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学聚会,这三类人几乎随叫随到,但也有三种人根本“请不动”

 临江崖 2025-05-16 发布于山西

“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

当《同桌的你》的旋律响起,多少人的记忆被拉回那个蝉鸣声声的夏天。

课桌上的三八线,操场上的追逐打闹,还有那个总爱揪你马尾辫的男生……

曾几何时,同学聚会是我们最期待的"时光机"。

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句句亲切的问候,仿佛就能带我们穿越回最美好的青春岁月。

但不知从何时起,同学群里的聚会通知,回应的人越来越少。

那些曾经形影不离的同窗,如今连一句"收到"都懒得回复。

细数这些年参加过的同学会,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有3类人几乎从不缺席,但也有3种人,根本“请不动”。

01

随叫随到的三类人

 ● 怀旧情怀型

总有一些人,心中怀揣着对往昔的眷恋,哪怕生活再忙碌,也会在聚会的邀请中找到一丝温暖。

他们愿意重温那些青涩的记忆,想要看看曾经的同桌,聊聊当年的趣事。

对他们而言,聚会不仅是一次相聚,更是一场心灵的归属,仿佛在时光的隧道中,找回那份久违的纯真。

 ● 社交达人型

有些人天生就是社交的中心,无论何时何地,总能在聚会中活跃气氛。

他们擅长与人交往,能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

对于他们来说,聚会是展示自我的舞台,是与人建立联系的机会。

即便生活再忙,也愿意抽出时间,参与到这场人际交往的盛宴中。

 ● 功利务实型

还有一些人,心中明白同学聚会的潜在价值。

他们可能在事业上有所追求,借助聚会的机会,拓展人脉、获取资源。

于他们来讲,聚会不仅是重温旧情,更是一次潜在的投资。

所以会积极参与,寻找机会,甚至在聚会中默默打算着未来的合作。

02

请不动的三种人

 ● 生活忙碌型

有些人并非不想参加聚会,而是生活的重担让他们无暇顾及。

每天忙于工作、家庭、孩子的琐事,已然让他们疲惫不堪。

对于这些人来说,聚会的邀请如同遥不可及的星辰,心中虽有向往,却无力追逐。

 ● 内向敏感型

有些人天生性格内向,对社交场合感到无比紧张。

即便是老同学的聚会,他们也会感到无所适从,心中充满了不安与尴尬。

对他们而言,聚会更像是一场心理的考验。

因此宁愿选择独处,也不愿面对那种表面的热闹。

 ● 享受独处型

还有一些人,享受独处的时光,宁愿在自己的世界里静静思考。

他们明白,热闹的聚会未必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可能让内心更加孤独。

就像歌里唱的那样: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

愿意享受孤独的人,独处是一种自我修复的方式。

对他们来说,聚会的邀请不过是浮云,心中自有一片宁静的天地。

03

真正清醒的人,无需太多社交也能安放自己

都说,中年是一段沉默寡言的岁月。

微信群里热闹地讨论着同学聚会,你看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却提不起半点兴致。

你不好意思直接退群,只能偶尔发个表情包应付一下。

老班长私信你"一定要来",你不想显得不合群,只能编个理由婉拒。

可越是勉强自己,心里就越觉得疲惫。

中年以后,生活是自己的,无须为回忆买单。

钱钟书晚年几乎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曾有机构出重金请他出席讲座,他淡然回绝:

“不必了,我只是一只下了蛋的母鸡,何必非要见蛋呢?”

有人说他孤僻,有人说他不近人情,钱钟书不以为意,只把时间留给自己的研究和写作。

正是这份专注,让他的《围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离喧嚣远一点,离自己就会近一点。

我们与其为面子、为人情勉强赴约,不如安静地读一本书,陪家人吃顿饭。

那些觥筹交错间的寒暄,远不如深夜台灯下的一杯清茶来得真实。

白岩松曾被问到为何很少参加同学聚会,他直言:

“不是感情淡了,而是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

多一点沉默,不迎合回忆;多一点淡然,不打扰自己。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句台词:

“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我们。”

可现实是,太阳会落山,夏天会结束,我们终将走散。

所以不必追问为什么有人不来,就像不必追问为什么青春留不住。

有些花儿,注定要各自盛开。

点个"👍+❤",致我们终将淡去的同窗情——

“愿散落天涯的你,别来无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