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巩:被低估千年的文坛顶流,凭什么逆袭成“唐宋八大家”?

 伟天英 2025-05-17 发布于河北

北宋文坛曾流传着一则'千年冷板凳'的传奇:当苏轼在西湖边吟唱'淡妆浓抹总相宜'时,他的同门师兄曾巩正蹲在田间地头研究麦穗生长。这位被历史课本轻描淡写的'透明人',却在2016年的嘉德春拍现场引发世纪狂欢——他随手写的124字书信《局事帖》,竟以2.07亿元天价成交,相当于北宋时期300个县令的全年俸禄总和。

时间倒回1037年的汴京考场,19岁的曾巩第一次尝到落榜滋味。当其他考生在樊楼借酒消愁时,这个江西少年默默打包行囊回到南丰老家。命运随即给他送上'地狱大礼包':父亲遭诬陷罢官,家中二十余口人断炊。他白天在泥泞田埂间耕作,夜晚借着萤火虫的光亮教弟弟们读书,硬是把四个弟弟都培养成进士。这出'全家组团中举'的戏码,比现代'学霸宿舍'的新闻更震撼——嘉祐二年科举放榜时,主考官欧阳修差点惊掉官帽:一张榜单上竟同时出现曾巩、苏轼、苏辙三位未来文豪。

在济南府衙的后

院里,至今立着曾巩手植的'曾公柳'。这位被戏称为'北宋版达康书记'的知府,任期内干的三件大事堪称古代社会治理教科书:用大明湖淤泥筑成百花堤,既治水患又造景点;把囤粮抬价的奸商绑在城门示众,逼出三万石救命粮;更设计出'以工代赈'的灾荒应对方案,比西方同类理论早了八百年。当地百姓编的顺口溜'曾公到,蛤蟆跳'(指治水成功),至今仍在泉城茶楼传唱。

他的文章被朱熹奉为'道德文章典范',却被现代人戏称'北宋版申论范文'。在骈文盛行的时代,他坚持用最朴实的文字说最深刻的道理。《墨池记》从王羲之的洗墨池谈到'努力比天赋重要',《战国策目录序》用八百字讲透治国之道。这种'反潮流'写作,让他成为明清科举的隐形考官——据统计,仅《曾巩集》中就有37篇文章被收入历代科举辅导教材。

当我们在短视频平台刷到'曾巩冷知识'时,这位低调了千年的文豪正以独特方式回归大众视野。2019年故宫博物院展出他的《局事帖》,参观队伍从文华殿排到东华门,有位大学生举着自制的'南丰先生后援会'灯牌,在寒风中守了六个小时。这种跨越时空的追捧,恰似他笔下那句'蓄势敛锋,终有破云时'的最佳注解。

历史的聚光灯总是偏爱苏轼的豪迈、王安石的锐利,却常常忽略曾巩这种'温开水式'的文人。但当我们细数那些惊艳千年的文化密码:从《元丰类稿》的儒雅到齐州城的治水智慧,从家族教育的奇迹到道德文章的典范,这位总被当作'唐宋八大家凑数者'的南丰先生,不正用他的一生诠释着'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真谛?当2.07亿元的槌声敲响时,我们是否该思考:真正的才华,是否从来都不需要时代的掌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