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 宁海杏林故事之十八:徐霞客西游时的疾病抗争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5-05-18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徐霞客西游时的疾病抗争




文/应可军

徐霞客(公元1587~1641年),我国明代杰出的大旅行家、地理学家。他一生立志探究大自然,游遍万里河山,撰写了数十万字的地理和人文考察记录《徐霞客游记》。徐霞客51岁那年,为了实现西行的心愿,整理好行装,带上一名仆役,从江南一路向西,开启了长达四年的粤、桂、黔、滇等地的西南之旅,最终又返回了江阴老家。

行路漫漫,风餐露宿,旅途难免患病。尤其是对于“老病将至”的徐霞客来说,倘若没有一定的自我保健能力,很可能会客死异乡。徐霞客一生立志探究大自然,游遍万里河山,也算得上半个大夫。

一个人在长期在野外考察,能够快快乐乐的,没有疾病,均有意外的平安,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而徐霞客也非神仙,同样要遭受病疼的折磨,在《徐霞客游记》中的第二至十卷,是他51岁后游历中国东南、西南地区的记录。因徐霞客是江苏江阴人,故将这场旅途称为“西游”。这段行程历时四年,行经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及云南等地,其中许多日记内容涉及疾病与治疗的相关问题。

霞客在西游伊始,或因其年岁渐长,深感“老病将至”。数年旅程中,各种疾病频发,徐霞客在《游记》中记录了这些患病情况。徐霞客患过哪些疾病?他如何看待这些疾病?又是如何进行治疗?这些疾病给他的旅途带来怎样影响?徐霞客的游记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晚明士大夫、旅人的日常疾病生活景象,体现了个体疾病与知识、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

一、疾病与治疗

  
从崇祯十年(1637)到十三年(1640)的“西游”旅途中,徐霞客曾患发热咳嗽类、皮肤感染类疾病,还有脓疮手疮的疮病,以及膝足肿痛与跌打损伤等等。路途上,针对这些疾病,徐霞客有着一套自己的疾病认知与治疗方法。

      
对一些发热感冒、咳嗽类疾病,他认为是体内“寒热”所致,只要出“大汗”来祛除寒热,就能恢复健康。从游记中“是晚再得大汗,寒热复去而心腹间终不快然” 、咳嗽时“欲发汗,遂卧下道”均可得见。

      
如何发汗祛除寒热呢?徐霞客在晚上适当减餐,服用药物,即“乃减晚餐,市酒磨锭药饮之”;还痛饮姜汤,捂上厚衣物被子促进流汗,便是“早令顾仆捶姜汤一大碗,重被袭衣覆之,汗大注”。这一系列疗法对医治此类疾病似颇有效果。

      
徐霞客还用温泉药浴法用来治疗“瘴气”或“风”导致的皮肤病。《游记》的“滇游日记”八月二十九日记录:余先以久涉瘴地,头面四肢俱发疹块,累累丛肤理间,左耳左足,时时有蠕动状。半月前以为虱也,索之无有。至是知为风,而苦于无药;兹汤池水深,俱煎以药草,乃久浸而熏蒸之,汗出如雨。此治风妙法,忽幸而值之,知疾有瘳病愈机矣。在滚烫的温泉中加入药草,浸泡熏蒸,困扰许久的皮肤病遂得痊愈,徐霞客称赞这药浴法乃是“治风妙法”。

      
另有几处疮病大概是徐霞客的陈年旧疴,有次手疮发作,他自己判断病因是饮食异常,由于饭食里“俱杂母猪肉于中也”。于是在市集上购买药物,自行治疗手脚的疮痛。

旅途多病,疮病又易反复,需得多携药物以备不虞,徐霞客遂“市土药于朱医士,得山豆根、猪腰子、天竺黄、水萝葡、兔金藤诸药各少许”、“市药于肆,并履袜而还”。

二、疾病的影响

疾病给徐霞客的旅途带来了一定影响。

首先,既定旅途安排难以成行,得留在住处养病。“余初拟由广信北游灵山,且闻其地北山寺丛林甚密,欲往一观,因骤发脓疮,行动俱妨,以其为河口舟,遂倩之行”、“余亦欲登陆,遍览诸名胜,而病体不堪,遂停舟中”;在疮病发作时,他与仆从常从水路前进,“余时疮大发,乐于舟行”。

其次,因病体不堪,不能尽兴游览景色,或许就此少了一两篇游记佳作。如“有小庐架崖半,欲从之,时膝以早行,忽肿痛不能升”、“且以足痛未痊,怅怅还寺”。

再者,因病痛导致情绪低沉。形诸文字,便是“连日半雨半晴,曾未见皓日当空,与余病体同也”“是晚蕴隆之极,与二病人俱殊益闷闷”“疮病呻吟,阴云黯淡,岁寒荒邑外,日暮瘴江边,情绪可知也”。

通过《游记》,我们可以看到徐霞客一路“西游”的患病经历,以及病痛对他的各种影响。其实,游记还详细记述了随从静闻、顾仆(顾姓仆人)的患病情况,以及一些与疾病治疗相关的各地见闻,例如云南当地人避疫、迁徙病人、温泉汗蒸治病等。

在《楚游日记》中,徐霞客记录了自己用食疗治愈发烧感冒的经过,“初四日,予以夜卧发热,平明乃起。”意识到自己可能患了风寒感冒,徐霞客于次日早“令顾仆捶姜汤一大碗,重被袭衣覆之,汗大注,久之,乃起,觉开爽矣。”意思是说,他让姓顾的仆人做了一大碗姜汤喝下,再盖上厚衣服发汗,然后才慢慢起床,感觉舒爽了很多。

就像我们如今外出旅游要备一些常用药一样,徐霞客也是走到哪里都留意当地的药材和使用方法,并有选择地购入,以备不时之需。在他的游记中常见“市土药于朱医士,得山豆根、猪腰子、天竺黄、水萝葡、兔金藤诸药各少许”“市药于肆,并履袜而还”等有关记录。徐霞客还根据所见所闻,记载了不少各地的地道药材、药效特性和食用方法,如武州盛产何首乌,当地人将其切片,与蒌叶拌和招待客人;云南的茯苓,鲜食如山药;覆盆子熟后色黑,补肾尤佳;岭南佳果龙眼性热,不宜多食等等。这些记述展示了当地民众对中医药食同源及四气五味等中医原理的认识,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娴熟运用。

西南腹地,气候湿热,山林多生瘴气,再加上一路跋山涉水是家常便饭,年逾半百的徐霞客屡被疮疡疔疹等皮肤病和足病困扰。抵达云南后,徐霞客的病情加重,他觉得这是“风邪”和“瘴气”所致,为了缓解症状,他利用当地丰富的温泉进行药浴和熏蒸,并记载于他的《滇游日记十三》中,“二十九日,为弘辨师诞日,设面甚诘白。平午,浴于大池。余先以久涉瘴地,头面四肢俱发疹块,累累丛肤理间,左耳左足,时时有蠕动状。半月前以为虱也,束之无有。至是知为风,而苦于无药;兹汤池水深,俱煎以药草,乃久浸而熏蒸之,汗出如雨。此治风妙法,忽幸而值之,知疾有瘳机矣。”以中草药煎汤熏洗患处,乃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徐霞客也能因地制宜,活学活用。

明朝末年,云南丽江一带天花流行。当地的百姓虽然没有治疗天花的办法,但已经懂得隔离是防止感染的有效方法,而且知道感染后即可获得终身免疫。徐霞客在《滇游日记十三》中写道:“是方极畏出豆(即天花)。每十二年逢寅,出豆一番,互相牵染,死者相继。然多避而免者。”说明当时丽江的天花疫情已相当严重,没有出过天花的人,就跑到深山里去避疫,即使是五六十岁的老者,也跑去躲避。一旦发现有感染天花者,即“绝其往来,道路为断,其禁甚严”,这与我们今天对新冠病毒的防控措施相类似。丽江土司(当地行政长官)木增的长子和三子因没有出过天花,也逃到山里避难,出过天花的二子和四子则留在丽江。徐霞客原本想从九和去剑川,但因九和是疫区,木增的四子劝其改道,徐霞客听从其建议,遵守当地的防疫习俗,避免了感染和传播疫疾的风险。

在旅程中,徐霞客还有一位名叫静闻的小伙伴。静闻本是迎福寺的一名僧人,为了实现将自己刺血书就的《华法经》供奉到鸡足山上的心愿,与徐霞客结伴一起西行。在经历了遇贼、落水等磨难后,到达粤西时,静闻因患病已不堪行走,睡卧在天妃庙中养病,徐霞客请来一名姓董的大夫为他诊治。时值农历六月大暑天,在得悉静闻于前一晚服用过菖蒲、雄黄后病势加剧,略懂中医药理的徐霞客认为静闻应是患有暑湿,而董大夫未能切中要害。徐霞客决定另觅清暑利湿的益元散,购药后让仆人带去并假传医嘱:“先服益元,随煎剂以服。”静闻服药后,次日病情渐解。益元散由滑石、朱砂、甘草三味中药构成,主治感受暑湿、身热烦渴等证。徐霞客能细心问诊,并根据天气特点及患者的症状表现用药,说明他能够抓住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灵活运用,守护了同伴的健康。

明清两代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不少名仕儒学平时喜好研习医理,具备一定的基础的中医知识。知医懂药的徐霞客在游记中对疫病的记载并非闲笔,所呈现的是南方地区丰富的药材资源、民间的养生治疗水平及防疫习俗。这也是他被后世称为“游圣”的原因之一。

友情链接:
应可军民间文化专辑一
应可军民间文化专辑二

图片

应可均,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海燕文化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