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幢,是中国古代一种刻经的石柱,在佛教诸宗派密宗和净土宗的寺院中较为常见。经幢最早起源于西藏、尼泊尔及印度一带,“幢”原本表示佛像前所立的用宝珠丝帛装饰的伞状竿柱;到了唐代中期,佛教密宗传入中国,人们将佛经或佛像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后来为了保持经久不毁,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之上,因为所刻经文主要是《陀罗尼经》,所以这种刻满经文的艺术构筑物就被称为经幢。经幢上所刻的经文和佛像等内容,具有弘扬佛法、消弭灾祸、引导信众向道等宗教意义,是佛教教义传播的重要载体。 ![]() 经幢起初的样子,网络图片 经幢在寺院中的布置点位没有固定的限制,有些在寺院大殿前仅设立一座经幢,也有些在寺院大殿前或者寺院山门前设立两到四座经幢。经幢在中唐以后开始盛行,五代、北宋时期发展达到顶峰,数量众多,形制繁复;而到了元代以后,经幢建造渐趋没落。 现存比较著名的经幢主要包括: 佛光寺有两座唐代经幢,一座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设立在东大殿阶前的中线上,总高度约为3.24m,下设束腰六边形基座,刻有狮兽壶门及仰覆莲瓣,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与东大殿内墨书题记相印证,是确定东大殿建造年代的重要依据。 ![]() 唐大中十一年经幢 ![]() 唐大中十一年经幢顶部特写,网络图片 ![]() 唐大中十一年经幢基座特写,网络图片 另一座建于唐乾符四年(即公元877年),设立在山门和文殊殿之间,总高度约为高4.9m,幢座为八角束腰须弥座,束腰八面各雕刻伎乐一龛,仰覆莲瓣环绕,双层圆形莲花基座承托着八角形幢身;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后有幢之建立年代及施主女弟子、寺主僧众姓氏,幢身之上有宝盖刻流苏,八角出狮头,口衔璎珞,宝盖之上立八角短柱,短柱上线刻佛像,再往上是八角攒尖形屋盖、八瓣山花蕉叶、覆钵、仰莲和宝珠等。 ![]() 唐代乾符四年经幢 ![]() 经幢基座特写,网络图片 ![]() 林徽因女士当年爬梯测量的唐代乾符四年经幢,网络图片 杭州梵天寺遗址前的一对经幢,建于北宋乾德三年(即公元 965年);经幢通体用太湖石雕刻而成,双幢形式、结构基本相同,南北对峙,相距13m,幢高15.76m,由基座、幢身、及幢项三大部分组成;基座为须弥座造型,共三层,底层浮雕“九山八海”,束腰浮雕蟠龙,生动威武,上层短柱四周凿成小龛,龛内雕佛像;其是五代吴越国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见证了吴越国的佛教繁荣以及当时的历史变迁,为研究五代吴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杭州梵天寺两座经幢,网络图片 ![]() 杭州梵天寺经幢,网络图片 ![]() ![]() ![]() 杭州梵天寺经幢细部,网络图片 杭州灵隐寺的一对经幢,建于北宋开宝二年(即公元 969年),位于天王殿前东西两侧,是该寺最古老、最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之一;其使用石灰岩雕凿,是逐级叠涩而成的多层八面型石幢;因幢顶残缺程度不同,东幢高7.17m,西幢高11m;下部为三层须弥座,底层束腰雕有遒龙,上两层束腰雕佛像。 ![]() 杭州灵隐寺西侧经幢,网络图片 ![]() 杭州灵隐寺东侧经幢,网络图片 ![]() ![]() 杭州灵隐寺经幢细部,网络图片 以上是中国古代部分著名经幢的分享,本篇文章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网络资料。 2.《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郭黛姮 ... The End ... 古建漫谈 一个醉心古建筑的小二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