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婚燕尔,新娘为何要“三天回门”?老祖宗智慧无穷,想得真周到

 倦鸟依林 2025-05-17

萝卜说历史

2024-12-04 18:29

来自黑龙江

早在古代,老祖宗们就把"洞房花烛夜"列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而在今天,婚礼成了夫妻相携一生必不可少的仪式。由于近现代受西方影响,多数婚礼仪式都偏西式,新人们开始流行穿婚纱、在教堂中举办典礼;如今,人们也开始返璞归真,追求复古的中式婚礼,大红色的婚服和头饰也别有一番韵味。

中国古代相当重视礼仪的仪式感,一些在特定时机、场合下举办的仪式程序非常繁冗复杂,让人目不暇接。中式婚礼也是如此。古代人结婚远不止拜堂成亲这么简单,其中一些微妙的细节才真正蕴含着传统礼仪的精髓。 

合卺酒 

在电视剧《东宫》中,李承鄞和小枫大婚,二人用葫芦瓢盛酒,相对而饮。这个仪式并非虚构架空,而是真实存在的,它的专有名词为"合卺(jǐn)酒",自周朝起源,一直沿用至今。

"合"在古文中是"成婚"的意思。""指的是瓠瓜,通俗来说就是一种苦葫芦。将其从正中央一分为二,就能作为新人喝酒的容器,寓意着新人喜结连理、永不分离。 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合卺酒选取的瓠瓜略带苦味,和甘甜的酒混合在一起,代表新人在婚后的生活中能同甘共苦、同舟共济。

由于种植困难,合卺酒后来也逐渐演变成交杯酒。现在,夫妻二人手臂互挽喝酒即意味着"交杯";但在古代,夫妇二人饮酒时所用的杯子底部必须要有红色细绳系着,才能达到"交杯"的真正目的。 

总而言之,交杯酒和合卺酒内涵所差无几,前者可以看作是后者的衍生产物。 

压箱底 

现在的"压箱底",通常指人们不轻易显露出的本领或私藏已久的宝物,但这个词的本意和现义可以说是大相庭径。 古代女儿出嫁时,娘家都会置办嫁妆,作为陪伴女儿一生的物品。为了方便运输,嫁妆都是放在专门打造的木质红色箱子中,里面堆满了金银珠钗和绫罗绸缎,而箱子的最底部,就是"压箱底"的物品。

在被传统思想支配的封建社会,涉及男女之事和两性相关的词汇都被看作"敏感话题",是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交谈的。这就意味着,旧时的男女都没有接受过启蒙教育。但是,对此事一无所知,又怎么做到延续香火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就想到了"压箱底"。在新娘出嫁时,娘家人都会在箱子最底部放上几本"科普"插画;或者放上雕刻着相合相拥的男女的瓷具、玉器等模型。

x

新婚当夜,新娘打开嫁妆,通过压箱底的物件,方才了解怎样和夫君度过洞房之夜。 在保守的时代,压箱底作为一种新婚的指导工具,对繁衍后代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在开放的今天,这些知识不再是隐秘话题,压箱底又作为古代文物呈现在中外人民面前,这种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也让我们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

三朝回门 

回门是从古代婚礼中保留至今的流程之一,一般指新娘在婚礼后的第三天早晨回到娘家探亲。现在回门相对来说要随意一些,无非就是女子和娘家的亲朋好友吃顿饭、叙叙旧,简单小聚一下。 毕竟,在这个思想解放的年代,女子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出嫁",婚后和娘家人见面也是易如反掌。所谓的回门,倒不如说是走个形式。

而古代的女子一旦出嫁,就真的成了"泼出去的水":人身彻底属于夫家,和娘家人也不能经常来往。为了解决新婚女子的思家情结,古人就设立了回门的日子。 在这期间,女子可以和家里人畅所欲言,无论是婚后生活的愉快或不悦,都能一吐为快。同时,夫家一旦做出出格的行为,女子也可以和娘家人诉说,便于尽快寻找解决方法。

回门的另一个含义,就是缓解女性生理上的痛苦。 古代,女子婚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新婚的日子里,她们往往因为疼痛而难以承受,而回门则是一个缓冲期。因为古代女子回门不能有丈夫的陪伴,所以在娘家小住的日子能有效便于她们快速恢复身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一些过时的婚礼流程早已被摒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过去的形式就毫无价值,起码透过这些,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形态,不得不感叹,老祖宗想得很周到,每个习俗都有存在的道理。

《皇帝大婚》中介绍,身穿朝服的皇后与皇帝行合卺礼。合卺礼是真正代表帝后二人成为夫妇的礼仪,类似于交杯酒,新娘进门后,与新郎在寝室中吃饭之时,同享(音组,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中的鱼肉,吃饭毕,席上特设置由以瓠(音护,一种草本植物的果实)剖制的两瓢,夫妇二人各执一瓢,来饮为了净口安食的酒,这都是为了表示夫妇一体、尊卑等同的亲密。

清代的合卺礼始于康熙朝,在顺治帝大婚礼仪中并未见此环节。这也表明了清代宫廷接受汉族传统文化,其婚俗也同受其影响了。到了现代婚礼,虽不如古代皇家的婚礼程序这般复杂,但是婚礼中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以传统文化的形式流传了下来。[2]

玉合卺杯玉合卺杯清代皇帝大婚在行合卺礼之前,还有一项帝后同吃子孙饽饽之俗。子孙饽饽,即饺子。它不由皇家预备,而是由皇后母家预备。子孙饽饽必煮得半生不熟,以谐音“生子”,它寄予了皇家祈求子嗣繁兴的愿望。[3]

《皇帝大婚》洞房花烛《皇帝大婚》洞房花烛《皇帝大婚》合卺礼中还以明子刚制玉合卺杯为示例。《中国经济史辞典》载:“陆子冈,长期在苏州定居开办琢玉工坊,其雕刻除玉外,如竹、木、石,以至镶嵌(镶玉嵌宝)等无不涉及。陆子冈所创的这件“新样”玉嵌金“合卺杯”,通高7.5厘米,横宽13厘米。整体造型由两个圆筒形杯并连而成,杯底有六个兽面作足,杯的一面镂雕凤形杯柄,另一面凸雕作盘绕爬行状双螭。杯体上下各饰一圈绳纹作捆扎状,结扎口上有一方形图章,刻隶书“万寿”二字。杯身两侧分别有剔地阳文隶书,一侧为“湿湿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琼浆,钧其广乐。”末署“祝允明”三字。诗上部有“合卺杯”三字。另一侧为“九陌祥烟合,千里瑞日月。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诗上部有“子冈制”三字,诗文表达了对君王大婚的美好祝愿。[4]

2历史沿革


“合卺礼”始于周代,是古代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演变为“交杯酒”。

合卺酒合卺酒(jin,三声)是一种匏瓜,俗称苦葫芦,其味苦不可食。合卺是将一只卺破为两半,各盛酒于其间,新娘新郎各饮一卺。匏瓜剖分为二,象征夫妻原为二体,而又以线连柄,则象征由婚礼把俩人连成一体,故先分而为二,后合二为一。

因卺味苦而酒亦苦,饮了卺中苦酒预示着婚后夫妻也会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同时,也象征着夫妻二人如同此卺一样,合而为一,紧紧地拴在一起了。又因“匏”是古代八音乐器之一(“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引自《三字经》),它又含有音韵调和之意,故“合卺”又示意新娘新郎婚后应和睦协调,结为琴瑟之好。

到了南北朝时,行“合卺礼”又增加了在两个瓢把上连上丝带,喝酒后,将两个瓢扣在一起,用丝带缠绕称“连卺以锁”,寓意是使两人相爱拴在一起,永不分开。

到了宋代,破卺为二的酒具改为两只木杯。新娘新郎同饮之后,掷杯于床下,若两杯一仰一合,意味着男俯女仰,天覆地载,阴阳和谐,实在是大吉大利的事。而“合卺”的礼仪也就被改为“饮交杯酒”。[5]

合卺礼合卺礼“合卺”和饮交杯酒都离不开彩线,也就是用红或绿的丝绳绾成同心结系于卺柄或杯足。此后,由这条丝绳衍变出“拴线”仪式。此俗大概起源于唐代,由此习俗产生了“千里姻缘一线牵”的俗语。如今,红巾既不系足,也不拴手,只是让新娘新郎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所以,拴线被称之为“牵红”“红绿牵巾”。[6]

清末时期,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个部分。如今的婚仪中,"按杯于床下"之礼已被革除,"攥金钱"则为"掷纸花"所代替,惟"交杯酒"之礼仪仍然实行。

3礼仪流程


中式婚礼穿凤衣戴凤冠,凤衣凤冠是绣有凤龙图案和彩饰的衣冠,象征吉祥富贵,为古代贵族所独有,后不分贵贱,行于一般女子,继而又传袭于婚礼,但因家庭贫富而有所增减。

交杯酒

喜酒交杯酒的习俗开始于周代。《礼记·昏仪》记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握。合卺其实就是以一瓠瓜剖成两个瓢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各执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卺”。所以人们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此俗演变到后来为吃“交杯酒”。

花烛之夜

在古代,婚礼中使用的蜡烛上多半绘有龙凤彩饰。后世以花烛喻为结婚。何逊《看伏郎新婚》诗云:“何始花烛夜,轻扇掩红装。”新婚这夜,新娘新郎通宵不睡,谓之“守花烛”。不守花烛者,新人睡后,搀扶、伴娘须时时进房察看花烛有无损漏,恐有不祥之兆。迷信者有“左烛尽新郎先亡,右烛尽新娘先亡”之说,故如一烛灭时,即将另一烛熄灭。

闹洞房

这可以说是婚礼中的高潮环节。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据说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据此有俗语:“人不闹鬼闹”。闹洞房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还是能增添热闹气氛,驱除冷清之感觉的,因而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暖房”。[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