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尘封79年的战国密码:美国刚刚归还国宝楚帛书,揭秘民国湖南古墓被盗往事!

 sjaxshy 2025-05-17 发布于上海
图片

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5月16日晚,由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完成装箱,搭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航班从美国首都华盛顿直飞北京,启程回国。

图片
图片

5月16日华盛顿特区的暮色里,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地下库房亮起特殊的暖光。身着防尘服的工作人员屏息凝神,将两件用特制软囊包裹的文物轻轻置入防辐射木箱——这是漂泊79年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与第三卷《攻守占》,素绢上暗红朱砂勾勒的战国文字,仿佛仍在诉说着古老的时间密码与兵家韬略。

当中国国际航空的货机轰鸣着划破大西洋夜空时,机腹舱内的恒温系统正将湿度精确控制在55%。这趟跨越1.1万公里的航程,不仅承载着两卷珍贵帛书,更寄托着几代学者的夙愿。预计北京时间18日凌晨3时50分,首都机场将迎接这批记载着四时月令禁忌与城池攻防秘术的国宝,踏上故土。

在考古界,“子弹库帛书”堪称划破文明长夜的闪电。三卷总计900余字的古老文献,不仅填补了甲骨文到竹简间的文字形态空白,更以其独特的术数体系,为研究先秦思想打开全新维度。帛书上那些随岁月蜷曲的墨痕,既是中国最早典籍的实证,也是破解战国知识图谱的密钥,其学术价值无可替代。

让我们回到1942年,重温国宝“子弹库帛书”的前世今生。

图片

子弹库楚墓位于长沙旧城东南郊,子弹库是这个地点的旧名。“子弹库”这个地名的由来,与长沙会战时期的一段历史紧密相连。那时,这里曾是国军一个重要的军火储备地点,大量子弹及其他弹药在此存放,因此逐渐被人们称为“子弹库”。随着时代的变迁,解放之后,这个曾经的军火库被拆除,然而“子弹库”这一地名却深深地烙印在了民众的记忆之中。尽管时光荏苒,许多人或许已经忘却了这个名称背后的故事,但“子弹库”这个称呼却仍旧在人们的口中流传。

图片

在长沙的盗墓界,任全生这个名字,如同一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他凭借一套独特的“望闻问切”法,犹如一位医术高超的医者,精准地探寻着古墓的位置。然而,1942年在“子弹库的那次盗墓经历,却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他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图片

那年,任全生带领几名同伴,踏入了子弹库地区的那座战国楚墓。当他们小心翼翼地凿穿木椁椁层时,一股刺鼻的硫磺味气体猛然喷涌而出,仿佛是从地狱深处涌出的气息。为了驱散这股令人窒息的气味,他们点燃了火焰,瞬间火光冲天,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他们贪婪而充满渴望的脸庞。

待烈火把硫磺燃尽,他们迫不及待地扒拉出了墓中的陪葬品。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墓中仅有几件铜器和一卷看似普通的绢帛。那卷绢帛色泽暗淡,上面布满了难以辨认的文字和图案,犹如一位沉默的古人,在诉说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

任全生对文物的价值并不了解,他眼中只有金银铜器和木器才值得一提。几天后,他将盗得的铜器卖给了一个姓唐的古董商,而那卷看似不起眼的绢帛,因嫌其晦气,便随手送给了唐姓古董商作为“搭头”。他或许没有想到,这卷绢帛,竟是一件珍贵的战国帛书,更是全国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楚帛书。

那唐姓古董商,并非真正的文物收藏者,而是一个擅长炒作文物的商人。他眼中只有利益,没有文化。两年后,他以三千元法币的价格将楚帛书转卖给了文物收藏家蔡季襄。这楚帛书,便如一位流落民间的公主,历经坎坷,终于回到了属于她的宫殿。

图片

楚帛书全篇共900多字,分为甲、乙、丙三篇。其中甲、乙两篇位于帛书中间,互相颠倒,仅有文字而无图案。通常将长篇称为甲篇,短篇称为乙篇。丙篇则位于外侧,并附有两套图案:一套是彩绘的十二月神图,神像分布在四周,每边三个;另一套是四木图,以不同颜色绘制而成:春为青木,夏为赤木,秋为白木,冬为黑木。这些图案与文字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诉说着楚地的神话传说和风俗。

图片

楚帛书不仅内容丰富庞杂,载录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还蕴含着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深邃思想。它像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缓缓展开,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在文字的四周,绘制着12个形态各异的神像,他们或威严庄重,或飘逸灵动,仿佛在守护着这部古老的文献。而帛书的四角则饰以青、红、白、黑四色描绘的树木,它们象征着四季的轮回和生命的生生不息。

这件珍贵的文物,不仅见证了楚国的辉煌历史,也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那楚帛书,自1942年重见天日以来,便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蔡季襄,这位名震一时的收藏大家,对楚帛书的珍视,可谓至情至深。在那风云变幻的1943年冬季,他特地从上海返回故土长沙,以三千元法币的代价,将楚帛书连同竹笈、漆盘、剑鞞、铜剑一并收入囊中。

图片文物收藏家蔡季襄从文物贩子手上买下了帛书,出版《晚周缯书考证》一书,首次公布了楚帛书资料。

谈及楚帛书的修复,蔡季襄的眼中总是闪烁着深情的光芒。他回忆道:“购得此书时,它折叠数层,原封未动,被妥善保存在竹笈内。然而,那竹笈下方,却散落着诸多破碎的缯书碎片,如同历史的碎片,诉说着千年的沧桑。那完整的缯书,表面附着厚厚的白膏泥和污秽,水分充盈,显然在墓中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水土侵蚀。它的色泽暗沉,质地脆弱,一触即碎,仿佛轻轻一碰,便会化为历史的尘埃。”

图片蔡季襄

蔡季襄费尽心思,先将那缯书置于细密的铜丝布上,用汽油浸泡,再以毛笔仔细洗去泥土与污秽。他小心翼翼地逐层展开,生怕稍有不慎,便会损坏这珍贵的文物。好在经过一番努力,那缯书并未造成大的损伤。随后,他将其摊放在铜丝布上,待汽油挥发后,轻轻揭下。那楚帛书,便如凤凰涅槃般,重获新生。

图片

柯克斯

然而,修复之路并未就此结束。由于楚帛书上的文字模糊难辨,蔡季襄决定携带它前往上海,尝试通过红外线摄影来揭示其隐藏的文字。他找到了金才记古玩店,委托店主金从怡寻找具备红外线摄影技术的照相馆。后经店伙计介绍,他结识了美国人柯克斯。柯克斯自信满满地承诺能够复原楚帛书,但提出需将其带回住所。蔡季襄虽有些犹豫,但出于对柯克斯的信任,还是将楚帛书交给了他。

图片柯克斯立于盗墓现场

但是,事情并未按照蔡季襄的预期发展。当蔡季襄次日索要楚帛书时,却被告知柯克斯已擅自将楚帛书带回美国,声称待修复后再归还,并留下一张契约,承诺若逾期不归或途中受损,将按约定赔偿。蔡季襄闻讯后,心如刀绞,但他深知柯克斯当时作为美国派驻上海的情报员,权势显赫,自己无奈只能接受这一安排。

岁月流转,直到1955年,蔡季襄以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列席代表的身份,在大会上详细讲述了柯克斯骗取楚帛书的经过,并将当年被迫签订的契约上交给了省文化厅。他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为楚帛书找回一个公道,也为自己的收藏之路留下一个公正的注脚。他的故事,如同那楚帛书一般,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图片任全生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提到的任全生,这位身怀绝技的考古奇才与一众土夫子,建国后被招揽至文物管理部门,肩负起发掘历史的重任。只是任全生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份难以言表的愧疚,他深信子弹库那座楚墓中尚藏有未被发掘的珍宝。时光流转至1972年,经上级慎重批准,任全生率领考古团队重返子弹库楚墓,进行新一轮的发掘工作。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在椁盖板下方的隔板上,他们惊喜地发现了另一幅国宝级彩绘帛画——《人物御龙图》。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图片

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的回归,只是一个开始。国家文物局表示,将继续推动“子弹库帛书”第一卷“四时令”早日回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三卷帛书将再次团聚,共同讲述那段古老而神秘的历史。

图片

回归后的子弹库帛书,将在文物原生环境中得到更加全面、系统保护和研究,让文物价值得到更加准确、完整理解和阐释。《五行令》《攻守占》将于2025年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万里同归——新时代文物追索返还成果展”上首次面向公众展出。届时,人们将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件国宝的风采,感受它所蕴含的历史魅力。

子弹库帛书的传奇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和情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些文物,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让它们能够永远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能够早日回归祖国,续写中华民族的文化传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