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箭杆胡同陈独秀故居出来,往北走不远就到了智德北巷。智德北巷,旧称“孟公府胡同”,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味道。乾隆三十九年,内务府总管和尔经额的女儿喜塔腊氏嫁给了皇子永琰,后来成为嘉庆帝的福晋。乾隆四十七年,她生下了第二子绵宁,也就是后来的道光帝。嘉庆元年,喜塔腊氏被册封为皇后,她的父亲和尔经额也被追封为三等承恩公。而和尔经额的儿子孟住继承了承恩公的爵位后,他的府邸就被称为“孟公府”。 ![]() 智德北巷不长,且南边被高检围墙遮挡,北边的老房子屈指可数。走到3号院门前,我不由地停下脚步。十分气派的王府大门两侧,八字影壁上的砖雕十分精美。虽然门前没有文物保护标志,但我确定此宅颇有来头和故事。问过路人,这里正是旧时孟公府。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早期的领导人王明一家曾在此居住。 ![]() 听到王明这个名字,我立刻有了兴趣,自少年时代,就熟知这个名字,因为他的左倾路线,让我党我军蒙受巨大损失。而今天,刚从犯右倾错误被组织除名的陈独秀故居出来,又遇到犯左倾错误离开祖国的王明故居,真是历史的巧合啊! ![]() 走进院内,虽然与普通的大杂院一样零乱、破旧,但基本格局依旧,两进院落的正房、厢房保存尚可,房屋之间还有游廊相连。墙壁上的砖石布满岁月的痕迹,门窗的油漆也已大面积剥落。后来搭建的屋舍占去大量的空间,却不能完全抹去旧时的痕迹。 ![]() 上了年纪的人,对王明并不陌生,他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是一颗闪亮的红色流星,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王明原名陈绍禹,1904年生于安徽金寨。他自幼聪颖,16岁考入武昌商科大学,接触马克思主义后投身革命,1925年入党,同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在苏联,他因机敏善辩被副校长米夫赏识,一跃成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核心,自此开启“开挂”人生。 ![]() 王明和米夫的关系非同小可。在中山大学读书时,他为老师米夫献计献策,帮助米夫成功当上校长,米夫则让王明当了学生会主席。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他将一次老乡同学聚餐诬陷为“江浙同乡会”反动组织,借助米夫权力处分了一批中国留学生。1930年12月,米夫作为共产国际代表访华,王明贴身伺候,既当翻译又兼助理。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米夫精心策划,直接提携王明进入中央核心圈。 ![]() 凭着米夫的靠山和自己对马列经典的理论功底,王明在党内的地位逐步攀升,1931 年,27岁的王明获得了中央领导权。此后,他不顾中国革命的实情,生硬照搬苏联经验,强调要实行“进攻路线”,给中国革命事业带来惨重损失,不但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受到影响,白区党的组织也屡遭破坏。 ![]() 在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起草与颁布过程中,身为法制委员会主任的王明发挥了关键作用。1950年,《婚姻法》正式颁布,这部法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延续千年的封建婚姻制度,为广大妇女的解放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七大开始,中央多次要求他认识错误,进行检讨,但王明固执己见,始终没能以诚恳的态度检讨自己的过错。王明在政治上固执己见,在感情方面也很执着。在中山大学,他对16岁的孟庆树一见钟情,通过写情诗苦追三年未果。1930年孟庆树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王明冒死三次探监。孟庆树深受感动,出狱次日,19岁的她终于嫁给26岁的王明,从此开启44年“互宠互撕”的婚姻。 ![]() 智德北巷3号院,曾经是她们最温馨的家园。由于政治和身体原因,王明渐入半休养状态。到北京后,她们将双方四个老人均从老家接来,一起生活,靠着两人不菲的工资,在这里养育孩子,赡养老人,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 ![]() 1956年1月30日,经中央批准,王明带着家人再次去莫斯科治病,上次去苏联治病住了三年,这次则是一去不复返,全家人加入苏联国籍。作为中共前领导人,他在苏联享受国宾级的待遇,住着豪华别墅,还有专职司机和保姆,以及每月5000卢布的补贴。中苏反目后,他一边领着中国工资,一边化名写书攻击毛泽东。1974 年 3 月 27 日,王明在莫斯科病逝,最终客死他乡,结束了他充满争议的一生。 ![]() 他被埋葬在莫斯科新圣母公墓,公墓中长眠着俄罗斯和苏联的著名人士,包括果戈理、奥斯特洛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乌兰诺娃、米高扬、赫鲁晓夫等,王明和孟庆树,是这里仅有的中国人。 ![]() 王明一家走后,智德北巷3号院留下了四位老人,即王明父母和岳父母。之前有王明夫妇的高干工资,老人们的生活无忧无虑。王明去苏联后,工资换成卢布寄往苏联,四位老人的生活费靠国家救济,每人每月150元,在物价较低的当时,生活无忧。后来,老人们相继去世,均由政府帮助安葬,王明从未回来过。 ![]() 从智德北巷3 号院出来,回望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四合院,王明的故事依旧在我脑海中萦绕。他的故居虽未列入红色景点,但每一块砖瓦都在提醒后人:一颗流星,在空中闪耀时固然惊艳,其升起和陨落亦耐人寻味。在被历史长河冲刷过的沙滩上,依旧藏着最真实的时代印记。 (本文部分史料及人物图片源于网络,故居图片均为实地拍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