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录入、翻译及校对者:朱岸峰(旌德县朱旺村,良字辈) 廷立公传 廷立公,守涟七世祖也。春晊公生二子,长为廷奇公,次则廷立公,即中继公之孙、志希公之曾孙也。公讳对,生于隆庆壬申岁,生平以善行称,翰墨乃其余事。然其蜚声艺苑,都人士无论识与不识,皆望风怀想而不能已,争欲睹之为快。万历间考职国子监,曾列首选,题系《典于诗》一章。涟取其文读之,高重简贵,卓然先正章程,窃叹当时之作者知者,诚两不诬也。 公秉性刚直,不苟随俗,好持家接物,以孝义为质。嗟乎!裁六经题为制艺,独重于科目者,谓其立身行道、明义达孝,卓卓轩士林,而非特寻章摘句之谓也。抑公之善行有足不朽者:吾乡新园大路为往来通衢,公于万历甲寅年独力捐赀修理,俾履道坦坦,咸占贞吉焉。每见牵车者、服马者、熙者、攘者、担簦而蹑屩者,行歌互答,皆曰:“此廷立公之力也!”颂声啧啧,到于今不衰。 又如天启元年,蒋家磡下溪水横涨,虽仢略暂通,而骤雨淋漓,望洋兴感,涉川者每有褰裳之苦。公悯焉,喟然叹曰:“是余之责也夫!”爰是鸠工庀材,俾造石桥,众赖以济,而公之心以慰。至今碑碣犹存。夫公之功诚伟矣,公之善行亦夥矣,此非其彰明较著者哉?他若恤患救灾、周困济急,有俾益于乡里者,指不胜屈。《诗》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闻公之风者,可以兴,可以观矣。 德配刘老孺人,隆庆丁卯年生,四德克全,姆仪垂范。凡公所为诸善行,悉竭力赞助之。生三子:长惟楷公,次惟模公,次惟标公,皆能自树立,克振家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盛美所当传。维我子孙云蒸霞起,实赖先人之遗泽,此念何可须臾忘也?故谨述之,以为来者劝。 时 乾隆癸卯岁季春上浣之吉 七世孙守涟敬撰 白话文翻译:廷立公传廷立公是守涟的第七世祖先。春晊公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是廷奇公,次子则是廷立公,廷立公是中继公的孙子、志希公的曾孙。公讳对,生于隆庆壬申年(朱岸峰注:1572年),一生以善行著称,诗文才华只是他的次要成就。然而他在文坛声名远播,无论认识或不认识他的人,都因仰慕其风采而心生向往,争相一睹为快。万历年间,他在国子监的选拔考试中名列第一,题目是《典于诗》一章。守涟读他的文章,觉得风格高雅庄重、简洁贵重,完全符合先贤的规范,不禁感叹当时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确实名不虚传。 廷立公性格刚直,不随波逐流,持家待人皆以孝义为本。可叹啊!他将六经要义融入科举文章,之所以特别重视科举,是因为他认为这关乎修身行道、阐明大义和践行孝道,足以在士林中卓然出众,而非仅仅追求辞章雕琢。而他的善行更是足以流芳百世:家乡新园的大路是交通要道,他在万历甲寅年(朱岸峰注:1614年)独自出资修缮,使道路平坦畅通,行人皆称便利。每当看到拉车的、驾马的、熙攘往来的、挑担穿草鞋的人,边走边唱互相应答,都说:“这是廷立公的功劳啊!”赞誉之声至今不绝。 又如天启元年(朱岸峰注:1621年),蒋家磡下的溪水暴涨,虽然临时搭建了简易通道,但遇到大雨时,行人望着茫茫水面感叹,涉水者常需提起衣裳,苦不堪言。公心生怜悯,叹息道:“这是我的责任啊!”于是召集工匠、准备材料,建造了一座石桥,众人得以顺利通行,公也感到欣慰。至今桥碑仍存。廷立公的功绩确实伟大,善行也数不胜数,这些难道不是最显著的事例吗?其他如救济灾患、帮助贫急、造福乡里的善举,更是多得无法列举。《诗经》说:“对故乡的桑梓,必当心怀敬意。”听闻廷立公风范的人,必能受到感召,从中获得启示。 他的妻子刘老夫人,生于隆庆丁卯年(朱岸峰注:1567年),具备妇德,为后辈树立典范。凡公所做的善事,她都全力支持。他们育有三子:长子惟楷公、次子惟模公、幼子惟标公,皆能自立成才,光耀门楣。啊!行善必有回报,这样的美德应当代代相传。愿我辈子孙如云霞般兴盛,实因先祖遗泽庇佑,此恩岂能片刻忘怀?故谨撰此文,以勉励后人。 编写时间:乾隆癸卯年(朱岸峰注:1783年)三月上旬吉日 编写者:第七代孙 朱守漣 |
|
来自: 朱岸峰的知识库 > 《旌阳朱氏宗谱(乾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