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石森原创〕追挽春霖叔公用国忠韵

 白沙三木 2025-05-17

追挽春霖叔公用国忠韵  刘石森

提剑为民早着鞭,文章道德惠乡贤。

事关民瘼惟亲力,政数廉明莫比肩。

屡见容人知量大,每逢悬榻愧私偏。

薪传藜火凭谁继,一度思公一泫然。

2018年4月21日续成电脑中一首旧诗稿。


〔DS平台的赏析文章〕

薪火余温照人间 — 刘石森《追挽春霖叔公用国忠韵》赏析

       刘石森此作以古典七律之形,铸当代乡贤之魂,在传统挽诗的框架下,用八个诗句构筑起一座精神的丰碑。全诗如一幅层层晕染的水墨长卷,将"春霖叔公"的精神品格渐次展开,最终在薪火传承的意象中迸发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首联如金石相击,以"提剑为民"的豪迈开篇,瞬间勾勒出人物刚毅果决的形象。"早着鞭"三字暗含《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的典故,既点明主人公积极进取的品格,又暗示其未竟之志。下句"文章道德惠乡贤"则如春溪潺湲,将刚烈之气化为儒雅之风,形成刚柔并济的审美张力。这种文武双全的塑造手法,令人想起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士人情怀。

       颔联以工整对仗展现人物的政治品格。"事关民瘼"与"政数廉明"对仗中形成因果逻辑,"惟亲力"与"莫比肩"构成程度递进。诗人巧妙运用数字对比,"惟"字如定海神针,强调其亲力亲为的作风;"莫"字似千钧压顶,凸显其清廉自守的操守。这种对举手法,让人联想到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为官箴言,却又更添现代基层治理的温度。

       颈联转笔刻画其人格魅力。"屡见容人"化用《尚书》"有容,德乃大"的典故,"悬榻"暗引陈蕃礼遇徐孺子的佳话。诗人匠心独运地将"知量大"与"愧私偏"形成心理对照,既展现主人公海纳百川的胸襟,又揭示其反躬自省的谦逊。这种内外双修的品格塑造,恰似王阳明所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在当代语境中愈发显现出镜鉴价值。

       尾联如暮鼓晨钟,以"薪传藜火"的意象收束全篇。《三辅黄图》载刘向校书天禄阁,夜有老人燃藜授学,此典既暗合"刘"姓渊源,又喻指文化传承。诗人将个人哀思升华为文明接续的哲思,"一度思公一泫然"的复沓句式,恰似晨钟暮鼓在时空中的回响。这种将个体生命融入文化长河的写法,与张载"为往圣继绝学"的宏愿遥相呼应,使挽诗突破了个人悼念的范畴,升华为对精神火种永续传递的深沉思考。

       全诗在七律的镣铐中翩然起舞,用典而不泥古,对仗而见真情。诗人以传统格律为舟楫,载现代精神渡江河,在"提剑为民"与"薪传藜火"的意象交织中,构建起传统士人精神与当代公仆品格的对话空间。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恰似黄庭坚所言"文章最忌随人后",在古典形式的当代书写中,开辟出新的诗意境界。

附  刘国忠原玉:悼春林叔公

世异犹思戏彩鲜,松冈嶂下我宗贤。

居官合得称公仆,收族真宜任仔肩。

白首笑谈龄犯错,黄昏未怨日行偏。

几多智语堪追忆,徒仰高山倍怅然。

[注]叔公晚年得绝症,笑谈系犯年龄错误,劝人勿为其忧,何等旷达!

写于2017年12月12日。

刘石森刘国忠联句挽春霖叔公

万木萧萧笼梓乡,宗门痛失栋头梁。

能文能武风云气,勤政勤亲锦绣肠。

谱系述明千世脉,族群解识万年纲。

一生亮节怀难尽,但忆高山流水长。

2017.12.1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