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省重点建设10所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

 江苏城市论坛 2025-05-16 发布于江苏

今天,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公示,拟立项金陵科技学院和淮阴师范学院为2025年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指以应用类型为办学定位的普通本科院校,顾名思义显然有别于研究型大学。

江苏城市论坛关注到,2024年,江苏启动首轮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到2028年,江苏将重点建设10所左右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应用能力强、社会贡献度高的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

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不仅标志着江苏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更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国内高等教育正从单一的“学术导向”向“需求导向”深刻转型。

2024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公示,拟立项盐城工学院、苏州科技大学、淮阴工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理工学院和江苏海洋大学等6所高校为2024年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至今天公示拟立项的金陵科技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目前已“省一流”建设高校已增至8所。

在首批建设单位的培育方案中,“产教融合”成为最亮眼的关键词。200个产教融合型专业、200门一流课程、重点基地建设形成三维支撑体系。

这种深度融合绝非简单的企业实习,而是将行业标准嵌入课程体系,让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设计,推动研发成果直接转化。

当“双一流”建设聚焦顶尖研究型大学时,大量地方本科院校长期陷入“学术型”与“应用型”的定位迷茫。江苏省此举率先在应用型高校领域开辟新赛道。

通过明确“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目标,引导高校从盲目追求论文发表转向服务区域经济,从照搬学科逻辑转向对接产业需求。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产业升级对人才结构提出新要求:既要“高精尖”,更要“接地气”。  江苏此次立项建设“省一流”,政策脉络清晰指向一个目标——让高校与地方经济"同频共振"。

应用型高校的核心使命,正是破解“企业缺人才、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通过课程体系重构(如模块化教学)、校企协同育人(如产业学院)等改革,实现从“论文导向”到“能力导向”的转身。

相较于传统的“终身制”称号,江苏采用“分批立项、四年一评”的动态机制,设置六大建设任务。这种设计既保证了建设的延续性,又引入了竞争机制。高校需在师资建设、国际交流等维度全面发展,同时在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等特色领域形成比较优势。

随着2024年首批6校、2025年第二批2校的相继入选,江苏正以每年新增3-4所的速度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这种渐进式改革既保持了政策稳定性,又为后续扩展预留空间。

可以预见,未来全省将形成"双一流"研究型高校与应用型高校并驾齐驱的格局。这种“双轮驱动”的模式,或将为中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当高校真正成为区域创新的策源地、产业升级的加速器,培养出的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而是手握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干家”。这不仅是教育模式的革新,更是人才观、发展观的全面升级。

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江苏制造”的金字招牌背后,站立着更多由应用型高校锻造的时代工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