐州、宿县、蚌埠日伪军5000余人,汽车70辆,坦克20余辆在飞机掩护下,沿宿蒙公路西犯涡阳、蒙城、阜阳、太和等地。11月17日,我5旅和纵队特务团在滕海清和程致远率领下实施板桥反击战。激战两天一夜,共毙伤日伪军千余人,击毁汽车、坦克10多辆,击落飞机1架,取得了胜利。 11月18日,彭雪枫陪同陈毅、张云逸到新行圩9旅旅部视察工作,并宣布调张爱萍任3师副师长,韦国清改任旅长,康志强任9旅政委。时建制如下: 新四军4师骑兵团(任泊生摄)。1941年11月新四军第四师战斗序列 师长:彭雪枫、政治委员:邓子恢、参谋长: 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 ①第9旅 旅长 韦国清 政治委员 康志强 下辖25团(团长徐体山、政委李浩然)、26团(团长罗应怀、政委谢锡玉)、27团(团长赵汇川、政委王静敏)。 ②第11旅 旅长 滕海清 政治委员 孔石泉 副旅长张太生 下辖31团(团长兼政委张太生)、32团(团长赵海丰、政委陈其五)。 ③骑兵团 团长兼政治委员黎同新 副团长周纯麟 全师连同地方武装共13000余人。 1942年7月,师政治部主任萧望东调赴2师工作,吴芝圃接任。![]() 拂晓剧团排练演出(1941年10月)。33天反扫荡 1942年11月13日,日军第17师团、第13独立混成旅团及伪第15、28师共7600多人,在骑兵、坦克、汽艇、飞机配合下,分五路向淮北苏皖边区“扫荡”。我根据地党政军民全力以赴,展开了33天的反“扫荡”斗争。 从1942年11月14日至12月16日,4师部队33天打37仗,共歼日伪军700余人,粉碎了敌军合击我主力,“蚕食”根据地的计划。 33天反“扫荡”胜利后,根据地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取消了淮北苏皖边区军政委员会,调整了淮北区党委:以邓子恢、彭雪枫、吴芝圃、刘子久、刘瑞龙为委员,邓子恢为书记,刘子久为副书记;4师机关兼淮北军区机关,彭雪枫兼司令员,邓子恢兼政委,张震兼参谋长,吴芝圃兼政治部主任;还陆续成立了4个地委,分别由韦国清、赖毅、康志强、张太生担任地委书记;以第9旅兼第1军分区,第11旅兼第2军分区邳雎铜分区改第3军分区,1943年11月又以宿东游击支队兼第4军分区。![]() 骑兵团历次战斗英雄合影。1944年于江苏洪泽杜巷,前排左:程坤源、中:彭雪枫、右:周纯麟。山子头战役 1943年3月,第4师主力在江苏泗阳县西南山子头自卫反击战役中,俘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 1943年3月初,韩德勤部再次侵占淮海区的里仁集、程道口等地。3月14日韩亲率第89军、独立第6旅、保安第3纵队等部,深入淮北根据地中心区,企图在洪泽湖畔建立新的反共基地。韩先派一个旅,直趋灵璧以北接应王仲廉部,王部3个团,也越过津浦线东犯。 面对严峻形势,彭雪枫、邓子恢、张震向军部建议,立即发起攻歼韩部的战役。9旅侦察科长杨勋以慰劳名义,侦察韩部部署。军部同意4师意见,决定以4师9、11旅和3师7旅等部,集中力量发起打韩战役。 17日下午2时,总攻开始,战役进展顺利。9旅俘获韩德勤,击毙王光复。11旅也围住了韩部独立旅,并解决了部分顽军。3师7旅到达后救战心切。11旅已完成第一阶段任务,故将包围的李仲寰部交7旅解决,在11旅31团配合下,7旅很快突破了顽军防线,击毙独立6旅旅长李仲寰,俘获了三个团长,打了个漂亮的歼灭战。 此次打韩作战,史称山子头战役,全歼韩德勤的总指挥部、独立6旅、保安第3纵队生俘韩德勤及参谋长吕汉劲以下官兵千余人,击毙保安3纵队司令王光复、独6旅旅长李仲寰等数百人,缴获轻重机枪56挺、步枪750余支、迫击炮2门,电台1部。 4月1日,4师送还韩德勤300余人,以及弹药、电台、马匹等物,派骑兵大队礼送出境。 1943年夏、秋间,组织武工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活动,积极进行反蚕食、反伪化斗争。 全年共作战1580次毙伤日伪军4000余人俘5800人,拔除据点36处;从日伪军手中夺回了13个区72个乡约1.1万平方公里的失地,解放了50多万民众。 同时开展整风运动,进行军政训练,增强了部队战斗力,渡过了困难时期。 ![]() 1940年秋,彭雪枫师长在李园与《拂晓报》社全体新闻战士合影。左起1:庄方、2:陈宁川、4:冯国治、5:张健、6:彭雪枫、7:刘秉衡、8:钱申夫、9:姜心啟、11:李克弱、12:杜百根、13:单斐、14:王少庸。六、打回路西去 1944年春,对日伪军开展攻势作战,攻克据点50余处,歼灭日伪1800余人,收复睢宁、灵璧、泗县间广大地区。7月,又歼灭日伪军800余人。8月,主力奉命向津浦路以西河南省敌后进军,在第3师第7旅等部配合下,歼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1.3万余人,拔除据点36座,建立8个县政权,基本上恢复了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4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汤恩伯部节节败退,一个月丢城38座损兵10万,使中原广大地区沦为日军铁蹄之下。为打击日军的攻势,策应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开创敌后抗战新局面,中央确定了进军河南敌后的方针。一是八路军太岳、冀鲁豫部队南下开辟豫西,加强雎、杞、太;二是新四军5师沿平汉路北上开辟豫南;三是新四军4师西进豫皖苏边,恢复永、夏、萧、宿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发展河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7月12日 ,部队根据军部指示,开始西进准备。华中局和军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于7月25日下达命令:4师主力5个团执行西进任务。彭雪枫、吴芝圃、张震率师前梯队并指挥西进部队,于8月15日出发离开半城西进。8月22日,彭雪枫、吴芝圃、张震一起来到11旅滕海清旅长指挥部,研究确定了作战方案。8月23日一早,11旅31团在迫击炮和轻重机枪的掩护下,首先由小朱庄西南角攻入围内,与顽军展开激烈巷战。32团亦由北面攻入。顽苏北挺进军第40纵队司令王传绶见大势已去,下令向东突围,恰好进入我骑兵团的预伏地区。周纯麟团长和姚运良政委率领骑兵,反复冲击劈杀,我军毙顽军司令王传绶以下300余人,俘顽纵队副司令以下1200多人,缴获迫击炮2门、轻机枪30余挺、步枪900支。小朱庄战斗这个歼灭战,是“西进”的开门红。8月24日,顽第28纵队第3支队队长吴信元率1700名官兵起义,被改编为萧县独立旅吴信元任旅长,直归4师指挥。9月11日,彭雪枫在河南夏邑县八里庄战斗中牺牲。(彭师长牺牲的消息直到1945年1月24日,才由第18集团军发表公告。2月1日,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政治部作出了《关于纪念彭雪枫同志的决定》,决定将永城县改名为雪枫县,将抗大四分校改名为雪枫军政大学。2月7日,淮北各界1.6万人在路东为彭雪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与此同时,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毅及中央各负责同志,亲率延安各界代表千余人,沉痛追悼彭故师长。毛主席在挽词中写道:“雪枫同志在与敌人斗争中牺牲了,全民族和全党都悲痛这个损失。”) 9月23日,3师副师长张爱萍接任4师师长,9旅旅长韦国清任4师副师长。10月8日,进行砀(山)南战役,全歼顽第30纵队胡式如部700余人。生俘纵队司令胡式如。10月13日,4师组成路西战役野战司令部,韦国清任指挥,彭明治为副指挥,张震为参谋长,吴芝圃为政治部主任,统一指挥保安山战役。至24日,保安山战役胜利结束,我军共歼敌3600余人,缴获步枪2000余支,轻重机枪200余挺,大小炮100余门,战马600余匹。从8月15日于半城誓师西进,历经数月的艰苦征战,4师共歼日伪顽军1.3万余人,恢复与发展了东起津浦路西止商亳公路,北迄陇海路,南至涡河的1.3万平方公里和25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胜利完成了中共中央和新四军军部赋予的西进任务。![]() 《拂晓报》报社合体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起:姜心启、杜百根、王少庸、单斐、李化海;后排左起:李朴人、陈阵、庄方、刘秉衡、钱申夫)。七、重建与发展豫皖苏边区1944年12月16日,新四军命令:张震兼11旅旅长和第2军分区司令,陈锐霆任4师副参谋长,11旅旅长滕海清任9旅旅长。1945年1月姚运良任11旅副旅长。 1945年春,在津浦铁路以东继续向灵璧、睢宁间的日伪军发动攻势,连克据点20余处,歼日伪军4900余人;在津浦铁路以西攻克宿县西南的任集、界沟等据点,歼伪军第15师大部。 1945年5月21日,4师集中11旅和9旅一个团、骑兵团及8个县总队共1.3万人,采取攻点打援的战法,发起宿南战役。至7月1日,先后拔除了任集、袁店集、界沟等据点,共歼伪15师窦广殿部1900余人,收复了浍(河)南、涡(河)北9500多平方公里的失地,解放人民20余万,使淮北路西根据地的8个县完全连成一片。 7月,取得睢宁战役的胜利,歼日伪军2200余人。 8月,攻占永城、泗县、五河、萧县、灵璧双沟等县城,收复徐州附近之曹村、大许家、曹八集等车站,歼伪军4000人,并争取永城县西酂城伪第18师全部4000余人反正。 1945年8月11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任命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4师政委。 1945年8月15日,永城县独立团升编为11旅33团。8月25日至28日,经4天激战,毙伤伪军200余人,俘伪县长丁石平、副总队长杜春台以下千余人,缴获轻重机枪60挺高射机枪1挺炮2门长短枪千余支,解放了永城。 1945年8月中旬,恢复第12旅建制。 9月21日,中共地下党员、伪18师师长杜新民,在11旅和萧县独立旅的策应下,率部4000多人起义,永城全境解放。杜部改番号为豫东人民自卫军,后又奉命开赴津浦路东,被新四军授予“华中解放第二军”番号杜新民任军长。![]() 1943年,抗大四分校政治部部分干部于淮宝县曹王庄合影(左排左起:卢华、邱一涵、陈锐霆)。1945年8月新四军第四师战斗序列师长: 张爱萍、 政治委员:邓子恢、副师长:韦国清、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吴芝圃、副参谋长:陈锐霆。 下辖: ①特务团:团长:黎同新、政委罗应怀; ②骑兵团:团长:周纯麟、政委姚运良。 ③第9旅: 旅长:滕海清、政委:康志强。 (下辖25、26、27团) ④第11旅: 旅长: 张震(兼)、政委:赖毅。 (下辖31、32、33团) ⑤第12旅: 旅长:饶子健、政委 张太生。 (下辖34、35、36团) ![]() 1944年新四军4师西征小朱庄战前。前排左起:滕海清、9旅旅长;张震、 师参谋长兼11旅旅长;彭雪枫、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周纯麟、4师骑兵团团长;张永远、4师11旅32团团长。后 记1945年9月,中央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决定新四军第3师调往东北,4师也专门选调一批东北籍干部,编成一个团的架子,由11旅31团团长罗杰率领,向东北进发。 新四军2师、7师调往山东。4师9旅由韦国清副师长于10月上旬奔赴鲁南后和2师4旅、5旅组成为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改为山东野战军建制。 华中留下1师及4师合组为华中军区。10月25日,根据中央决定,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成立,邓子恢为华中分局书记,谭震林任副书记,张鼎丞任华中军区司令员,邓子恢为政委,粟裕、张爱萍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 11月10日,根据华中局决定,组建华中野战军,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下辖第6、7、8、9四个纵队。原4师直属队、雪枫大学和特务团大部合并到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司令部及其直属单位;4师11旅的31团、32团、12旅的34、36团,雎宁独立团及骑兵团合编为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张震任司令员兼政委,饶子健任副司令员,姚运良任参谋长,王学武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73、75、77、79、81团和骑兵团。 第11旅33团和第12旅35团编入八分区建制,坚持路西斗争。 至此,新四军第4师各部分别走向新的征途。 新四军第4师从1941年2月正式组建到1945年11月重新整编为止,在津浦路东淮北地区共战斗了4年零6个月的时间。 新四军第4师创建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我党领导的十九块根据地之一,在抗日战争中,4师和淮北军区部队共歼敌6万余人。到大反攻前,主力部队发展到3.2万余人,地方武装2.3万余人,胜利地完成了坚持淮北地区抗日斗争的任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5年,为了迎接战略反攻,4师兼淮北军区在张爱萍和邓子恢主持下,在津浦路东召开了军事建设会议。会议主席团合影。左起:谢胜坤、王学武、赖毅、张震球、韦国清、邓子恢、张太生、陈锐霆、康志强、张爱萍。本文参考资料:1、 新四军研究网2、《新四军第四师编制序列》 刘刚主编3、《张震回忆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