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江文史 | 景星流年:千年文脉的九江情缘

 _冯晓晖_ 2025-05-16 发布于海南

作者:辛会珍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

史记·卷二七·天官书》云:天精而见景星。景星者,德星也,其状无常,出于有道之国。意思是大星,德星,瑞星,吉祥的征兆。传说出现于有道之国,太平之世才能见到景星,用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杰出的人才。

甘棠湖又名景星湖

“甘棠湖,在府城南,一名景星湖,唐刺史李勃筑堤与湖,百人不病涉。后人怀其德,故名其湖曰甘棠”。——《九江府志》,清嘉庆24年(公元1819年)的古籍善本,现藏于江西省图书馆

《九江府志》记载的景星湖

江西省九江市市中心的甘棠湖,古称景星湖,由庐山泉水注入而成,湖周十余里,面积千余亩,景色优美。有烟水亭、思贤桥、李公堤等名胜古迹相辉映,是九江人心中最有代表性的城市名片,令人流连忘返。

韩愈称颂的景星凤凰

韩愈称李勃为“景星凤凰”。李勃对九江文化影响深远,他作为当时的文化名人也多次出现在白居易、韩愈诗文中。后世朱熹也作诗记录了寻访李勃旧居白鹿洞的过程。

李勃,河南洛阳人,曾与兄李涉一同在九江白鹿洞一带读书。相传他养了一只白鹿,并常带白鹿一起外出走访游览,因此,时人称李勃为白鹿先生,其读书处称白鹿洞。史载李勃出任江州刺史时曾旧地重游,在白鹿洞广植花木,增设台榭、宅舍、书院,修葺一新。“李亦庐山人,常隐白鹿洞”,白居易有诗为证。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途经江州,遇李勃调侃其白鹿洞已生青苔。

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使君

唐 白居易

曾住炉峰下,书堂对药台。斩新萝径合,依旧竹窗开。

砌水亲开决,池荷手自栽。五年方暂至,一宿又须回。

纵未长归得,犹胜不到来。君家白鹿洞,闻道亦生苔。

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李勃当时在少室山隐居。时任洛阳令韩愈写信给他,劝他致仕。“伏承天恩,诏河南敦喻拾遗公,朝廷之士,引颈东望,若景星凤凰之始见也,争先睹之为快。”(《与少室李拾遗书》)。信中,韩愈用了最真挚的话语称赞李勃的风采:“我想象着您束装上路,惠然而来,畅舒您往日渊博学识,深邃思想,以补足盛德万一的不足。此举能有益于当世,而您将名垂未来。又听说朝廷一定要起用您。如果使者请不动您,河南尹必亲自前来。拾遗之位如不肯就任,定要加更高之官职。

李勃应邀出仕,后又因其为权臣所顾忌,先贬虔州,又调江州,这才有了后来主持修筑景星湖堤坝的江州刺史。笔者202410月曾去潮州韩文公祠看到了韩愈手书的《谒李勃提名》碑刻,碑刻上书“愈与樊著作宗师卢处士同谒少室李君拾遗”。此事也有诗留存,韩愈求贤若渴,李勃不愧景星凤凰!

【寄卢仝】(部分)

 唐 韩愈

劝参留守谒大尹,言语才及辄掩耳。

水北山人得名声,去年去作幕下士。

水南山人又继往,鞍马仆从塞闾里。

少室山人索价高,两以谏官征不起。

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寻找李勃的白鹿洞遗址:“按国朝故事及郡《图经》,得白鹿洞之遗址于城东北十五里”,作诗《入南康界阅〈图经〉,感陶公李勃刘凝之事戏作》记此事。现今,白鹿洞书院依然存有纪念李勃的先贤祠和后人石雕的白鹿。

《入南康界阅〈图经〉,感陶公李勃刘凝之事戏作》

宋 朱熹

长官定笑归来晚,中允应嫌去却回。

惟有山人莫相笑,也曾还俗做官来。

九江城里的景星书院

九江郡治东有景星书院。

《四库全书》中收录了元代文人黄泽的《易学滥觞》,其中记载:“泽字楚望,资州人,家于九江。大德中尝为景星书院山长,又为东湖书院山长,年逾八十乃终”。此外,《九江府志》中也有相关记录。以“景星”来命名一座书院,究竟是唐朝命名,抑或为后世怀念刺史李勃而命名,现已无从查考,但元代时九江仍有景星书院确为事实可考。

《九江府志》记载的黄泽

元大德年间,当时元代统治者的“汉化”方针已经从最初的“尊孔崇儒”发展为“尊崇理学”,“书院”成为理学当之无愧的官方传播基地,尤其江南传播程朱理学之风更盛。时任景星书院的山长黄泽,以明经学道为志,义理师承程颐、朱熹,受学者益众。元末,景星书院毁于战乱。

《九江府志》记载的景星书院

景星流年

景星,用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杰出的人才。九江的景星湖、景星书院、景星凤凰都是以此为意而引出的命名。

“景星凤凰”游学白鹿洞,任江州刺史筑堤景星湖;朱熹慕景星凤凰白鹿先生之名讲学论道白鹿洞,成就国学盛典;元代山长黄泽登临景星书院授课续研白鹿国学精要……,就是这样的“景星流年”,铸就了九江的一个个“景星”传奇。

【作者简介】
辛会珍,1969年11月出生,山西临汾人。九江某央企从事管理工作30多年,研究员。业余喜宋史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