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卒中后遗症的挑战之“胞磷胆碱钠”助力大脑重启(一)

 板桥胡同37号 2025-05-17 发布于天津

健康科普

我国正面临着全球最大的卒中挑战。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新发卒中394万例,卒中患者达到2876万例,卒中死亡人数为219万例。在卒中存活者中,大约80%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从肢体瘫痪到认知障碍,从语言障碍到吞咽困难等等。这些残留的后遗症如同无形的枷锁,将卒中患者禁锢在依赖他人的生活中,因此,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胞磷胆碱钠作为一种神经保护剂,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助力大脑“重启”,重拾生活品质,本文将以卒中后的神经损伤为切入点带您进一步了解胞磷胆碱钠的神经保护作用。


神经损伤的病理密码

从缺血到功能丧失的连锁反应

卒中发生后,脑血管遭遇“断流危机”,脑组织由于缺血在数分钟内便开启复杂的级联损伤,包括兴奋性毒性、线粒体反应、自由基释放、蛋白质错误折叠和炎症等,最终导致神经细胞不可逆的损伤[1]

图片1.png

患者平均每分钟会失去190个神经元、每小时大脑失去的神经元数量相当于3.6年正常衰老的神经元数量[2]人的运动、语言、记忆等功能均受大脑特定区域神经的调控,当某区域的神经受到损伤,大脑便如同断电的城市,功能区域陷入黑暗,该区域调控的相应功能将会受限。

尽管在卒中发作后4.5h内进行再灌注治疗可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但事实上,全球范围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普及率中位数仅为2.79% ;2023年,中国符合条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最终仅有7.1%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治疗[3],许多患者因错过时间窗而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即使患者接受了再灌注治疗仍可能造成二次打击——部分患者会出现再灌注损伤,进一步摧毁脆弱的神经系统。这也使得神经保护治疗有了更为广泛的前景和重大的意义。研究表明,具有增强内源性脑可塑性和修复潜力的药物可以减少急性脑损伤并改善卒中动物模型的功能恢复,即使在缺血事件发生后数小时给药也是如此[4]

神经可塑性

大脑的自愈革命

神经系统的强大之处在于其可塑性——是神经系统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在功能与结构上进行调整和改变的一种能力,是大脑对损伤变化做出响应的基础机制,使其能在损伤发生后自发地进行结构及功能的修复与重组。由于神经可塑性的特性,神经系统损伤后,其受限的功能可以通过后期的康复训练得到一定程度甚至是较好的改善。大脑可通过结构重塑,形成新的神经突触替代受损连接,重建“信息高速公路”,亦可由其他健康脑区代偿受损区域,接管部分功能。

神经可塑性是卒中后康复的重要机制在卒中发生后,即使某些神经元死亡,大脑仍可以通过改变剩余神经元的连接和功能来部分恢复损失的功能。这包括突触的可塑性改变、新神经元的生成,以及轴突和树突的重建。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在卒中后12个月内的认知水平较急性期逐步改善,其主要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自身的神经可塑性机制[5]。总之,大脑的这种自我修复机制给机体功能留下了最大程度恢复的可能性,卒中发生后,大脑会进行自我修复以改善神经功能,但人类自发恢复时间至少需要3个月[6]

胞磷胆碱

为神经修复“加一把火”

胞磷胆碱是一种神经保护剂,可以保护易受损神经元,从而减轻或阻止疾病进展,胞磷胆碱具有多靶点的药理作用,这些作用机制使得其在神经保护及神经修复方面具有显著的潜力,其具有阻断神经元损伤发生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在神经元损伤发生后的神经修复作用,扩宽了胞磷胆碱的治疗时间窗。

Image

一项动物实验通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卒中模型,探究胞磷胆碱对卒中后运动恢复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在大鼠 MCA 闭塞后 24 小时用胞磷胆碱治疗可使接受治疗动物的神经元突触棘增加,运动和功能恢复增加[7]

图片3.png
图片4.png

一项动物实验在卒中模型诱发后24 h内进行胞磷胆碱给药,连续10天,研究显示,胞磷胆碱通过增加梗死周围区域、脑室下区和齿状回的神经发生,促进新生神经元的产生,从而使大鼠运动和感觉功能显著改善[8]

图片5.png
图片6.png

卒中后的康复取决于我们大脑重建神经血管网络结构和功能组织的能力,动物实验揭示了胞磷胆碱对神经可塑性的促进作用,提示其可能会增强修复过程,减少急性脑损伤并恢复受损的大脑功能,助力患者功能恢复最大化。

胞磷胆碱助力卒中后康复

循证医学

2002年美国Stroke杂志发表一篇针对口服胞磷胆碱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临床试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口服胞磷胆碱后增加卒中患者3个月后康复的可能性[9]

Image

一项开放标签、随机、平行研究纳入347例首发卒中患者,其中胞磷胆碱组(1000mg/d,n=172),治疗1年,所有患者在卒中1个月,6个月和1年进行神经心理评估,旨在评估长期服用胞磷胆碱对预防卒中后认知功能下降的可能疗效,结果显示长期应用胞磷胆碱显著改善卒中后患者注意执行功能、时空定向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0]

Image

2016年一篇关于胞磷胆碱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荟萃分析显示胞磷胆碱的给药与显着较高的独立率 (mRS 评分为 0-2) 相关,与所使用的评估方法无关[11]

Image

脑卒中康复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胞磷胆碱钠作为一种具有显著神经保护作用的药物,能够显著增强神经发生和神经修复的内源性机制。这一特性使得它在脑卒中康复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促进受损神经元的再生与修复,加速神经网络的重建,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胞磷胆碱钠无疑是强大的助力。

Image

Image

参考文献

[1] George PM, Steinberg GK. Novel Stroke Therapeutics: Unraveling Stroke Pathophysiology and Its Impact on Clinical Treatments. Neuron. 2015 Jul 15;87(2):297-309. 

[2] Saver, Jeffrey L. “Time is brain--quantified.” Stroke vol. 37,1 (2006): 263-6.

[3] 熊云云,李光硕,马宇洁,等.卒中:回眸2024[J].中国卒中杂志,2025,20(01):1-19.

[4] Dávalos A, Alvarez-Sabín J, Castillo J, et al. Citicol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ischaemic stroke: an international, randomised, multicentre,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ICTUS trial). Lancet. 2012;380(9839):349-357. 

[5] 方嵘,陈生弟.神经可塑性机制在卒中后认知功能恢复中的作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4,41(05):387-394.

[6] 王巍,巫嘉陵.卒中早期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9,14(09):896-901.

[7] Hurtado O, Cárdenas A, Pradillo JM, et al. A chronic treatment with CDP-choline improves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increases neuronal plasticity after experimental stroke. Neurobiol Dis. 2007 Apr;26(1):105-11. 

[8] Diederich K, Frauenknecht K, Minnerup J, Schneider BK, Schmidt A, Altach E, Eggert V, Sommer CJ, Schäbitz WR. Citicoline enhances neuroregenerative processes after experimental stroke in rats. Stroke. 2012 Jul;43(7):1931-40. 

[9] Dávalos A, Castillo J, Alvarez-Sabín J, et al. Oral citicoline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an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pooling 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Stroke. 2002 Dec;33(12):2850-7.

[10] Alvarez-Sabín J, Ortega G, Jacas C, et al.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citicoline may improve poststroke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Cerebrovasc Dis. 2013;35(2):146-54. 

[11] Secades JJ, Alvarez-Sabín J, Castillo J, Díez-Tejedor E, Martínez-Vila E, Ríos J, Oudovenko N. Citicoline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Formal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Double-Blind, a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6 Aug;25(8):1984-9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