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影响胃肠道的慢性病理状态,它并非急性起病,而是由多种因素长期作用所致。这种疾病的核心病理机制在于胃内容物逆行进入食道,这一异常过程会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患者最为典型的主诉便是胸口部位的烧灼感,同时伴有胃酸反流现象,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 根据《蒙特利尔共识》的定义,胃食管反流病是由胃内容物反流所引发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胃食管反流病不仅让患者饱受身心折磨,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诸多因素会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风险,其中肥胖、衰老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均在其列。 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胃食管反流病不分年龄,但患病率会受地理和人口统计学的影响。比如,在西方国家,大概有20-30%的人有反流症状,而在东亚地区,这个比例为7.8-8.8%。另外,男性和女性在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女性更容易出现非糜烂性反流病,而男性更容易出现糜烂性食管炎和巴雷特食管。 除上述因素外,高龄、体重超标(BMI大于30)、吸烟、饮酒以及使用那些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药物等,都会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风险。胃食管反流病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包括食管炎、消化性狭窄、食管溃疡和巴雷特食管,巴雷特食管是一种癌前病变,可显著增加患食管腺癌的风险。除了影响食管,胃食管反流病还会引起一些食道以外的症状,比如长期咳嗽、喉炎、哮喘、牙糜烂等,可见它对身体的影响是全方位且不容忽视的。 胃食管反流的发病原因很复杂,跟解剖结构的异常和功能上的损伤都有关系。食管和胃连接的地方,本应如同一个严密的“阀门”,有效阻止胃内容物逆流而上。然而,一旦这个部位的功能出现紊乱,就很容易发生胃反流,而这一部位的功能障碍正是胃反流的关键病理特征之一。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导致这一“阀门”失灵呢?主要归结于结构方面的异常,比如食管裂孔疝、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还有食管下括约肌短暂性松弛,这些都会削弱阻止胃内容物逆流的屏障。当这道屏障的防御能力下降后,一系列连锁反应便会接踵而至:食管黏膜的防御机制受损,唾液中具有中和胃酸作用的碳酸氢盐含量减少,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也随之降低。这样一来,胃酸在食道里停留的时间延长,食管黏膜长期遭受胃酸的侵蚀,极其引发炎症,病情也会在炎症的反复刺激下不断加重。 近期的研究还揭示,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在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反流性食管炎和巴雷特食管等并发症的发生过程中。炎症细胞的聚集以及组织损伤与某些促炎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其中缺氧诱导因子和NF-κB通路备受关注。 在胃食管反流的治疗方面,传统上主要采用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干预相结合的方法,而质子泵抑制剂是药物治疗中的主力军。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在许多胃食管反流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能够促进食道黏膜的愈合并有效缓解症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超过30%的吃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的胃食管反流患者对这些药物的反应并不理想,这样症状就会一直持续,而且副作用的风险也显著增加,比如可能会得巴雷特食管。长期吃质子泵抑制剂还会带来一系列其它副作用,比如骨折风险升高、肾衰竭、感染风险增加以及胃癌发病风险上升等。 对于那些吃了质子泵抑制剂没有效果或者不想一直吃药的患者来说,外科手术也是一种选择,其中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应用较为广泛。虽然该手术疗效确切,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数据显示,接受该手术的患者中,大概有17.7%的患者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的医疗干预或再次手术,其中约4%的患者会出现术后并发症。另外,近年来还涌现出一些比较新的内窥镜手术,这类手术侵入性较小,但往往缺乏可靠的长期疗效数据。 鉴于上述治疗手段存在的种种不足,补充和替代疗法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益生菌作为一类在摄入足够数量时可以为宿主带来健康益处的活性微生物,可以通过改善肠道功能和缓解腹部症状,从而有益于肠道健康。最近的研究发现,益生菌在调节肠道菌群以减轻胃食管反流症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 ![]() 胃食管反流病的解剖结构异常和功能损伤 ![]() 胃食管反流的发病涉及多重解剖结构的异常和功能上的损伤,比如动力功能障碍、食管裂孔疝和黏膜防御机制受损等等,以下因素都可能成为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导火索”。 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 食管下括约肌宛如食管与胃之间的一道“闸门”,正常情况下,在非进食时段它会保持收缩状态,而在吞咽动作发生或短暂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时,它才会舒张以让食物顺利通过。然而,当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频率异常增加时,胃食管反流患者便会开始出现相关症状。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神经调控、激素分泌以及饮食因素的综合影响。短暂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往往由食物或空气摄入导致的胃扩张所触发,其发生频率还会受到饮食因素和某些药物的影响。在存在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中,一旦胃内压超过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与吞咽无关的短暂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频繁发生,就会致使胃内容物反流至食道,进而引发一系列不适。 近端餐后胃酸滞留区增强 食管下括约肌下方即为近端餐后胃酸滞留区,餐后,高酸性的胃内容物如果不能与所摄入的食物充分混合,就容易在这个区域积聚。在胃食管反流患者中,近端餐后胃酸滞留区的体积更大、酸度更高且持续时间更长。对于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患者,近端餐后胃酸滞留区还可能向上推挤突破食管下括约肌,从而引发胃食管反流症状。 胃排空延迟 在大约26%的胃食管反流患者中,胃排空延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延长了酸性食物在胃中的滞留时间,从而增加反流的风险。胃排空延迟会使胃内压力升高,进而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放松,使得胃酸有机会进入食道,导致胃食管反流症状。胃肠蠕动通过推动内容物向前移动,在正常情况下有助于缩短反流持续时间,而大块食物团或黏度增加等因素,可能会减缓胃肠蠕动,进而影响反流情况。反流的胃液中含有胃酸、消化酶和胆盐等刺激物,可能对食管黏膜造成潜在的伤害。此外,饮食摄入的改变会影响这些成分的分泌,未消化的食物颗粒也可能导致反流,对底层黏膜的影响各不相同。 食管蠕动受损 约21%的胃食管反流患者存在食管蠕动功能受损的情况,而食管蠕动功能通常有助于清除食管中的胃酸。当食管蠕动功能受损时,对反流酸的清除能力就会减弱,导致食管组织暴露于酸性胃内容物的时间延长,从而导致损伤增加和更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在食管蠕动的同时,唾液中的碳酸氢盐对胃酸起着中和保护作用。然而,当食管蠕动受损时,唾液中的碳酸氢盐可能不足以抵消反流酸的破坏性影响,使得食管黏膜更容易受到损伤。 食管黏膜对胃反流的防御功能受损 食管黏膜是抵御胃食管反流过程中接触到的有害物质的保护屏障。这道屏障由各种结构和功能成分组成,可防止胃液倒流,包括酸性胃液(盐酸和胃蛋白酶)和碱性十二指肠液(胆盐和胰酶)。长期暴露在反流物中会破坏这一防御屏障,导致黏膜损伤。除反流物外,某些药物还可通过直接作用于食管黏膜,造成酸性或碱性环境产生腐蚀作用,从而导致食管壁损伤。药物性食管炎可表现为自限性炎症,但如果持续不愈,可导致严重溃疡、狭窄等并发症,罕见情况下甚至会导致穿孔。值得注意的是,胃食管反流可能进一步加重药物性食管炎,使相关症状和并发症更加恶化。 食管裂孔疝 食管裂孔疝是胃的一部分经由膈肌上的孔洞“窜入”胸腔,常与胃食管反流相关,有时可能并无明显症状。然而,它却通过干扰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的患者,无论是否出现小裂孔疝,在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和胃酸清除方面都表现出类似的异常。然而,大裂孔疝患者的情况更为严重,他们的食管下括约肌较短且较弱,导致反流发作频率增加。此外,大裂孔疝患者更容易出现严重的食管炎。另一项研究显示,94%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存在裂孔疝,突出了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强相关性。 食管组织敏感性 胃食管反流患者的食道组织可能对少量胃酸就表现出高度敏感,哪怕只有少量的胃酸反流,也会引发胃灼热、胸痛和反流等症状。胃酸会增强患者对反流的感知敏感性,使患者更易察觉反流相关症状。胃酸诱导的超敏反应在食管近端更为明显,这是因为胃酸对黏膜的破坏作用会损害屏障功能,导致黏膜神经暴露于有毒反流物中,进而加重患者的症状。 ![]() 胃食管反流的诱发因素 ![]()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引发的复杂病理状态,其核心病理机制包括胃酸过度分泌、食道防御能力下降以及持续性炎症反应。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它在胃食管反流过程中会对食管壁造成损伤。胃酸诱导的损伤会刺激食管产生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最终导致疾病慢性化。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盐酸之外,胆汁酸和胃蛋白酶同样会协同加剧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作用。而持续存在的慢性炎症环境,则为食管黏膜的持续损伤提供了温床,使得食管黏膜的修复进程受到严重阻碍,损伤状态长期难以缓解。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失衡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不仅会通过多种途径促进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情进展,还可能作为重要诱因,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巴雷特食管甚至食管癌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胃酸分泌异常与黏膜损伤 胃酸分泌是消化过程的关键环节,但异常反流到食管,可引发组织损伤。胃酸通过改变食管黏膜跨膜电位差诱发细胞应激反应,直接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细胞膜通透性的增强,使得胆汁酸和胃蛋白酶这些有害物质能够趁机穿透黏膜,让黏膜损伤越来越严重。胆汁酸可坏了,它能把细胞膜给溶解了,增加氢离子的吸收,结果食道腔里的酸性越来越强,黏膜损伤也就更厉害了。另外,胃蛋白酶会专门破坏细胞外的蛋白质,损害食管上皮细胞。它被细胞摄取后会诱导氧化应激,进而加剧组织损伤。这些有害物质联合起来搞破坏,共同营造一种促炎性的恶劣微环境,使食道更容易发生慢性损伤。 胃食管反流病炎症途径中的生化事件 胃食管反流病引发的炎症反应,其实是一连串复杂的生化反应在捣鬼,这些反应包括免疫细胞被募集到患处、细胞因子被释放出来以及氧化损伤的发生。长期以来,像白细胞介素-8(IL-8)、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和干扰素-γ(IFNγ)这样的促炎介质,在胃食管反流导致的黏膜损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受到胃食管反流影响的黏膜会大量产生一种强效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这些介质会通过产生有害的活性氧和维持一个持续的炎症微环境,来造成组织损伤。被募集来的中性粒细胞会进一步产生更多的活性氧,让氧化应激的情况恶化,从而让黏膜损伤持续更久。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种磷脂类介质,它能刺激嗜酸性粒细胞紧紧粘附在内皮细胞上,从而引发进一步的炎症级联反应。这些反应最终会导致慢性炎症、组织重塑和纤维化。 还有,食管上皮细胞会分泌细胞因子并展示出黏附分子,这些都能吸引免疫细胞,让炎症加剧。暴露于盐酸和胆盐的角质细胞,会促使T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向患处移动,从而让炎症更加严重。 胃食管反流病引发的持续炎症,与食管重塑和潜在的恶性转化密切相关。同样,慢性氧化应激也会造成DNA损伤、遗传不稳定以及异常的DNA甲基化,这些都有可能诱发癌变。在胃食管反流、巴雷特食管以及食管腺癌患者中,都观察到了活性氧水平的升高。这说明炎症驱动的氧化应激在这些疾病的进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肠道菌群对胃食管反流发生的贡献 许多科学研究都发现,胃食管反流及其并发症,比如巴雷特食管和食管腺癌,都受到肠道菌群的显著影响。肠道菌群会影响胃食管反流的易感性,因为它们参与免疫反应、炎症和食管屏障功能的调节。 当发生胃食管反流时,引发的炎症会改变食管微生物群,让一些革兰氏阴性菌,比如变形杆菌、梭杆菌、螺旋体、罗氏菌和弯曲杆菌,更容易生长。这种菌群失调,很可能是胃食管反流造成的酸性环境所导致的,而这又会进一步促进疾病的发展。 巴雷特食管患者的肠道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比例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和那些吃高脂饮食的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变化很相似。高脂饮食可以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引发炎症,从而增加患巴雷特食管和食管腺癌的风险。 此外,微生物介导的炎症可能会通过一种叫做脂多糖(LPS)的物质激活我们身体里的toll样受体4(TLR-4),进而产生IL-18,引发一系列的促炎反应,从而加速巴雷特食管的发展。随着巴雷特食管病情的加重,微生物群落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通常从I型转变为II型。这一变化的特征是,与食管癌发生相关的微生物种群,比如齿垢密螺旋体、缓症链球菌和咽峡炎链球菌,它们的数量会增加。因此,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能帮助改善胃食管反流病。 ![]() 益生菌或是胃食管反流的隐形救星 ![]() 益生菌是摄入足够数量可以为宿主提供健康益处的活性微生物,它们在维持肠道稳态和胃肠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项系统研究报告称,使用益生菌可使胃食管反流症状(包括消化不良和反流)得到显著缓解,改善率高达79%,其中反流发作次数减少40%。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消化动力学优化与胃酸调控 在探讨胃食管反流等相关胃肠疾病的防治策略时,消化动力学优化和胃酸调控是两个关键环节。大多数益生菌虽不具备直接减少胃酸分泌的功能,但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和改善消化功能,间接缓解胃酸过多引发的不适,帮助控制胃食管反流症状,减少胃酸反流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益生菌在消化道内能够发挥强大的调节作用。一方面,它可以通过竞争性抑制等机制,有效抑制有害菌的过度繁殖,避免有害菌在肠道内兴风作浪。同时,益生菌还能分泌多种消化酶,积极促进食物的分解过程,减少肠道内毒素的产生。当肠道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后,食物的消化过程变得更加高效有序。如此一来,就能避免因消化不良而导致的胃部负担加重,从源头上间接减少胃酸过度分泌的刺激因素。 另一方面,益生菌对肠道蠕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能够调节肠道平滑肌的收缩节律,使肠道蠕动更加规律有力。这有助于保持食物在消化道中顺畅且充分地流动,防止食物在胃中长时间滞留。因为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过长,会持续刺激胃壁细胞分泌胃酸。而益生菌通过促进肠道蠕动,缩短了食物在胃中的停留时间,从而有助于限制胃酸的过度产生,大大降低胃酸反流的可能性。 黏膜屏障功能重建 益生菌在胃保护与黏膜修复方面的功效,已得到广泛认可。它们主要通过保护胃黏膜、促进黏膜愈合两大途径来发挥关键作用。 益生菌能够刺激胃黏膜细胞,增加黏液的产生。黏液作为胃黏膜的第一道物理防线,能有效抵御胃酸、胃蛋白酶等有害物质对黏膜的侵蚀。同时,益生菌还可促进胃黏膜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加速黏膜的再生过程,从而有效预防胃肠道黏膜遭受损伤。 值得一提的是,益生菌在发挥胃黏膜保护作用时,并不会抑制胃酸的分泌。这一特性使其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有望成为质子泵抑制剂的替代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避免质子泵抑制剂可能引发的胃酸反弹性分泌过多等不良反应的患者而言,益生菌的这一优势显得尤为关键。 ![]() 缓解炎症 氧化应激会损伤黏膜,引发炎症,让胃食管反流的症状加重。益生菌可以通过减轻炎症、对抗氧化应激等方式,对胃食管反流的管理起到很大的帮助。 益生菌能够降低食管黏膜的氧化应激水平,从而缓解胃食管反流的症状。它可以提高内源性抗氧化酶水平,清除体内的活性氧,降低胃蛋白酶和胃酸的分泌,减少脂质过氧化和溃疡的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胃食管反流对胃黏膜的后期损伤。 此外,益生菌还能直接作用于食管黏膜,减轻食管炎症。它可以抑制一些促炎细胞因子的活动,减少与胃食管反流相关的炎症信号途径,从而缓解炎症对食管黏膜的损伤。 如果把益生菌纳入日常饮食和治疗方案中,它可以作为现有治疗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调节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失调在胃食管反流的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报道,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脂多糖(LPS)会激活TLR-4介导的炎症途径,从而导致胃动力改变和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最近的研究发现,益生菌在调节肠道菌群以减轻反流症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益生菌就像是肠道健康小卫士,它们能够调节肠道菌群,让有益菌增多,有害菌减少,重建肠道菌群平衡和减少炎症反应,这样一来,就能让胃食管反流的症状得到改善。 此外,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加重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益生菌可以通过竞争抑制、共凝集、增强黏液形成、细菌素分泌和免疫调节等多种过程帮助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从而减少胃食管反流的症状。 压力与肠脑轴 根据最新研究发现,肠脑轴是一个涉及胃肠道和大脑的非常复杂的通信系统。这种通信是双向的,这意味着肠道健康和肠道菌群会影响心理健康,反之亦然。此外,与心理健康状况大致成正比的压力水平,也会影响肠道功能和肠道菌群。 肠脑轴是指由神经内分泌、免疫和自主神经途径组成的高度互联和相互交织的通路,这些通路使得肠道能够向大脑发送信号。肠道菌群可以影响大脑功能和对压力、情绪或情绪健康的反应。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破坏肠道功能,并形成一个促使菌群持续失衡的反馈循环。 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会影响压力反应。心理压力会影响肠道蠕动和吸收功能。心理压力还会增加肠道黏膜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的增加可能导致胃酸反流和烧心等胃食管反流症状。当人们处于心理压力之下时,身体有时会产生更多的胃酸,从而引发胃食管反流症状。由此可见,压力和胃食管反流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压力既是胃食管反流的诱发因素,也是其病情加剧的推动因素。 某些肠道细菌可产生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能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进而影响对压力的反应性。另一方面,菌群失调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及其它代谢产物异常有关。这些代谢产物会影响大脑功能并增加压力敏感性。在焦虑或抑郁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感知通常较普通人群更为严重,大量患者报告显示,在压力状态下,烧心和反流症状的发生频率显著增加。 心理和情绪因素以及肠道功能障碍会使胃食管反流的愈合过程复杂化。例如,焦虑程度较高的患者对胃食管反流症状更为敏感,因为他们对身体感觉更加警觉。这种警觉性反过来会引发焦虑加剧和症状恶化的恶性循环。 益生菌可以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有助于维持肠道功能和心理健康。大多数益生菌菌株展现出缓解压力和改善情绪的潜力,促进肠道、情绪和躯体之间相互作用,为改善胃食管反流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大的机会。 ![]() 胃食管反流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建议 ![]() 饮食诱因和个性化食物避免 传统上,胃食管反流患者被建议避免各种所谓的“触发食物”,如辛辣和酸性食物、咖啡因、巧克力、高脂肪食物、薄荷和碳酸饮料等。这些建议虽然广为传播,但主要是基于传闻报道,缺乏确凿证据。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特定食物对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影响在个体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并非所有患者在接触传统诱因食物后都会出现症状加重,因此,全面的饮食限制可能是不必要的负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无效的。 美国胃肠病学学会2022年指南建议采用个性化的饮食管理方法,而非普遍禁食特定食物。建议通过症状日记记录或结构化排除-再挑战方案,识别并严格限制那些确实会诱发症状的饮食因素,以避免不必要的饮食限制,同时有效地控制症状。
高脂食物可能通过减缓胃排空和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张力而加重胃食管反流,建议减少饮食中的脂肪摄入,尤其是油腻和油炸食品。经常吃油腻、油炸食品的患者,在尝试低脂饮食后,症状可能会有所改善。如果安排在晚上吃大量油腻的食物尤其容易引发问题,因为这会显著增加夜间反流的可能性。
含有咖啡因的饮料,比如咖啡、茶和可乐,常被认为会通过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而加重胃食管反流症状。然而,对15项病例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发现,咖啡摄入与胃食管反流风险之间没有显著的整体关联。但有研究指出,每天摄入四杯或更多杯咖啡时,胃食管反流的风险会略有增加。虽然目前的证据不支持普遍限制咖啡因摄入,但可以根据症状反应进行个体化调整。
酒精摄入与胃酸反流的风险增加有关,尤其是频繁且大量饮酒时。一项纳入30项观察性研究的累积荟萃分析表明,饮酒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的几率比不饮酒者或偶尔饮酒者高约1.5倍。如果一个人每周饮酒超过3-5次,那么患胃酸反流疾病的风险几乎会增加一倍。因此,饮酒量越大,发生反流的可能性越高。酒精会削弱阻止胃酸进入食管的肌肉功能,刺激食道黏膜,使症状恶化。建议胃食管反流患者限制或避免饮酒,因为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引发敏感个体的症状。
不少人认为酸性食物是引发胃灼热的罪魁祸首。这些食物包括柑橘类水果,如橙子、葡萄柚和柠檬,以及以番茄为基础的产品。一些观察性研究指出,每天柑橘摄入量的增加,与胃反流症状或食管糜烂性疾病的发病风险上升有关,这可能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或胃排空延迟所致。 不过,情况并非绝对。尽管部分胃食管反流患者对饮食中的酸性物质较为敏感,但也有研究表明,一些对酸敏感的人其实能够耐受柑橘类水果。在临床实践中,患者经常抱怨酸性果汁和水果会引发他们的症状,比如摄入后会出现灼热感或反流。虽然这些食物不会引起所有人的反流,但如果食道已经存在炎症或损伤等刺激情况,食物的酸度可能会加重反流疼痛。 对于胃食管反流患者,建议减少高酸食物和饮料的摄入量,或者对这类食物进行稀释处理。在胃反流发作期间,建议避免食用柑橘和番茄制品;但在症状控制阶段,如果患者能够适量耐受这些食物,那么完全禁止食用并非必要之举。
辣椒、辛辣香料和含有辣椒素的食物会刺激食道和胃黏膜。尽管香料本身并不会直接让食管下括约肌放松下来,但它们可以刺激黏膜疼痛感受器,从而引起胃灼热。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患者对辛辣食物的反应差异显著,有些患者食用辛辣食物后,反流症状会如影随形,而另一些患者却能泰然处之,毫无不适之感。从不同人群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看,那些有着更频繁且辛辣程度极高的饮食习惯的人群中,胃食管反流病例明显更多。然而,与其它诱因一样,个体对辛辣食物的耐受性存在着千差万别。 在面对辛辣食物时,应充分尊重患者自身的判断。如果患者每次食用辛辣食物都会引发症状,那么果断避免吃辣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反之,如果患者轻度到中度吃辣后并无不适,那么这类辛辣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 在评估辛辣食物对上消化道的影响时,我们有必要准确区分客观存在的胃酸反流与单纯的感觉性喉咙灼烧。若仅有主观灼热感而无明确反流证据,那么这很可能是一种感官效应,并非真正的反流问题。 对于胃食管反流患者而言,日常饮食中,建议优先选择温和的调味方式,尽量避免食用辛辣、胡椒类菜肴,尤其在晚餐时段,更要严格限制辛辣食物的摄入,以减少症状发作的风险。 ![]()
巧克力是明确会促进反流的食物。摄入标准化巧克力饮料可使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在几分钟内下降约三分之一,且这种低压状态可持续长达一小时,足以促进胃内容物逆流。在巧克力激发试验后,受试者食管总酸暴露时间较对照餐几乎增加一倍,且多数参与者报告的烧心症状与胃酸峰值出现时间高度吻合。 这一效应主要归因于巧克力中的甲基黄嘌呤类物质,这类成分可松弛环状平滑肌。由于黑巧克力的甲基黄嘌呤含量高于牛奶巧克力或白巧克力,因此更易诱发症状。 基于这些发现,目前的临床指导建议采取一种务实而灵活的策略,而非一味地绝对禁止胃食管反流患者食用巧克力。胃食管反流患者无需完全戒除巧克力,但要限制食用量并避免在深夜食用。毕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对巧克力的敏感度都不尽相同。 为了明确个人对巧克力的耐受阈值,患者可以进行一个简易的自我试验。先停用巧克力一周,再少量重新引入,观察症状变化。若戒断期间症状改善或重新引入后加重,那么可以考虑戒除巧克力。这些基于经典生理学证据的微小饮食调整,看似简单,实则是以患者为中心的胃食管反流管理方案中非常值得推荐的一部分。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患者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碳酸饮料和苏打水会将过量的气体引入胃中,导致胀气和打嗝。打嗝可能成为胃酸反流到食道的帮凶。像可乐这样的碳酸饮料也含有咖啡因和酸,会使反流更严重。 在某些人群中,研究发现碳酸饮料是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危险因素。例如,在一项墨西哥队列研究中,饮用碳酸饮料与反流和食管炎的发生几率增加有关。一些胃食管反流患者也反馈,当他们从饮食中剔除碳酸饮料后,症状有所缓解。 所以,对于胃食管反流患者,建议避免或限制碳酸饮料(包括气泡水,如果它会引起症状)。用水或非碳酸饮料代替碳酸饮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腹胀。
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比如水果、蔬菜和全谷物,与降低反流风险有关。膳食纤维之所以可能对胃食管反流有益,是因为它能促进体重减轻,增加胃动力。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在胃中形成凝胶状物质,防止胃酸反流。 一项小型研究发现,采用高膳食纤维饮食可显著改善其症状评分。虽然研究中膳食纤维未对胃酸pH值产生影响,但其切实改善了患者的主观感觉。因此,富含全植物纤维的治疗性饮食可能对胃食管反流患者有帮助,既可以减少反流症状,又可预防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另一方面,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和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可能通过产气影响反流。早期数据显示,即使不刻意减重,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也能改善胃食管反流症状。2024年的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显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减少患者食管胃酸暴露时间。这意味着碳水化合物的类型和摄入量可能通过降低胃内压力或改变肠动力而影响反流机制。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于精制碳水化合物(如单糖、白面包等)摄入量非常高的患者,建议首先尝试适度减少此类食物的摄入,以观察症状是否缓解。同时,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和全谷物替代精制碳水,也具有改善反流的潜在益处。
可发酵低聚糖、二糖、单糖和多元醇(FODMAPs)是一类短链碳水化合物,它们不易被肠道吸收,但会被肠道细菌发酵,可能导致产气和腹胀,并已被明确证实会加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 新的研究调查了低发酵饮食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潜在益处,尤其是针对同时患有肠易激综合征或打嗝过多的患者。一项生理学研究显示,在伴有肠易激综合征的胃食管反流患者中,高FODMAP饮食会显著增加短暂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的频率。这项研究中,以小麦(高果聚糖)为主的一餐比以大米(低FODMAP)为主的一餐,导致了更多的反流发作和肠道产气。 此外,FODMAP引发的腹胀还可能通过机械性压迫进一步诱发反流。想象一下,腹部因腹胀而压力增大,这种压力如同一只无形的手,挤压着胃部,促使胃酸更容易反流至食管。在一项针对21例同时患有胃食管反流和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的交叉观察试验中,与常规饮食建议相比,低FODMAP饮食可显著减少餐后反流的发生。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单纯胃食管反流患者时,情况则有所不同。目前,针对单纯胃食管反流的FODMAP限制干预证据仍较为有限。近期一项针对质子泵抑制剂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的开放标签试验表明,经过4周的低FODMAP饮食干预后,在症状改善或食管pH值监测指标方面,并未显示出优于常规抗反流饮食的显著优势。 由于低FODMAP饮食具有严格的限制性,不仅执行起来较为困难,而且对于单纯胃食管反流患者而言,其疗效并不稳定,因此当前不推荐将其作为胃食管反流的常规治疗手段。但对于特定人群,例如伴有显著腹胀或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胃食管反流患者,可在尝试标准生活方式干预后考虑该方案。 简而言之,低FODMAP饮食并不是胃食管反流的一线管理策略。然而,患者可以留意个别高FODMAP食物,如谷物、洋葱、大蒜,如果在摄入这些食物后,反流症状有所加重,那么在今后的饮食中就应该特别注意。 体重管理 中心性肥胖是超重个体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可改变危险因素。减轻体重可以大大改善超重和肥胖个体的反流症状,减少食管酸暴露。在一项包括15,295名参与者的大型纵向研究中,体重指数(BMI)减少2 kg/m2或更多,症状改善的几率增加2.34倍。与此同时,腰围减小≥5 cm也与症状的显著改善密切相关。腹部脂肪堆积会增加胃入口的压力,促使胃内容物更容易反流到食管。脂肪组织会释放多种炎症物质,加重食道炎症。减肥可以降低腹内压和全身炎症。 基于此,2022年美国胃肠病学学会指南强烈建议超重或肥胖的胃食管反流患者主要通过合理的饮食计划和锻炼来减肥。对于胃食管反流患者,控制体重应作为生活方式干预的首要建议。 用餐时间和饮食行为的影响 在胃食管反流症状的表现及严重程度方面,进食时间和方式起着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其中,避免夜宵已成为一项被广泛认可且一致支持的生活方式调整举措。众多临床指南明确建议,患者应在躺下或睡觉前至少2-3小时停止进食。这是由于餐后立刻躺卧,在重力和人体生理机制的双重影响下,会显著加剧反流现象。深夜进餐与夜间反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尤其是进食后不久便采取仰卧姿势,这无疑会促进胃内容物的逆行运动,使反流情况愈发严重。 一项颇具说服力的交叉试验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该试验显示,与在睡前6小时进食晚餐相比,睡前2小时进食晚餐会大幅增加夜间胃酸暴露的时间。这一结果清晰地凸显了睡前禁食间隔时间的重要性。因此,建议患者在睡前至少三小时吃完最后一餐,这无疑是一种实用且有效的策略,有助于减少夜间胃灼热和反流症状的发生。 ![]() 除了进食时间,餐量大小和进食速度也是需要患者格外关注的重要因素。大量进食会使胃部迅速扩张,进而暂时降低食道下括约肌的张力,这无疑增加了反流的风险。所以,患者应避免在晚餐时摄入过饱的单次大餐,尤其要杜绝夜间暴食的行为。与之相反,少食多餐的饮食模式具有诸多益处,它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反流发作的频率,还能帮助患者限制总热量摄入,进而促进体重控制。而体重控制,在胃食管反流的治疗过程中,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 虽然在日常的轶事报道中,快速饮食常常与胃反流症状的恶化联系在一起,但目前相关的客观证据却呈现出好坏参半的局面。大多数研究表明,快食者和慢食者在反流频率上并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然而,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项针对肥胖女性的介入研究发现,快速进食会显著增加餐后反流事件的发生几率。随后的一项针对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试验进一步证实,快速进食同样会增加胃酸暴露的时间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尽管如此,建议患者专注进食、充分咀嚼并避免狼吞虎咽,仍然是一个合理的建议。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有助于减少过度进食的情况,还能促进身体产生更好的饱腹感信号,让患者能够更准确地感知自己的饱腹程度。 综上所述,鼓励胃食管反流患者采取以下一系列简单而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在睡前3小时内避免进食;遵循少吃多餐的原则;进食后保持身体直立数小时,避免立即仰卧;细嚼慢咽,在感觉完全饱了之前就适时停止进食。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措施,实则是胃食管反流生活方式管理的重要元素,在减少患者对长期药物治疗的依赖方面,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 床头抬高和睡眠姿势 夜间反流或反流相关睡眠障碍患者可通过抬高床头高度缓解症状。将床头抬高约15至20厘米,可利用重力作用防止胃酸反流至食管。研究表明,仰卧时抬高床头能减少胃酸暴露。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甚至建议夜间胃食管反流患者采用床头抬高措施。事实上,仅在头部垫枕头通常无效(可能导致颈部弯曲或睡眠中滑落),更有效的方法是抬高床架头部。 胃食管反流患者还可尝试左侧卧位(左侧朝下),该姿势可减少夜间反流,而右侧卧位则会加重反流。对于夜间或晨起症状加重的胃食管反流患者,建议采取床头抬高约30°并尽可能保持左侧卧位以减少反流。 戒烟 吸烟对胃食管反流的危害已广为人知。香烟烟雾中含有尼古丁等成分,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此外,吸烟还会损害唾液中碳酸氢盐的分泌,而碳酸氢盐对于中和反流至食管的胃酸至关重要。吸烟会增加胃灼热发生频率,并且是导致胃食管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 戒烟后,反流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著改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表明,与继续吸烟者相比,戒烟的吸烟者更不容易出现频繁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因此,强烈建议患有胃食管反流的吸烟者戒烟,这不仅可以改善反流症状,还可以带来许多其它健康益处。即使是没有胃食管反流的人,戒烟也能降低未来患上反流病的风险。 体育活动 正常的体育活动和锻炼对胃食管反流主要起到间接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控制体重以及改善食管和胃动力方面。全球多项研究的证据表明,适度运动可能降低胃食管反流的风险。相反,久坐不动和高体重指数与反流症状的增加有关。 因此,应鼓励患者保持活跃状态。散步、骑自行车或游泳等活动有助于消化和实现体重管理目标。然而,运动的时间和类型至关重要。餐后至少1-2小时内应避免剧烈运动或弯腰动作,因为这些活动会增加腹内压,从而可能加重反流症状。饭后立即进行高强度运动或负重训练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建议在饭后至少等待1-2小时再进行剧烈运动。不过,饭后保持直立姿势进行低强度散步可能有助于促进胃排空,进而可能减少反流发作。总体而言,建议每天进行适量运动,但应避免饭后进行任何可能压迫腹部的活动,如过度弯腰、仰卧起坐等。 ![]() 总结 ![]() 胃食管反流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着多方面的影响。从发病机制来看,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食管裂孔疝、胃动力障碍等解剖结构异常和功能损伤,胃酸分泌异常、炎症反应以及肠道菌群失衡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在治疗上,传统的质子泵抑制剂虽为常用药物,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且存在副作用风险,而手术治疗也各有局限。在此背景下,益生菌凭借其调节肠道菌群、优化消化动力学、重建黏膜屏障、缓解炎症等多重作用,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可能,有望成为综合治疗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在胃食管反流病管理中同样占据关键地位。个性化的饮食选择,避免特定的触发食物,注重体重管理,遵循合理的用餐时间与饮食行为,调整睡眠姿势,戒烟以及适度进行体育活动等,这些看似平常的措施,实则能对病情控制产生显著效果。 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并坚持个性化的治疗与管理方案,以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风险,迈向更健康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