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旌阳朱氏宗谱 - 卷之末 - 必趣公暨陳孺人合傳》

 朱岸峰的知识库 2025-05-19

本文编者(句读、简体化、校对等):朱岸峰(旌德县朱旺村,良字辈)

编者按:

本文是胡先琅为朱氏家族必趣公及其妻陈孺人撰写的合传,核心内容如下:

家风赞誉:朱家内外规矩严整,源于必趣公的严格家教和陈孺人的悉心教导,堪比“截发留宾”的陶母。

必趣公品行:为人谨厚,重视伦理,乡里称颂其承先启后的贡献。

陈孺人义举:设立家族义冢,安葬无嗣、漂泊或贫困的族人,并捐田供祭祀。其子朱泳灏遵母命于1781年寒食节完成此事,体现“泽及枯骨”的仁德。

作者评价:强调陈孺人是“巾帼中丈夫”,其义冢之举彰显大仁,超越传统妇德。略述必趣公美德,重点突出陈孺人的社会意义。

核心主题:通过家族治理和义冢善行,表彰朱氏夫妇的仁德,尤其凸显陈孺人以女性身份践行儒家“仁者安人”的理想。


必趣公暨陈孺人合传

甲辰春三月,过朱君锦梁家,留数日,见其家人内外循循然,莫不有规矩。未闻放言高论,而一切礼仪卒度,款洽尽诚,知其所由来者渐矣。此固先人必趣公庭训之泽,抑亦尊慈陈孺人口授指画之勤也。当是时,公已谢世十有四年,而孺人尚康强无恙,故内外修洁如此。古所谓截发留宾者,虽陶母易有加焉。余闻公谨悫人也,笃于伦常,纯于爱敬,凡承先启后事关彝教者,必勇往为之,惟恐居人后,故乡里多颂之,至于今不衰。今夫物情之恻,莫甚于归葬无处而痛及游魂;人心之仁,莫大于安厝得宜而泽及枯骨。此则古今来贤人君子所劳悴未遑,而必欲使之得其所者。维孺人深体此意焉,信乎巾帼中丈夫哉!孺人尝命其子即锦梁名泳灏者曰:「吾分自鼎源公、志希公以下十余世,生息甚繁,遭遇不一:或有短折者矣,有寿终而不克有嗣者矣,有有嗣而迁徙四方者矣,又有流离困顿而不克归葬者矣。吾甚悯焉,愿将自置洪家社地培为义冢,俾在沿近者并客殡,远地者公议辨理,醵资招归来葬,使存没均安。又为输田一亩,以为久远祭祀之资,庶几此心稍释乎?」灏承命,于乾隆辛丑岁寒食前后,将在家在外者远近殓葬,无或忽。春秋祀事惟虔,成母志也。嗟乎!观乎此而孺人忠厚恻怛之诚,流泽未艾,岂仅曰无非无议云尔耶?孺人之志以成,孺人亦于甲辰冬仙游矣。夫公已谢世多年,其懿行美节,彼都人士皆能言之,不多赘。余特举孺人义冢一事详录之,以见仁无大于此者云。若其持家有法,内则是遵,余尝亲登其堂,咸耳目焉,殆悉数难终已。

乾隆四十九年岁在甲辰季冬月之吉

泾上胡先琅谨述


白话文

必趣公与陈孺人合传

甲辰年(朱岸峰注:1784年)春三月,我拜访朱锦梁家,住了几天,见他家中内外井然有序,人人守规矩。虽不曾听闻他们高谈阔论,但一切礼仪都恰到好处,待人真诚,可见其家风是长期熏陶而成的。这固然得益于先人必趣公的严格家教,也离不开陈孺人的悉心教导。当时,必趣公已去世十四年,而陈孺人仍健在,所以家中内外如此整洁。古人称赞“截发留宾”的贤母,即便是陶侃之母(朱岸峰注:陶母指东晋名臣陶侃之母湛氏,以“截发留宾”闻名。陶侃家贫,一次客人来访,她剪下头发换钱置办酒菜,被后世誉为贤母典范。)也难以超越她。

我听说必趣公为人谨慎诚实,重视伦理纲常,待人仁爱恭敬,凡是涉及家族传承、礼教之事,他都积极去做,唯恐落后于人,因此乡里至今仍称赞他。世间最令人痛心的事,莫过于亡者无处安葬,魂魄漂泊;而最仁厚的事,莫过于妥善安葬亡者,恩泽枯骨。这是自古以来贤人君子竭力而为却未必能做到的,而陈孺人深刻理解这一点,真可谓女中豪杰!

陈孺人曾嘱咐儿子朱泳灏(即锦梁)说:“我们这一支自鼎源公、志希公以下十余世,子孙繁衍,境遇各异:有的早夭,有的寿终却无子嗣,有的虽有后代但迁居四方,还有的流离失所、无力归葬。我深感痛心,愿将自购的洪家社土地辟为义冢,让附近客死他乡者安葬,远方的则由家族商议筹资迁回,使生者死者都得安宁。再捐出一亩田,作为长久祭祀的费用,或许能稍慰我心。”泳灏遵命,于乾隆辛丑年(朱岸峰注:1781年)寒食节前后,将家族内外亡者妥善安葬,毫不疏忽。春秋祭祀也虔诚举行,完成了母亲的遗愿。唉!由此可见陈孺人忠厚仁爱的诚心,其恩泽流传后世,岂止是“妇德无过失”(朱岸峰注:“无非无议”出自《礼记·内则》,指妇女德行无过失、无可非议。)而已?她的心愿达成后,自己也于甲辰年朱岸峰注:1784年)冬去世。

必趣公去世多年,他的美德乡人皆能称颂,无需赘述。我特此详录陈孺人设立义冢的事迹,以彰显仁德之至。至于她持家有方、家风严谨,我曾亲见其家,耳闻目睹,难以尽述。

编撰时间:乾隆四十九年(朱岸峰注:1784年)腊月吉日

编撰者:泾上胡先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