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要修“对善恶是非的动态把握”,不是说死守规矩,守死规矩。凡事都得多问个为什么,毕竟知因知果知根本,全部理解透彻了,才能更好去践行落实。 咱之前也讲过,因果关系计算是看实际行为与他人的链接,假如世界上只剩下一个人,那就是爱干啥干啥,没有是非善恶的标准。 好比说家长教育孩子吃饭时不能吧唧嘴,那为什么呢?很多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吧唧嘴,别人会烦,这个念头上传到天道,老天一查因果,可能会给吧唧嘴的人扣福报功德。这事虽小,但毕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嘛,有些该注意的细节还是要注意。 那如果是一个人吃饭呢?爱咋吃咋吃,狼吞虎咽,噎着呛着都没人管你,反正结果都是自作自受。也不会有损功德福报,因为没和其他人产生因果关系嘛。 那这会可能有人会说了,平时一个人吃饭随便吃,和其他人一起用餐时我讲规矩得了呗。 这其中就是涉及到一个习性的问题:一个人吃饭总是狼吞虎咽,吧唧嘴,筷子碗叮当响,那请问,到关键时候会突然改变行为习惯,做到礼仪端正吗? 我想那基本是不可能的,除非是这个人心里很明,能做到知行合一,且吃饭的时候坚决不走神;但凡稍微走点神,那就是成为平时的生活习惯了。 当然,要是真的能修到“自己的生命惯性不妨碍正确”这般,也服你。更多的是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啊,做不到那就是扣福报呗。累积的福报就是这么一点点毫无意义的流失了。 当然福报减少有意义的话,咱也认了,比如吃饭,给那些被吃的生灵一些功德补偿,毕竟福报跟赚钱一样,有入有出嘛。但是把福报浪费在这些本可以避免的无意义事情上,是没必要的。 所以对于更多人的修行来说,就得在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份自然的本心流露。这样子啥时候不会出差错,可以把该守的福报给守住。 这种能力得练啊,孔子一辈子都在讲“礼”,到了70岁才说自己随心所欲不逾矩。人家活了大半辈子,才让一言一行,全部都在规矩中,达到“我规”的境界。诸位呢? 我现在给诸位教的呢,就是“辨规”。只有辨规辨久了,能把坚持正确当做一种惯性了,才能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我规”境地。咱不学最原始的“守规”昂,那个是给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没有自觉自律性的人用的。 记住了就一句话,一个人的时候咋样都行,光腚跑都没人管你;但两人及以上,就得照顾他人的情绪了,为了和平合作的原则,该妥协让步的妥协让步,该低调行事的低调行事,该行为举止规范的规范。 当然,也不能去限制人必须怎么做,如果感觉功德福报多,或者赚功德速度够快,不怕扣的,尽管放纵好了。如果感觉那样子不好的,就好好修嘛,平时养成个好习惯,走到哪里都不亏。 我是赵老师,爱你们是我灵魂的归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