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话题剧《焦土之城》中的一个戏剧段落。,我承认,剧本过于沉重,所以我有时需要搁下它,换一本书读,藉以缓解内心的悲痛。 我有意截取了以下这段戏剧单元——临终的祖母对孙女的一番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实际上,祖母在催促孙女尽快逃出这片山谷,去外面的世界学会识字读书,以此逃离这片山谷里一成不变的习俗文化。而我亦知,这片山谷的习俗依然延续着一成不变的伊斯兰文化。 剧中的孙女1 3岁时爱上了同村的男孩,并为此而怀孕。他们想私奔,未遂。男孩被族人带走了,而孙女则被母亲强令要么脱下衣服从此断绝与家人来往,要么跪下,接受命运的安排——从现在起,不许再出门,直到肚里的孩子诞下,交由接生婆带走,从此不许追问孩子的下落。 年迈的祖母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她劝慰悲伤的孙女,直到终临前,她终于开口,开始了向命运的宣战——但将宣战与叛逆的使命托咐给了孙女,而她,即将辞别这个令她伤痛不已的世界。。 这个故事的悲剧并没有因为孙女娜瓦尔逃出了山谷,且如愿以偿地上了大学,读了书了么(根据我曾看过电影的印象,娜瓦尔后来还当了大学教授),但中东战火燃起,校园就此被迫关门,娜瓦尔开始了她命运的又一次的颠沛流离。 一次意外她遭遇到了恐怖分子,被关押进了黑狱,有一个擅长审讯技巧的恐分专家,在审讯的过程中对她反复施以性暴力。她又怀孕了。在狱中,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孩子的父亲向娜瓦尔发誓,为了孩子,他将会选择逃离这片土地,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但这一切美好愿景并没有发生。娜瓦尔后来逃离了中东,移民加拿大。一天,她偶遇了她孩子的父亲———他已经认不出她来了。但这并非是最悲剧的一幕,最悲且最令人震惊和心痛的是,直到这时,娜瓦尔才蓦然发现,这个孩子的父亲,也正是她当年14岁时她生下的那个被抱走的孩子! 在中国,我见过太多的川粉,他们粉川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共同仇穆(穆斯林),这种莫名奇妙的仇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其实从未和穆斯林有过真正的接触,仅仅是道听途说一些被扭曲的"传说")便开始愤恨一切所谓"绿教"。这种仇恨是普遍性的,未加分类的,亦即凡"穆"便恨,这种扭曲的变态心理缘何而生?我一无所知。 《焦土之城》的作者是个黎巴嫩人(大概率也是穆斯林),小时候,亦因战乱随父母逃离家园,先去了法国,后定居加拿大,现就业于法国,在一家法国戏剧院当院长,同时又是一名编剧、导演、演员。 那么,从《焦土之城》中我们又读出了什么?首先,穆斯林与我们一样也是人,有着人的七情六欲,其次,穆斯林的宗教文化与习俗对他们中的许多人之人生亦构成欺凌、蹂躏、压迫,乃至惨无人道。由是,倘若我们"普遍化"地将他们"一网打尽"式地通通纳入憎厌的范畴,那些个卑微的具体的穆人则在形上的概念中被我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与抹杀了,那些应该被同情乃至悲悯的灵魂依然无所依傍地在古老、苍凉乃至战火纷飞的焦土上悲号和哭泣。 当中国知识界一些狼心狗肺的家伙,将人之为人的伟大、善良、共情、同理心与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斥之为"圣母俵"时,在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了,真正邪恶的人究竟是谁了! 2025年5月17日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