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行归来看未来:谈谈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

 天承办公室 2025-05-19

自从三月下旬决定出去考察,计划经过多次调整,四月初正式踏上旅程,现在是五月上旬,第一轮考察结束。

这轮考察,始于郑州,之后去太原,与之前约好的一个朋友会合,再之后,一起去北京。在北京参观了一些企业和约见一些朋友后,太原朋友返回,我个人继续留在北京,约见更多朋友。四月下旬,离开北京到江苏考察,约了南通的一个朋友,驱车走过江苏多市县,约见行业大佬并深谈,起草报告两份,之后返回河南。

在郑州,我参与了一个“红色文化商学院”的策划。在北京,一方面,考察了部分企业,了解他们对“把毛泽东思想运用到企业中”的态度(其中,有一个文化类项目很有前景);另一方面,与一些人工智能相关从业者交流,探讨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走向;除此之外,在“世界读书日”当天,我还参加了一场读书会活动,发表了与“毛主席读书心法”相关的演讲,以及连续约见了很多新老朋友,详细了解了彼此近况。北京之行,行程极为密集,但是主题过散,虽有利于拓宽视野,但不利于形成有价值的成果,于是,下一阶段旅行,决定聚集某个行业。恰好南通朋友发来邀请,他所在的行业是水产业,他本人有着十几年的行业积淀,行业资源人脉很广,最重要的是,他也是一位毛泽东思想的深度研究者,他无比希望用毛泽东思想改造整个行业,所以,我就把这次行程的最后一段选在了江苏。在江苏考察水产业,并与几位行业大佬交流之后,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钱学森所说的第六次产业革命,来了。

根据钱学森产业革命理论,我们今天正处于第五次产业革命的后期,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拂晓。钱学森并不否认技术革命的作用,但要对四种革命作出区分,这四种革命分别是: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叫科学革命。

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技术上的飞跃,叫技术革命。一般的技术改造,小改小革叫技术革新,大的根本性的突破性的变化,才叫技术革命。

产业革命是指生产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一次飞跃。生产体系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飞跃起源于一系列技术改进或技术革命引起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相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必然有变化,这个变化体现在生产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飞跃,这就是产业革命。

社会制度的飞跃叫社会革命。

由此可见,所谓的“四次工业革命”,本质上都是“技术革命”的范畴,却对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关注不够。

根据钱学森的观点,如果站在产业革命的视角,重新梳理人类发展史,我们会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次产业革命,是农牧业的出现。

在一万年前以中国为代表的古代文明出现,人从完全依靠采集和猎取自然界的野生果实和动物产品而生活的生产体系,转入了发展农业和牧业,人开始不完全依靠自然,有了一点主动权,靠自己的劳动来控制生产,由此生产体系形成了飞跃。

第二次产业革命,是商品生产的出现。

在三千年前的中国出现,生产目的从自给自足转向交换,商品经济萌芽,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作为商业中心兴起。

第三次产业革命,是大工厂的出现。

发生在18世纪末的英国,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业。

第四次产业革命,就是更大规模的、全国性的以至于跨国的、全世界性的生产体系的建立。

兴起于19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美国,生产组织从工厂制转向托拉斯、卡特尔等垄断形式,生产范围从国内扩展到全球。

第五次产业革命,是信息革命。

兴起于20 世纪中叶的美国,今天正处于信息革命下半场即智能革命阶段,生产自动化乃至智能化,信息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知识型产业占比提升,经济结构从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数字鸿沟与技术垄断加剧。

第六次产业革命,是大农业革命。

兴起于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实质是以太阳光为能源,利用生物、水和大气,通过农、林、草、畜、禽、菌、药、鱼,加上工、贸等,形成新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创大农业产业。知识密集的大农业产业体系,一方面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另外一方面又利用工业生产技术,也就是把全部现代化科学技术,包括运用的知识来组织、经营它,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密集大农业产业。这次产业革命变革的核心,是将传统的第一产业改造成类似现代第二产业的新兴产业,古老的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将消失,退出历史舞台,其直接的社会效果,将会消除人类历史上数以千年形成的农业与工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第七次产业革命,是人体科学革命。

同样由中国引领。这场革命,超越了传统产业划分的局限,将人类自身的发展置于文明演进的核心,强调 “人体功能的整体提升” ,将引发生产力的质的飞跃。第七次产业革命需 “以人民体质建设为中心”,通过 “体质建设”,人类将实现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界限消失”。钱学森提出 “人体是对环境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应融合中医学的整体观、西医学的还原论及系统科学的方法论,构建 “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 的研究范式。第七次产业革命,将人体科学与医学革命置于核心地位,构建了一个以提升人类生命质量为目标的新型产业体系。

站在未来看今天,农林牧副渔,这种看似最落后的行业,恰恰是朝阳行业。在人类积累了足够多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成果之后,这一切的成果,又反哺到开启了人类文明进程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即农牧业上。只是,我们不能固守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而是积极拥抱一切科技成果和组织创新成果,用这些成果对大农业产业进行最深刻的变革。

这一变革如果完成,人类将消除三大差别,从根本上逆转技术革命带来的不断扩大的贫富分化,为共产主义铺平道路。这是大农业革命的意义所在,也是新时代大农业从业者的使命所在。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固然与个人努力密不可分,但更取决于历史进程。做符合历史进程的事情,成就是没有上限的,反之,很容易撞上天花板,进而陷入深深的无力感。事实上,站在国家战略的角度,国家一直在推进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县域经济、百千万工程等,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与大农业革命息息相关。

当然,我们现在还处于第六次产业革命大农业革命的最早期,很多人很难相信,这个最落后的产业,未来会成为主导产业。大家看得比较清楚的是,作为第五次产业革命信息革命下半场的主角,人工智能必将深刻影响经济的方方面面,然而,现在的真实情况是,虽然模型能力不断提升,但并未因此创造出全新的产业,反倒是旧产业里发生了很多人工替代,这从效率角度来讲是好事,但从就业角度来讲,形势更严峻了。

科技革命在消灭旧岗位的同时,必须创造出大量新岗位,以容纳更多就业人口,这是我们过去的经验,如果找不到这样的产业,经济压力只会更大。换句话说,科技革命必须以产业革命为出口,而对下一个产业革命方向的判断,构成了我们能否把握未来的关键。大农业革命,好就好在,在信息革命这次偏“虚”的产业革命之后,重新回到了最“实”的产业上,从而“虚实结合”,发挥出最大威力,否则,人类就只能在“虚”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这就是很多人设想的,人工智能成为主宰一切的“神”,人类则彻底活在幻境中。为什么第六次产业革命,必然发生在中国,就是因为,只有中国的哲学观,相信“物极必反”,提倡“阴阳平衡”,推崇“回归自然”,更何况,中国人还有“种地”的天赋,按照钱学森的设想,未来的大农业,包括农产业、林产业、海产业、草产业、沙产业五大产业,简直是,地球上每一寸空间都不放过,这种极致的“种地”体验,对中国人来说,太有诱惑力了。

最后,我们想起了毛主席对我们的教导:“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话,在当年,很多人不能理解,但在今天,可能反而应验了。在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浪潮中,祖国的每一片土地,尤其是那些偏远落后的区域,都值得很多人前去开发。当那些身在大城市每天坐在电脑前的人们,工作岗位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时候,他们将不得不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掀起新一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但身在其中的人们,绝大多数都浑然不知,革命的前期,永远都只有极少数人冲在前面,直到形势越来越明朗,大多数人,才能跟上来。这些先行者,不仅要对未来有着精准的判断力,更要有披荆斩棘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时代永远不会等待那些悲观和抱怨的人,而那些真正把握了时代脉搏的人,真实的感受,一定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