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的工厂车间、餐饮后厨、建筑工地乃至服务前台,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身影——96万外国劳动者。他们用汗水支撑着韩国制造业、服务业的运转,却因语言壁垒和文化差异,常常陷入“工作难沟通、生活难融入”的双重困境。如今,韩国政府终于瞄准这一痛点,一场专为外国劳动者定制的语言文化革新计划正式启动! 01 三部门联手:听见96万劳动者的真实声音 ![]() 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国立国语院与法务部于近日宣布,将打破传统教材开发模式,联合推出《外国劳动者韩语教材(中级版)》。这套教材的最大突破在于: 1、一线调研驱动:开发团队将深入电子厂、餐厅、建筑工地等多类劳动现场,面对面访谈外国劳动者,记录他们在工作中高频使用的韩语表达(如机械操作指令、客户服务用语)、因文化差异引发的沟通难题(如职场礼仪误解、节日习俗冲突)。 2、职业场景定制:教材将按职业划分模块,例如为制造业劳动者设计安全操作沟通、设备故障报修等单元,为服务业劳动者设置顾客投诉处理、订单沟通技巧等章节,确保所学即所用。 3、跨文化精准适配:针对东南亚、中亚、非洲等不同地区劳动者的母语特点和文化背景,教材将嵌入语言对比小贴士、韩国职场文化图解,例如讲解韩国敬语体系在职场中的使用规则、上下级沟通的肢体语言禁忌等。 ![]() 缅甸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工人正在接受林业厅的职务理论教育。Cr,연합뉴스 02 差异化定位:告别通用教材,聚焦劳动者刚需 ![]() 与韩国现有的社会统合项目教材相比, 这套新教材具有三大差异化特征: 1、 人群精准锁定:现有教材主要面向普通移民(如婚姻移民、留学移民),侧重日常生存韩语;而新教材专门服务于以就业为目的的外国劳动者,内容80% 以上围绕职场场景展开,兼顾居住、医疗等生活场景。 2、 技能复合培养:除语言能力外,教材将融入跨文化沟通能力训练,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与韩国同事协作解决问题、向雇主表达合理诉求等场景,帮助劳动者在掌握语言的同时,理解韩国职场的隐性规则。 3、 政策深度联动:教材将直接对接法务部的熟练技能人力培养特别班和产业现场培训项目,成为外国劳动者从语言学习者到合格产业人才的桥梁。例如,通过教材学习的劳动者,可优先参与制造业技能认证考试。 ![]() 国立国语院全景。(Cr.国立国语院官网) 03 让语言成为融合的钥匙,而非隔阂的高墙 ![]() 对于这套教材的推出,韩国政府部门寄予厚望: 文体部与国立国语院表示:“外国劳动者不仅是劳动力,更是韩国社会的重要成员。我们希望通过推行听得懂、用得上的教材,让他们在工作中更自信,在生活中更有归属感。” 法务部则强调:“语言不通导致的误解,曾引发多起职场纠纷和文化冲突。这套教材将从根本上提升外国劳动者的沟通能力,助力构建更和谐的职场环境,也为韩国吸引高端外籍人才奠定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韩国正面临劳动力短缺加剧的现状。据韩国统计厅数据,2024年外国劳动者占制造业就业人口的15%,部分中小企业依赖率超30%。因此,提升这一群体的语言文化适配能力,不仅关乎个体发展,更直接影响韩国产业的竞争力。 ![]() 外国劳动者正在参加2024年韩国语口语比赛并发言Cr.뉴스1 04 未来展望:从“生存”到“共生的跨越 ![]() 随着《外国劳动者韩语教材(中级版)》的落地,韩国社会统合政策正从单向融入转向双向共生。未来,这套教材或将扩展至初级和高级版本,并开发配套的线上学习平台和文化体验课程,例如通过VR技术模拟韩国传统节日场景、职场社交活动等。 对于96万外国劳动者而言,这不仅是一本语言书,更是一把打开第二故乡大门的钥匙。当他们能用韩语流畅表达需求、理解同事的玩笑、参与社区活动时,韩国才真正算得上一个包容多元文化的现代化社会。 ![]() ![]() 老王说: 在全球化浪潮中,每一位背井离乡的劳动者都值得被温柔看见。韩国此次推出定制化教材,看似是语言学习的升级,实则是对劳动者尊严的深刻回应—— 承认他们的独特需求,尊重他们的文化背景,而非用标准化的框架生硬改造。这种量身定制的思维,不仅能提升劳动者的生存质量,更传递出一个信号:多元文化的碰撞不应是冲突,而是社会进步的活力源泉。 联想到中国日益增长的外籍务工群体和国际化人才需求,或许我们也能从中汲取灵感:如何让语言教育更贴近真实场景?如何通过文化适配帮助外籍人士真正扎根?当一个国家愿意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劳动者弯腰倾听,它收获的不仅是经济效率,更是一个民族开放包容的精神高度。愿每一次语言的桥梁搭建,都能让世界多一份理解,少一份隔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