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中生学数学时都有这样的困惑:每天花大量时间刷题、记笔记,可成绩总是上不去,而班里有些看起来不怎么用功的同学,数学却能轻松考高分。其实,这可能是因为你陷入了 “假努力” 的陷阱。以下这三个容易被忽视的关键问题,正是导致你和学霸拉开差距的主要原因。 第一个问题是忽视课本的重要性。很多同学觉得课本内容简单又枯燥,不如教辅资料实用,所以很少花时间去钻研课本。但实际上,高考数学题的根源都在课本里,出题老师命题时唯一能带进 “小黑屋” 的资料就是课本。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常常会在晚自习时认真研读课本,尤其是课本里的 “章节引入”“公式推理” 和 “想一想” 部分。比如 “章节引入” 会暗示这一章节的重点和出题方向,“公式推理” 能帮你理解公式的本质,避免死记硬背,而 “想一想” 里的问题可能藏着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议大家每周至少花两小时仔细阅读课本,边看边标记重点,自己推导公式,而不是直接背现成的结论。 第二个问题是不敢提问或不会提问。学数学最怕遇到问题不解决,有些同学怕被别人笑话,遇到不懂的题宁愿自己琢磨几个小时也不问老师,结果问题越积越多;还有些同学一遇到不会的题就直接问老师要答案,自己不思考,这样虽然当时懂了,但换一道类似的题还是不会做。正确的做法是,先自己尝试解题,遇到卡壳的地方做好标记,带着具体的问题去问老师,比如 “这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变形”“这类题通常怎么找突破口”。提问时不要怕暴露自己的不足,高中阶段敢于提问的学生,往往能更快发现并补上知识漏洞。 第三个问题是盲目刷题,不注重质量。很多学校高一就布置大量难题,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越学越没信心。其实,对于数学成绩在 110 分以下的同学,盲目刷题不如精做一道题。做题时要先选适合自己水平的题目,比如课本例题和课后题的变式,每做完一道题,都要想想它考了哪个知识点,解题步骤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为什么会出错。如果是计算错误,以后做题时就多检查几遍;如果是知识点没掌握,就回到课本重新学习。对于成绩在 110 分以上的同学,可以适当做一些高考真题和新题型,但做完后一定要总结归类,比如把同类题型的解题思路记在错题本上,这样下次遇到类似的题就能快速找到方法。 学数学不是比谁花的时间多,而是看你有没有找对方法。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努力但成绩没进步,不妨检查一下:课本是不是只是随便翻翻?遇到问题有没有认真思考后再提问?做过的题是不是真正理解了?高中数学需要的是 “有效努力”,只有避开这些 “假努力” 的陷阱,才能让你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