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氢和氧进行化学反应释放出的化学能,是一种二次清洁能源,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也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加速开发利用的一种清洁能源。氢能源根据生产来源划分,就能够将其划分成“灰氢”、“蓝氢”和“绿氢”三类,具体如图所示: 一、氢能源行业发展政策 近年来,中国氢能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氢能行业发展与创新,《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产业政策为氢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二、氢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在氢能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初步掌握了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及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并基本构建了涵盖制氢、储运、加注及应用的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链。在制氢环节,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氢国,氢气年产能约为4952万吨,2023年全国氢气产量超过3570万吨,占全球氢气产量的约三分之一。从产能分布来看,我国氢气产能主要集中在西北、华东和华北地区,其中西北地区产能为1654万吨,华东地区为1364万吨,华北地区为683万吨,这三个地区合计占比达到74.8%。 2014-2023年我国氢气产量及增速料来源:煤炭工业协会、氢能联盟 化石能源制氢(包含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和甲醇制氢)仍是我国主流的制氢方式,占我国氢气总产能的78%。煤制氢产能为2709万吨,占比54.7%,其次为天然气制氢和工业副产氢,分别约1090万吨和1030万吨,电解水制氢产能占比约1.3%。 截至2023年底我国氢气产能结构 我国输氢管道建设加速推进,液氢储运技术取得显著突破。目前,我国已建成及处于论证阶段的输氢管线总里程已突破2000公里,其中包括10条纯氢管道、7条掺氢管道,以及2个纯氢与掺氢管线并行项目。在氢气储运方式方面,20兆帕高压气态长管拖车仍是我国当前的主流选择,且我国已成功完成30兆帕技术储备,具备推广应用条件。从整体来看,2023年我国液氢储运领域取得多项关键性突破:车载液氢储氢系统和液氢罐车等相关装备制造能力全面升级,氢液化规模从1.5吨/天提升至10吨/天,并逐步向15吨、30吨/天迈进,液氢的大规模应用前景愈发广阔。 我国加氢站基础设施布局持续完善,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加氢站428座,加氢站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其中,在运加氢站274座,在运加氢站加氢能力平均20.8万千克/天。从建站类型看,2023年新建加氢站以合建站为主,占比72%,以“油”养氢模式获得市场青睐。 2018-2023年我国在运加氢站增长情况数据来源:氢能联盟 从氢气加注能力来看,2023年新建成加氢站中,氢气加注能力在500千克/天~1000千克/天区间的加氢站占比约38%,加注能力在1000千克/天及以上的超过50%,占主要地位。加注能力在2000千克/天及以上的代表性加氢站有重庆石油长寿经开区综合能源母站(含加氢功能)、华久新能源综合能源站、汇能正和加氢加气(LNG)一体站、金马氢能固定式加氢站等,氢气日加注能力分别为6400千克/天、2000千克/天、3000千克/天、2000千克/天。大型加氢站可满足多车型、大规模氢气加注需求,同时可提升加氢站整体盈利水平。 2023年,国家各部门发布涉氢政策超43项。在专项政策方面,8月国家标准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六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这是国家层面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五个子体系,旨在系统构建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明确了近3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部署了核心标准研制行动和国际标准化提升行动等“两大行动”,提出了组织实施的有关措施。在涉氢政策方面,氢能相继被纳入《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23 年版)》《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等多个文件。其中,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明确氢储能、氢能技术与应用、氢能、风电与光伏发电互补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电解水制氢和二氧化碳催化合成绿色甲醇、可再生能源制氢、副产氢替代煤制氢等清洁利用技术等氢能产业相关内容均为鼓励类产业。 |
|
来自: 新用户9966bunU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