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5 北非摩洛哥之行

 梅子206 2025-05-17

摩洛哥是北非国家,因它曾是法国殖民地,深受欧洲文化影响,海港城市丹吉尔与西班牙对望,只有9英里的距离。摩洛哥是伊斯兰教国家,绝大部分人是柏柏尔人(Berber),这是一个来自沙漠的阿拉伯民族。官方语言是阿拉伯文,但法文和西班牙文也很普及。在地理方面,摩洛哥有长长的大西洋海岸线,而内陆部分则连接覆盖整个北非的撒哈拉沙漠。摩洛哥拥有很多色彩缤纷的美丽城市,历史文化悠久,四大皇城:菲斯、马拉喀什、拉巴特和梅克內斯,其中拉巴特现今仍为摩洛哥首都。四大皇城均被列入世界遗产,而且各有独特的颜色,分别是白红蓝黑,拉巴特是白色之都,马拉喀什被称为红色之城,最古老的非斯有着独特的非斯蓝,从梅克内斯崛起的黑色禁卫军,黑色亦成为这座旧皇都的代表颜色。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去了卡萨布兰卡 Casablanca ,索维拉 Essaouira,马拉喀什 Marrakesh和撒哈拉沙漠。还有两个热门的旅游城市是大名鼎鼎的蓝白城舍夫沙万Chefchaouen和迷城菲斯Fes。如果有时间可以深度游绕着摩洛哥走一圈,至少需要两个星期。


在多哈转飞机去卡萨布兰卡时碰到一群这种打扮的旅客上同一班飞机,他们很多人连安全带都不会扣,上厕所也不锁门,我们猜想这些人可能是去麦加朝圣的穆斯林,因为机场其他候车室还有更多这种打扮的人。


登机时看到厦航的飞机觉得好亲切。


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摩洛哥最大的城市及金融中心(但并不是首都),Casablanca 是西班牙文白色的房子的意思,城市犹如其名 ,西式白色的建筑让人恍惚漫步在欧洲的城市。




感觉这条巷子涂了皇城的颜色。


哈桑二世清真寺,位于卡萨布兰卡(达尔贝达)的大西洋海岸上,其中三分之一的面积建在海上。因系前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发起并捐资筹建,故名。1986年7月12日动工,1993年8月30日竣工,耗资近6亿美元。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宽100米,长200米,高60米;礼拜殿及广场可容纳10万人做礼拜。寺内宣礼塔高达210米,是世界最高的宣礼塔。男女沐浴室可容纳1400人沐浴(洗一次澡大概是港币300元)。规模为世界第三大清真寺。


世界最高的宣礼塔(210米)。




老城( Ancienne Medina), 卖各种手工艺品和纪念品。麦地那(Medina )是阿拉伯语老城的意思,在摩洛哥常看见标着Medina的指示牌。



穆罕默德五世广场 Square of Mohammed V,法国殖民时期建造的行政中心,该广场周边环绕着市政府、高等法院、警察局、旧总督府等政府部门。


广场对面现代化建筑:卡萨布兰卡大戏院 Grand Theatre in Casablanca .




卡萨布兰卡主教座堂(圣心大教堂Sacred Heart Cathedral)为罗马天主教 主教座堂,兴建于1930年。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改为文化中心。主教座堂由法国建筑师Paul Tournon设计,哥特复兴风格。在独立前,摩洛哥曾经是50万欧洲基督教徒的居住地。当年法国在摩洛哥摄政时期,欧洲的基督教徒人口大约占卡萨布兰卡市总人口的二分之一。现在摩洛哥基督徒的人数估计在2万5千名左右,绝大多数的基督教徒居住在卡萨布兰卡,丹吉尔以及拉巴特市区,而且摩洛哥的基督教徒大多数都并非本国人。



塔吉锅 Tajine 可以称为摩洛哥国菜,就是将食物放在圆状平底带有圆锥盖的陶瓷锅煮,这个塔吉锅还开了个口,方便客人取食物。


马扎甘葡萄牙城 Portuguese City of Mazagan

卡萨布兰卡西南90公里处的马扎甘军事要塞是葡萄牙人16世纪早期在大西洋海岸修筑的殖民地,现在为贾迪达市的一个部分。1769年,被摩洛哥人夺取。防御工事及其城墙和堡垒具有文艺复兴军事设计的早期风格。葡萄牙城是葡萄牙探险者通往印度途中在西部非洲建立的早期殖民地之一,这里是欧洲与摩洛哥文化相互影响交流和融会的例证。我们是去索维拉的路上经过这里,城门口的警察还让我们的车子(网约车)停在城门口,这是到摩洛哥第一次遇到好心的警察。





摩洛哥也种植很多橄榄树。


索维拉麦地那(Medina of Essaouira) 是摩洛哥索维拉市的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索维拉麦地那以其保存完好的18世纪防御工事、狭窄的街道和白色的房屋而著名。这里也有很多可爱的流浪猫。


老城区不通机动车,全靠人力手推车为客人运送行李。


订的民宿花了不少时间才弄明白要去一个办公室拿钥匙,因为当地人英语不好,但法语很普遍,而游客大多是法国人。这家民宿超可爱,一层为一个单位,我们住在四层,而客厅与厨房在五层顶楼,窗外是大西洋美景,民宿可以提供早餐,但我们第二天要很早出发去马拉喀什,所以还在这客厅吃了自备的早餐。



街道旁商店贩卖各种手工艺品,香料,地毯和传统服饰。到处都是游客,是一个可以欣赏历史文化又可以放松的海滨城市。



点了两个塔吉锅和一个披萨饼,摩洛哥食物用的的调料很像我们在东非吃的食物。








索维拉渔港(Port de Pêche), 这里有很多卖海鲜的摊位,旁边有很多海鲜烧烤店,不过这些店看上去不怎么干净。


从索维拉到马拉喀什车程两个多小时,进城时在这条街上由于对开的车都是大一点的车,谁也过不去。一会儿工夫街道就堵满了车和骑摩托和骑自行车的,在司机和对过司机吵架中,有好心的路人协助疏通,大概堵半小时,终于通过这条街道。马拉喀什交通还不规范,像这样的城应该设立单行道,大概现在交通状况还不算坏吧,我们因为要住传统庭院里亚德(Riad),这些房子都在老城区,所以要走那些窄小的街道,车子停下后,我们必须拖着行李走到小巷里的里亚德。


里亚德(Riad)是我心心念要去摩洛哥亲身体验的事,终于在马拉喀什住进了传说中的豪宅!

里亚德(Riad)是传统摩洛哥房屋的两种主要型别之一,通常有两层或多层,围绕着以喷泉为中心的内部对称花园。Riad是最富有的公民(例如商人和朝臣)的住宅,同时也是摩洛哥王宫的主要元素。这些大宅都在古城的小巷之中,外表一点都看不出,通常就一普通的门,进去以后会眼睛一亮,被里面的豪华气派惊艳到,真的体会到普通人所看不见的高墙内的奢华。


喝上了传统摩洛哥薄荷茶!其实就是绿茶加薄荷叶。但那夸张的倒茶方式是最经典的画面。酒店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马拉喀什购物可以杀到三分之一的价,摩洛哥有些土特产很值得买,它出产的摩洛哥坚果 Argan(学名:Sideroxylon spinosum),亦有音译阿甘,是一种生长自西地中海的北非地区的碳酸钙半沙漠山谷的山榄科特有种植物,可在摩洛哥西南部的苏斯及阿尔及利亚的廷杜夫合共8280平方公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内发现。摩洛哥坚果制成的阿甘油,是摩洛哥非常知名且珍贵的产物,摩洛哥人会拿来煮菜,也会用于保养皮肤和头发等,很值得买,曾经进过两家专卖店,因为担心行李太多,就想在离开之前在机场买一些,没想到回程时的马拉喀什机场并不卖这些产品。


里亚德豪宅就藏在这条巷子里。


马拉喀什一词源于摩洛哥柏柏尔语,意思是“上帝的属地”。马拉喀什被称为红城 ,是摩洛哥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世界其中一个排名最高的旅游胜地。马拉喀什是阿尔摩拉维德王朝在1070年所建立,是摩洛哥第三大城市。

巴伊亚王宫Palais de la Bahia 宫殿建于19世纪末期,起初作为苏丹哈桑一世的大维齐尔(穆斯林国家宰相的称呼)Si Moussa的行宫。Si Moussa逝世后,他的儿子 Ahmed Ben Moussa扩修了宫殿,将其作为他与4位妻子、24位后宫佳丽及众多子女的主要行宫,并为纪念最爱的嫔妃将其命名为巴伊亚宫( “Bahia”意为“美丽、明耀”)。





中午在王宫对面这家餐馆吃饭


待者给我们倒薄荷茶,这次去摩洛多点的最多的就是薄荷茶。不是因为它特别好喝,而是因为年纪大了,软饮料和果汁都被限制。


摩洛哥有众多香料店,他们烹调食物也是要加很多香料,香料在他们日常生活当中不可缺少,是必需品。


巴迪皇宫 Palais El-Badi

巴迪皇宫始于1578年,为庆祝在三王之战(Bataille des Trois Rois)中战胜葡萄牙军队而 建。其建造风格受西班牙格拉纳达的阿罕布拉宫影响,着重突出伊斯兰建筑艺术。


在17-18世纪苏丹穆莱·伊斯梅尔(Moulay Ismail)执政期间,巴迪皇宫被下令拆毁了一部分,并将部分材料运到梅克内斯建造新宫殿。现在能看到的巴迪皇宫大部分仍为颓垣断壁。




阿格诺门 Bab Agnaou,建于12世纪的阿尔摩哈德王朝时期,是马拉喀什十九座城门之一。Bab是阿拉伯语大门的意思,阿格诺门(Bab Agnaou)是用来通往皇家宫殿的大门。


萨第安墓Tombeaux Saadiens

这块皇家墓地的建造最早可追逐到16世纪末期,但直到1917年才被人们发现。墓地为萨丁王朝时期苏丹曼苏尔(Al -Mansour)所建,安葬了包括曼苏尔在内的60多位皇室成员。


德吉玛广场 Place Jemaa el-Fna(Jemaa el-Fnaa, also Jemaa el-Fna, Djema el-Fna or Djemaa el-Fnaa,)

位於麦地那西南端,堪称摩洛哥最著名的公共广场,在11世紀就已經建造完成。是唯一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广场。在这里有各种杂耍,手绘纹身(henna), 可以品尝到当地美食烤羊头和蜗牛汤,还有各种手工灯饰,日用品,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露天市场,现代取代它的是室内摊位和超市。我想因为其规模,又是一个具有历史传承体现文化的地方,再加上经久不衰,从早到晚都是人声鼎沸的状态,使它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骑骆驼穿行撒哈拉沙漠是这次旅行最期待的事,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骑过骆驼,三天撒哈拉沙漠之旅,第一天晚上在Tinghir住,第二天下午在梅尔祖卡 Merzouga 骑骆驼一小时左右到沙漠中部的营地,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同一条路骑骆驼返回梅尔祖卡,有些人从这里乘车去菲斯,我们则回马拉喀什。


途中经过阿伊特本哈杜 Aït Benhaddou ,又称阿伊特·本·哈杜,是一座古老的摩洛哥堡垒村庄,位于摩洛哥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脚下,由柏柏尔人建成的古城村落,是最具特色而又保存得最完整的土堆城堡,甚至还赢得了「摩洛哥最美村落」之称号。建于11世纪的阿伊特本哈杜曾是骆驼队商在沙漠中的一个驿站,规模不算大,却曾经有过非常繁荣兴盛的时期。1987年该村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成为摩洛哥粘土建筑的代表。


门上的符号是柏柏语自由的意思,跟港铁的符号一模一样。




两个柏柏尔人导游,我问我们的导游(左边那个),怎么没有看到柏柏尔人,他说他就是呀,再指着另一个导游说他也是呀。我们沙漠团有一个导游,他只是上下车点人数而已。每经过一个景点就会上来一个当地导游,这是摩洛哥的规则,当地的景点要让当地人受益。


村庄顶上的废墟。


柏柏尔人画家,正在演示用特殊颜料(颜料取自于天然)画画,看不出画布上有画,然而用火烤就显示出画来,这是古代柏柏尔人传递秘密信息所用的方法。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已有二十多部电影和电视剧曾在此地取景。其中有大家熟悉的获奥斯卡金像奖《角斗士》(Gladiator)。


赶着山羊的柏柏尔人。


第一个晚上住在廷吉尔Tinghir.


廷吉尔Tinghir


在图得加被领去手工地毯店参观,这些地毯图案精美,店家可以代寄,只是价格不菲,所有去撒哈拉沙漠的游客都被带去参观,相信总会碰上一个买家。


图得加峡谷 Gorges du Toudra 位于靠近廷吉尔(Tinghir)镇的大阿特拉斯山区,处于图得加河上游区域。峡谷两侧崖壁林立,陡峭险峻,最高峭壁处可达300米,谷底则十分狭窄,部分路段河床干涸,部分则河水缓缓。



图得加峡谷还是摩洛哥著名的攀岩圣地,每年春、秋旺季,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攀岩爱好者均会来此攀登。



荒漠中孤独的房子。


终于骑上骆驼啦!摩洛哥的骆驼是单峰骆驼,我骑的这只骆驼很小,它似乎很不习惯被我骑,每走一步都像是要把我颠出去,坐的非常不舒服,以至于我甚至想放弃骑骆驼,可一想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再怎么难受也要坚持到底,结果到了营地皮肤已经磨破了,我想此生再也不会想骑骆驼了。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热的荒漠,亦是世界第三大荒漠,仅次于南极和北极,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但并非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其总面积超过9,400,000平方公里(3,600,000平方英里),与美国国土面积相当。梅尔祖卡的车比沙丘(Erg Chebbi)是我们这次沙漠团的目的地,这里是摩洛哥撒哈拉地区最受欢迎的度假胜地。车比沙丘又名梅尔祖卡沙丘,从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边境延伸到吉兹峡谷(Vallée du Ziz),长22公里,宽5公里,其境内黄金色的沙丘高耸连绵,一望无际,一些沙丘高度甚至达到200米以上,壮观无比。


沙漠中营地,原先的营地因为超额预订,导游问我们可不可以两家住一个帐篷,我们回答不可以。结果我们和朋友夫妇加上另外两家被送到这个营地,我们两家还是被安排住一个帐篷,另外一家爱尔兰人共五人,其中大女儿和女婿是来摩洛哥渡蜜月的也被安排住同一个账篷,真的不可思议,和导游吵了一架并告诉他旅行社要赔偿我们的损失,尽管后来导游从另一个营地过来跟我们道歉,但被骗和受歧视心里很受伤。不过我们也因祸得福,第二天早上营地用4X4的越野车送我们出沙漠,如果不骑骆驼要坐越野车出沙漠是每人500迪拉姆(50欧元),最后经过交涉旅行社赔偿了费用的40% 的钱给我们。


被送到另一个营地的难友。


日落


日落


晚餐时表演振奋人心的非洲音乐。


隔壁一桌阿丁裔随着音乐起舞,阿丁裔和非洲裔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能歌善舞。接着晚上还有篝火晚会,那些人又要嗨到半夜,我们则回帐篷睡觉。


日出


早上沙漠溫度只有十来度,随着太阳升高,沙漠变幻不同的颜色。


从撒哈拉沙漠回到马拉咯什,这将是我们摩洛哥之行的最后一站。这次换了一家里亚德(Riad), 比第一次住的里亚德简朴些,但很雅致。去摩洛哥就是要一天换一家里亚德,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体验。




这家里亚德是家餐馆,厨师就在我们旁边的厨房做菜,能听到滋滋的烤肉声,很有家庭氛围。


阿拉伯集市物品琳琅满目,看上一个粗棉布的沙发枕头套,商家出价400廸拉姆(40欧元),其实也不是特想买,出价这么高懒的讨价还价就坚决走了,结果商家在后面喊:200 最后是100,所以当初酒店里人告诉我们可以杀价到30%是真的。


各种精美甜品,无奈眼馋胃又太小。


本约瑟夫神学院 Médersa Ben-Youssef,深藏在小巷中,外面看起来普普通通,可一走进去真让人赞叹不已。始建立于14世纪,200多年后萨丁王朝第二任苏丹阿布达拉加以重建,面积达1820平方公尺,曾经是北非最大的可兰经学习学校。1960年关闭后,就作为历史遗迹供人们参观。伊斯兰教学校以毗邻的本约瑟夫清真寺命名,现在是马拉喀什最伟大的建筑景观,以繁复而装饰华美的雕刻盛名,中庭两侧是两层楼高的学生宿舍,共有约130多个房间,全盛时期可容纳约900多人住宿,拱廊是环绕着让人叹为观止的中庭建造的,精湛的雕工令人叹为观止。




马若雷勒花园 Jardin Majorelle 是一座占地一公顷(两英亩)的植物园和艺术家景观花园,位于摩洛哥马拉喀什。它由法国东方主义艺术家雅克·马若雷勒于1923年开始,历时近四十年打造而成,园内有一座由法国建筑师保罗·西诺尔于20世纪30年代设计的立体主义别墅。从1923年起,直至20世纪50年代离婚,这处房产一直是马若雷勒夫妇的住所。

20世纪80年代,时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Laurent)和他的商业经理皮埃尔·贝尔杰(Pierre Bergé)购得了这处房产,并对其进行了修复。如今,这座花园别墅群向公众开放。别墅内设有柏柏尔博物馆,2017年,伊夫·圣罗兰博物馆在附近开业。

马拉喀什位于摩洛哥南端,靠近西撒哈拉沙漠,常年干旱,水源短缺,维持这样规模的花园真的非常奢侈。


这种深蓝色被称为马若雷勒蓝(Majorelle Blue), 以画家名字命名。


马若雷勒花园也被称为YSL花园,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Laurent)说:多年来,花园为我带来了无尽的灵感来源,我经常梦到它独特的色彩。伊夫·圣罗兰的骨灰就撒葬在这里,可见他对花园的喜爱。


感谢朋友一路陪伴。


柏柏尔、阿拉伯与伊斯兰、欧洲殖民者是影响今日摩洛哥文化的三层元素,受到多元文化影响,摩洛哥成为充满历史丰富多彩的地方,加上古城古迹保持完好,地理环境多样,不仅有很长的海岸线,还有内陆高山和沙漠,物价相对便宜又极具异域风情,这使摩洛哥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故事色彩的旅游胜地,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很遗憾这次没去迷城菲斯和据说是人的一生中必要到访摩洛哥最浪漫的蓝白城-舍夫沙万,看来还要再去一趟摩洛哥才能不枉此生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