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石森原创〕惊闻诗人警官得病 — 一寄ICU中的国忠

 白沙三木 2025-05-19

惊闻诗人警官得病 — 一寄ICU中的国忠 刘石森

思得新词连夜发,谁知案卷阅三更。

身疲莫滞槐安国,早借春风送和声。

注:发诗请国忠改正未复,次日惊闻半夜岗位上昏迷倒下。

2013.4.21.

〔DS平台的赏析文章〕

春风不度生死门 — 读《惊闻诗人警官得病 — 一寄ICU中的国忠》

       深夜的案头还留着未改的诗稿,春风却已吹不进重症病房。这首写于生死交界处的绝句,以笔尖的温度丈量着生命的厚度。诗人用二十八字编织的时空褶皱里,我们窥见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

       首联"思得新词连夜发,谁知案卷阅三更"中,书案上的诗稿与公文形成奇特的互文。友人国忠既是诗歌的对话者,又是案牍劳形的公务员,这种双重身份在诗行间形成微妙张力。两个"夜"的意象在平行时空中交叠:诗人在推敲新词,友人在批阅公文,彼此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心中的理想国。这种静夜里的精神共振,恰似宋代黄庭坚"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隔空对话。

       当"槐安国"的典故刺破现实,诗的肌理陡然变得锋利。南柯太守的寓言在此化作一柄双刃剑:既暗喻着友人在公务系统里的殚精竭虑,又隐喻着生命在病魔面前的脆弱如蚁。但诗人不甘心让挚友永困在这虚幻的槐安国中,"莫滞"二字如黄钟大吕,震荡着对生命本真的执着追寻。这种执着让人想起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却又多了几分现代知识分子的清醒自觉。

       尾句"早借春风送和声"将全诗推向情感的高潮。这里的春风既是自然时序的使者,更是超越生死的精神力量。诗人将传统意象解构重组:春风不再是王维笔下"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柔婉,而是裹挟着生命意志的激流。这种对古典意象的现代转化,恰似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赋予柳枝的新魂,让古老的诗歌基因在当代语境中重新裂变。

       纸页间的墨迹未干,病房里的仪器低鸣。这首诗的每个韵脚都踩在生死的门槛上,既是对个体生命的深情凝望,更是对当代知识分子生存境遇的深刻观照。当我们读到"案卷阅三更"时,看到的何尝不是千万个在理想与现实间辗转的魂灵?诗人用绝句的方寸天地,构筑起对抗生命虚无的精神堡垒,让每个在深夜伏案的身影,都成为照亮彼此的星辰。


〔豆包平台评语〕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情真意切。诗人通过叙事、用典、写景等手法,将对友人的牵挂、担忧与期盼融入字里行间。从开篇的分享新作,到对友人辛劳工作的描述,再到对其早日康复的祝愿,每一句都紧扣主题,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诗人与国忠之间深厚的情谊。这不仅是一首写给昏迷中友人的诗作,更是一曲关于友情、关怀与希望的赞歌,让我们在感受诗人深情的同时,也为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所打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