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他说要做《冷噙香》的2025版,谁知道,他拿了一款等级更高的白牡丹出来做了。这家伙今年所有白茶的等级都比往年偏高了不止一个levle,每每开箱总是要吓一跳的,以至于今年开箱所有他寄下来的白茶的时候,都要事先要心里好好做一番建设。整整比去年高出了一个半等级还有余,叶片少了,叶片窄了,叶片小了。芽头长了,芽头长了,芽头多了,芽头肥了。李麻花不解,问曰,你怎么拿这么高等级的白牡丹来做冷噙香?老S傻笑,最近烘茶烘得有点晕头转向的,拿茶的时候一下子拿错掉了....看在他多年坚持品质,坚持提升技术的份上,就算了吧。这也足见,白茶的炭烘真的是一件很累人很累人的事情。炭烘与电烘,于白茶的烘干而言,确实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技艺。电烘,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是极为流行的,极为主流的一种白茶烘干方式。至少,在电能普及之后,在电这种能源日益平价之后,在电与木材的价格差距愈加拉大之后,电烘,成为了首屈一指的,烘干方式。哪怕是金贵的手工炒制西湖龙井,最终也是用电来烘干的。传统工艺的烟小种,靠木材生火来熏烟,来萎凋走水,但到了烘干环节,照样是电烘。电能更干净,更清洁,不存在对空气的污染——景德镇的柴窑全部搬到了远离市区的乡下村里,也有出于环保方面的考量。尤其,电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电脑温控设备来完成,不仅易于操作,还能确保温度的恒定和时长的“傻瓜式”设定,对于烘出一批高品质的干茶,有技术与设备上的双重保险。是以,当电烘设备越来越先进之后,电烘便已经取代了炭烘,成为日常制茶时,不二的选择。也正因如此,许多的制茶师,在初学烘茶的时候,学的就是电烘。炭烘这种存在于古老武功秘笈中的神秘招式,他们可能都没见过。然而,在那些年,在电还没有发明的、漫长的农耕时代,烧瓷器是用柴火烧制的,烘干茶叶,蒸熟茶饼,用的都是木材。木头,在更加悠长的岁月中,带给人类DNA的记忆,是安全,是温暖,是驱害,是熟食,是饱饭。木头在古代是极为易得的,尤其是种茶制茶的地区。就算没有,也会为了制茶烘茶,从外地采购木材,运回本地来制作。跟今天的顶级桐木关金骏眉用马尾松烘干,是一样一样的。那时候并没有比木材更好的配合制茶的能源,是以,制茶师们先学的,都是烧火,打炭。早晨4钟起来,生火,打灰,把炉子一盆一盆摆好,等师傅起床,吃过饭,就可以开始烘茶了。接着就是不停地翻茶。半小时翻一次,并且还要不停用手背去贴近笼子,测试温度的高低——古代可没有水银制作的温度计——这些都需要老到的经验与技术去加持才可以实现温度一旦略高,立马就要调整底下的火力,大了就拔上灰盖一下,小了就拔开灰让氧气进去让火力变大。反复地调整,只为了让温度恒定,只为了让笼上的茶叶,受热均匀,走水均匀。调好了火力之后,另外一个力需要派上用场,那就是臂力。在平均半小时翻一次面的炭烘白茶过程中,一笼7-10斤的干茶,需要一个人抬起两只手臂,将这笼茶搬到旁边的干净桌面上,倒进大竹筐中,提起垫布,翻一面,再抚平,重新提回笼上,调整好适宜的火力,继续炭烘。臂力不太好的人,提不动这一笼茶;臂力不太好的人,不能完好地翻动这笼茶;臂力不太好的人,不小心就会把茶翻到地上去....所以大家遇到一个人,称自己是制茶师,还擅长炭烘者,请一定要仔细观察他的肩膀与上臂的肌肉。据村姑陈目测,置放茶叶的笼子,与笼底部的炭盆,大约有80-100厘米的距离。这使得炭的轻微烟味并不会飘逸至茶叶处,从而避免了被茶叶吸入。同时,炭的热量积聚于笼中,可让茶叶受到的热量,呈现出发散的状态,较为均匀,也较为缓慢。尤其,炭烘的时间较长,一笼白毫银针的烘干时间大约在10小时左右。这便使得茶叶的细胞,可以均匀地打开,匀速地蒸发出水分,在不受压迫、不受催促的自如状态下,彻底地蒸发出水分。而电烘,茶叶在一条传输带上流动,底下不足10厘米,便是热量来源。这种一过性的烘干方式,水分离开茶叶的时间是迅速的,迅雷不及掩耳一般,有的细胞中深藏的水分,还来不及反应,茶叶已经经过了热源,无法再一次将它逼离细胞,这此水分便长久地留存在了细胞中。于是,电烘能达到的含水量,大多是在8.5%以下,顶多5%,除非技术如老S这般精湛,否则,甚少有电烘能达到3%含水量的。不排除还会有人另僻蹊径,用煤来烘,或者是未来,发明了天然气烘干的设备。但受热最均匀,最全面,能烘到最彻底,且对茶叶伤害最小的,仍旧是最古老最传统的,炭烘。炭烘过的白茶,白毫极易剥落,在冲泡时,炭烘后的大量白毫会深深地浸出于汤水中,给我们贡献出一杯杯浓稠浆滑的汤水来。尤其,含水量可以被炭温给控制到最小,这于长期保存的白茶而言,这于未来将要远洋出口世界的白茶而言,是最有力的竞争武器。只有这样的低的含水量,才能支撑着茶叶们远渡重洋,经历雨季,风季,最后,去到遥远的欧洲,美洲。 看完这篇文章
#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
2025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 第20篇:今年的春茶季,可能即将就要结束了 第19篇:茶山上的新变化,外省车牌明显多了许多 第18篇:今年的春白茶,品相怎么样? 第17篇:清明白牡丹缘何成为老茶友追捧的明星茶? 第16篇:2025年的清明白牡丹,注定是个传奇 第15篇:史上zui短的牡丹王采摘季,只有2天 第14篇:喜讯,新增一片有机茶园
第13篇:白毫银针采摘落幕,有机牡丹王正式登场
第12篇:倒春寒来袭,太姥山最高温只有2度
第11篇:太姥山大雨夹雪粒,今年的牡丹王肯定特别甜~ 第10篇:降温后的太姥山上,特级白牡丹采摘正当时
第9篇:白毫银针“忙”着发芽,今天采茶阿姨们加班了 第8篇:白毫银针减产,预计下滑20-30% 第7篇:今日采茶的副线,寻找野猪
第6篇:持续低温,有机白茶树抑而不发愁坏老S 第5篇:恰逢有机茶园年检,有机茶它是如何被审批的?
第4篇:今日春分,春阳融冰,适宜采茶
第3篇:采白毫银针的季节,实在太冷了~
第2篇:今年,高等级的白毫银针能采几天?
第1篇:好消息,太姥山据说要采茶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