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破恐惧,助力精分患者回归社会——鹤壁心理疏导小组指导两个精分患者顺利参加社会活动

 与孩子一路同行 2025-05-19 发布于河南
鹤壁市心理疏导小组:郝现军、武勇、田妮妮、高鹏飞、申存志
在大众的认知里,精神分裂症患者似乎被贴上了危险、不稳定的标签,很多人认为他们不适合参加正常的重大活动,生怕会出现不可控的状况。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近期,我们鹤壁心理疏导小组就成功帮助了两位外地患者。其中一位患者在我们的建议下,顺利参加了姐姐的结婚仪式。
在患者的姐姐结婚前,患者爸爸发微信求助,患者愿意参加姐姐的结婚仪式,爸爸担心患者在姐姐的婚礼当中发脾气,问一下你能不能让患者参加姐姐的婚礼。
郝大夫回信道,不让孩子参加姐姐的婚礼,不符合中国人情世故,患者会记恨姐姐的,必须让孩子参加姐姐的婚礼,可以喝点栀子水或者丹栀逍遥丸,稳定孩子的情绪。就这样,患者在那个充满幸福与温馨的场合里,他不再是被疾病束缚的个体,而是能够尽情分享家人喜悦、融入欢乐氛围的一员。
另一位患者则勇敢地面对大学论文答辩,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准备,顺利过关,向着人生新的阶段迈进。
这个患者妈妈发微信说,自己的孩子不知什么问题,一提起毕业论文答辩的事情,就害怕紧张,身上头上冒汗,第一次答辩因没有勇气已错过,第二次答辩报名,不知道报不报名,我针对孩子妈妈反映的情况,回复到要报名答辩。
答辩结束后,家长给我分享了这一过程,已经完成答辩。答辩前有些紧张,妈妈让他想一下遇到紧张时武老师是怎样说的,同时给他按摩大陵劳宫…答辩时神态比较稳定,答辩后孩子说,原来我是自己吓自己。
这两个案例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我们是否一直以来都过度担忧,从而限制了精分患者的生活与发展?
人是社会性动物,脱离社会的交流沟通,疾病的治疗往往也会陷入困境。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情稳定、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有着诸多益处。
首先,能够改善他们的社交功能。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他们可以锻炼沟通能力,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逐渐找回人际交往的自信与技巧。其次,参与活动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当他们在活动中完成任务、获得他人的认可,自我价值感便会得到提升,不再因疾病而自卑。再者,这有助于转移他们对疾病的过度关注,减少负面思维,缓解焦虑和压力,从而促进心理和社会康复,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然而,让精分患者参与社会活动,也需要一些前提和保障。家属和专业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况,选择合适的活动,避免过度刺激。活动过程中,要有家属或专业人员陪伴,时刻留意患者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一旦出现异常,能够及时调整或停止活动。
对于患者的家长而言,相信孩子、不放弃孩子是至关重要的。孩子患病,家长的态度和行为会对孩子的康复产生深远影响。给予孩子温暖、理解和包容的家庭环境,学习疾病相关知识,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可能出现的症状,鼓励孩子表达内心感受,帮助他们树立康复的信心,克服病耻感,逐步引导孩子参与社交活动。当家长用爱和信任为孩子筑起坚实的后盾,孩子才有勇气去面对外界,尝试回归社会。
总之,我们应该打破对精分患者的恐惧与偏见,为他们创造一个包容、理解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社会的怀抱中,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与价值。鹤壁心理疏导小组就是你们的坚强后盾,相信我们,相信患者,就一定有好的结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