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厘岛:度假天堂背后的真实生活

 渔得樵 2025-05-17 发布于浙江

去年12月份,我和老婆去巴厘岛拍婚纱照,我们在巴厘岛前后待了九天。这篇文章早就该写了,回来后也一直耽搁,今天得闲记录一下,再拖下去怕当时的很多细节都忘记了

飞机降落在登巴萨国际机场时,透过舷窗看到的是郁郁葱葱的热带植被和湛蓝的天空。走出机场,潮湿的热带空气扑面而来,混合着花香和隐约的香料气息。

这是巴厘岛给我的第一印象: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度假天堂。


接我们的司机是我们提前预定好的本地人,不过他会说一口还算流利的中文。他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为人很本分诚恳,这是很多当个人给我的印象。在来巴厘岛做导游司机之前,他一直在雅加达,老婆孩子家人都在雅加达,来巴厘岛是为了赚钱,我问他你的中文怎么这么好,他说是自学的,在做司机的这几年和中国客人交流的多了。口罩之前去巴厘岛游玩的外国人,中国人都占有三分之一了。

前往酒店的路上,我被道路两旁无处不在的神龛和五彩缤纷的贡品所吸引。司机告诉我,这是巴厘岛印度教文化的一部分,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前放置神龛,每天供奉鲜花、食物和香火。

安顿好住宿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办一张当地的电话卡,不然手机没网语言不通真的是寸步难行。一张30万印尼盾(约合人民币150元),含23G流量。
这里提一嘴,其实在来之前我是在淘宝上买了一张流量卡的,但是飞机落地之后一直没有激活成功,后来的几天一直在和售后客服解决沟通无果后退掉了。


乌布以北的小村庄里,我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妇女们头顶着高高的贡品前往寺庙,孩子们在稻田边的小学里上课,男人们在椰子树下修理摩托车。这里的节奏明显慢了许多,时间仿佛被拉长。


巴厘岛的经济高度依赖旅游业,这让很多年轻人觉得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也能找到工作,但长远来看这其实会限制他们的发展,司机告诉我,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并不向往大学,而富人家会将孩子送出国上大学。他对这种巨大的贫富分化很嫉愤,语气中却也有无奈。

在巴厘岛的这几天,我最喜欢傍晚时分。金黄色的落日余晖,街道上的摩托车川流不息。这种井然有序的传统生活方式能让人感受到生活本身的松弛。

离开巴厘岛的前一天,我坐在金巴兰海滩上,回想这几天的所见所闻,我意识到旅游宣传册上"天堂之岛"的形象只是一个侧面。

真实的巴厘岛既有令人惊叹的自然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面临着现代化带来的各种挑战。破烂的街道旁边高档健身房里面跑步的欧美人,和对面铁皮房门口卖手工冷饮果汁的七旬老太太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为游客,我们很容易被豪华度假村和精心设计的旅游体验所迷惑,忘记了这里也是数百万人的家园。巴厘岛人并非整天跳舞、微笑的服务者,他们有着复杂的社会结构、经济压力和日常生活。

真正的旅行不仅是收集美景和打卡网红地点,更是尝试理解一个地方的灵魂。以开放、尊重的态度看待不同文化,去体验和感知不同的生活方式。


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在发现世界的同时,也重新认识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