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长跑,而不是短暂的冲刺。作为父母和老师,最重要的是在这场长跑中,陪伴孩子一起奔跑,成为他们最坚强的后盾和引路人。
虽然是个段子,但是却引起无数家庭的共鸣。教育内卷严重的今天,数不清的父母把“鸡娃”当成人生信条,提到孩子的学习,就上紧发条。在焦虑情绪的推波助澜下,“抢跑式教育”,在很多家庭的孩子身上上演。
即使是在经济下行的现在,对于许多家庭而言,教育依然靠三个字——“砸比刷”。 要么“砸钱”,从学区房到补习班;要么“刷级”;从兴趣班到最后考级考证,要么“比赛”,各种竞赛得奖证书……有点疯魔的感觉。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有拿得出手,光鲜靓丽的履历,不论在什么竞争的环境下,都可以成为佼佼者,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慧”、“优秀”、“出众”,早早“崭露头角”,如果能一战成名更好,获得最优的资源和机会……
但殊不知,揠苗助长,或许短期内有效,实质是以牺牲孩子的童年、青春期为代价的,为孩子的成长“埋雷”。
未来春藤的创始人——老喻老师曾经做客致极学院直播间,和致极学院创办人肖知兴老师谈到教育内卷时,他用一个词总结了许多家长和孩子可能都会犯的一个错误:过早优化。
他说:“我看到许多家长和孩子陷入了一个陷阱,就是只爬到一个山头,这个山头其实只是一座很小的高峰。但是他发现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因为他没能力往上走,也无法接受自己再走下来。
一些家长会说我们的这些是不是有点太大了,但其实它是非常具体的,以及在某些时候看起来无用的东西,但把时间拉长来看,它是非常有意义的。
具体到操作层面,我们家长应该给孩子多一点这种冗余的空间,没有必要过早地从时间上优化,从局部空间上说,没有必要让孩子在每一点上都做到特别好,我觉得可能会更好一些。”
▲未来春藤创始人老喻(右)做客「致极下午茶」直播间,
与致极学院创办人肖知兴对话
无独有偶,著名管理学家陈春花老师在致极学院演讲时,也提到关于教育内卷的解法——“越是变化,越是需要长期主义”。
《刻意练习》中有一句话:“高手与普通人的区别,不在于天赋,而在于愿不愿意把简单的事重复一万次。”
培养出一个“后劲足”的孩子,唯一的“捷径”就是坚定地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台电脑,那么成绩、技能、学历只是“软件”,而价值观才是“操作系统”。如果系统本身有漏洞,再强大的软件也可能崩溃。
曾经有一位家长和我们分享过自己孩子的经历——她的孩子是某省高考前20名,但是大学后因沉迷游戏被退学。他的父母痛心疾首:“我们只关心他考了多少分,却从没教过他如何管理自己。”
在致极学院,价值观的培养非常非常重要!致极学院学术顾问委员会主席,著名管理学家,美国管理学会前会长徐淑英教授介绍到致极有一个独特性,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全球视野又对中国身份怀有强烈认同感的人,并且提到一个价值观“CARE”——致良知,求真理,服务社会,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我们希望学生在致极求学的旅程,从认知自己开始。每个学生都能勇敢做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找寻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承担起自己对于自己、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并且大胆去尝试,去努力,在重要的事情上追求细节上的完美,在追求卓越的旅程里享受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愉悦!
一个拥有CARE价值观的学子,绝不会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真正走得远的,不是起步最快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孩子永远不失败,而是让他们学会如何面对失败。与其给孩子铺一条没有障碍的路,不如教会他跨越障碍的能力。
关于抗挫折能力,许多人有一个误区,就是觉得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培养他吃苦耐劳的能力。殊不知,培养抗挫折能力的钥匙,往往握在评价者的手中!
我们常见的错误做法是:孩子考试没考好,有的大人说:“别人都能考XXX,你为什么不行?”,亦或者有的家长说“这次题目太难了,不是你的错”。
而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对孩子们说:“这次没考好,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下次怎么调整?”
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被允许犯错的孩子,在后续任务中表现更出色,因为他们更愿意尝试新策略。
另外一方面,家长和老师都要格外注意培养孩子的“成长性思维”。
把“你真聪明”换成“你的努力让你进步了”,把“这题你做错了”换成“这个错误很有价值,我们来看看”。
一个拥有成长性思维的人,往往也是抗挫折能力最强的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的时间被学业、兴趣班、社交、游戏切割得支离破碎。许多家长发现:孩子作业拖到深夜,但效率极低;明明很努力,成绩却不见提升;一放假就失控,开学前疯狂补作业。
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不是智力或努力问题,而是时间管理能力的缺失。
我经常见到很多家长亲手毁了建立孩子良好时间观念的机会。比如,你是不是也经常听家长对孩子说:“你只管学习,其他不用操心”,结果孩子上大学后连洗衣服都要妈妈远程指导。
比如很多孩子觉得“假期就该彻底放松”,家长也放任不管,结果很多孩子开学后需要1个月恢复学习状态,甚至一大半学期都难以进入学习状态。
还有很多家长迷信——“多报班就能提高成绩'。 结果孩子在不同补习班间疲于奔命,知识消化不良。
而在和许多优秀的致极学子沟通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时间管理达人。他们有的每月制定“大目标”,拆解到每周每日。有的建立“错题本+时间日志”,分析时间黑洞。
而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是致极创始届学子Louis,他每周都会用四象限法则区分任务:
| 紧急重要 | 重要不紧急(重点投入) |
| 紧急不重要 | 不紧急不重要(减少) |
当其他同学往往为了赶due而疲于奔命时,他却总是游刃有余。致极学院也把这样的好经验进行了推广,让更多学子分清主次,有的放矢。
和投资一样,真正的长期价值不是在短期内实现巨大收益,而是在长期过程中不断积累、逐步实现的。
教育孩子同样如此,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在未来某一刻看到孩子变得独立、坚强、有担当,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至于他们在早期能掌握多少具体的知识,我们不必焦虑,交给时间去验证吧。
我特别欣赏致极首届学子Aurora的父亲,他从没有因为孩子分数的高低而判断孩子是否进退步,他说,与其追问大小考排名,不如每季度与孩子共同绘制'能力发展雷达图',标注出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等软技能进展。
▲致极学院的结业典礼上,Aurora 被评选为“坚毅之星”,
由教育专家熊丙奇颁授
通过这个方法,Aurora从小就更注重自身底层能力的发展,而非为了提分去学习。因此不论学习什么,哪怕她入门比别人晚,但都“后劲十足”,最后学出的效果一点都不比那些“抢跑”的同学差。
教育心理学家大卫·索萨说得好:'大脑不是待灌满的容器,而是待点燃的火种。'当我们焦虑'是否来得及'时,其实是在用工业时代的标准丈量AI时代的人生。
那些在长跑中胜出的人,从来不是起跑最快的,而是最清楚自己要去哪里的人。
来源:致极书院(ID:AreteCollege)
排版:夏鼎莹
责编:陆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