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芍香书室 2025-05-19 发布于广东

前言:1913年至1915间,一位名叫 弗雷德里克·G·克拉普 的美国石油地质学家来中国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石油和气田,在此期间他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坐车者为此组图摄影师(弗雷德里克·G·克拉普)

本期为大家展示的18张老照片就出自于此。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来感受下100多年前年武汉独特的人文风貌吧。(注:原始黑白照片均进行了修复上色)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远眺汉口(一)

1915 年的汉口在镜头里展现出惊人的近代化气象:沿江十里,西式楼宇如森林般拔地而起,钢筋混凝土建筑与传统坡顶民居犬牙交错。

这座被孙中山称为 '东方芝加哥' 的城市,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传统商埠的肌理中,生长出现代化都市的骨骼。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远眺汉口(二)

与前一张相比,这帧远眺更侧重展现城市的动态肌理。1915 年的汉口已开埠 50 年,凭借 '九省通衢' 的优势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货物集散地,这座城市已然在商业浪潮中养成了兼容并蓄的气质。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汉口码头

汉口码头历史悠久,明成化年间因汉水改道而兴起。清代乾隆年间形成格局雏形,当时多为河码头。

1861 年汉口开埠后,逐渐发展为长江流域货物运输要塞和中国近代重要对外贸易口岸,大量洋码头出现。民国时期,码头被众多头佬控制,帮派争斗不断。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黄鹤楼遗址处的奥略楼

照片中那座飞檐斗拱的楼阁,并非我们熟悉的黄鹤楼,而是 1907 年为纪念张之洞督鄂功绩而建的奥略楼。

彼时黄鹤楼已毁于咸同时期的战火,湖北官绅在蛇山之巅修建此楼,取 '恢宏奥略' 之意。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汉口中央车站

这座有着弧形屋顶与西式立柱的建筑,便是 1903 年投入使用的汉口中央车站(大智门火车站)。作为京汉铁路的南端终点,它曾是孙先生南下演讲的抵达地,也是北伐军开进武汉的门户。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汉口宽阔的大街

1915 年的汉口已拥有 30 公里的近代马路,西式路灯与中式灯笼在黄昏时共同点亮,百货公司、影戏院、银行次第兴起。

这些 '宽阔的大街' 不仅是城市的动脉,更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中国最早一批开埠城市的摩登与传统如何共生。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租界区域

照片中的红瓦建筑群,是汉口英租界的核心区(今青岛路一带)。自 1861 年开埠后,英、法、俄、德、日五国先后在此设立租界。

克拉普的镜头没有回避租界的殖民色彩,却也如实记录了这里的建筑美学:哥特式尖塔、巴洛克式浮雕与中式园林混搭,形成独特的 '汉口租界风格'。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步行街

步行街的烟火气里藏着武汉的商业基因:从明代的 '四大名镇' 之首到近代的 '东方芝加哥',这条看不见尽头的街道,始终是城市活力的心脏,每一块砖都浸润着汉正街 '买全国、卖全国' 的商业精神。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汉阳铁厂

1890 年张之洞在此创办亚洲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尽管因选址靠近长江导致成本高企,却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先河。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遥望晴川阁

从汉阳江边遥望,晴川阁的三层楼阁在绿树掩映中显得格外雅致。这座始建于明代的楼阁,取 '晴川历历汉阳树' 之意,与对岸的黄鹤楼隔江相望,形成 '楚天第一名楼' 的双子星格局。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汉阳城旧址

镜头对准汉阳凤凰山南麓时,古老的城墙残垣与新式民居形成鲜明对比。汉阳城始建于三国时期,曾是武汉地区最早的城郭。

唐代诗人崔颢 '晴川历历汉阳树' 中的 '汉阳',指的便是这座城池。到了 1915 年,城墙已因城市扩张逐渐拆除,仅剩几段青砖默默矗立,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古琴台

这座掩映在翠柏中的中式院落,便是传说中伯牙鼓琴遇知音的地方。古琴台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年间重修。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停泊在汉口码头的巨轮

照片中那艘悬万吨巨轮,便是英国太古洋行的 '武昌号',正在汉口码头卸载煤油与洋纱。

巨轮的汽笛声曾惊醒了沉睡的内陆,却也加速了武汉迈向现代化的进程,如今江滩的近代码头遗址,仍在诉说着当年 '十里帆樯依市立' 的繁华。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汉口跑马场

这座 1905 年由英商创办的跑马场,曾是汉口租界侨民的社交中心,赛马更是成为洋行资本运作的工具。

尽管带有殖民色彩,却也意外催生了武汉最早的公共体育文化,如今马场虽已消失,'马场角'' 香港路 ' 等地名,仍在地图上标记着这段特殊的历史。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中山公园

此时的中山公园还叫 '西园',1927 年才更名以纪念孙中山。克拉普拍摄时,园内刚完成第一次扩。

作为武汉最早的近代公共园林,它的前身是清末富商的私家花园,辛亥革命后向市民开放,成为不同阶层共享的城市空间。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洪山宝塔

这座七层八角的砖石塔,矗立在洪山之巅,塔身的 '洪山宝塔' 匾额为清代总督张之洞所题。塔始建于元代,为纪念灵济慈忍大师而建,历经战火仍保存完好。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汉阳兵工厂内部

克拉普的镜头捕捉到历史的悖论: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时,中国人正用他们的技术,在汉阳的车间里铸造着自强的希望。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线香屋

在汉口老街区的深处,克拉普记录下一间散发着檀香的手工作坊。这些看似渺小的作坊,支撑着寺庙祭祀、百姓日常的用香需求。

当现代工业的浪潮拍打着江岸,传统手工业仍在深巷里坚守,如同线香的青烟般,轻盈却持久地萦绕在城市的记忆里。

1915年,美国摄影师拍摄的武汉,当时的武汉竟是全国第二大城市?

▲黄鹄山下的万年灯

黄鹄山(今蛇山)北麓的这座石砌建筑,便是有着 '长江航标' 之称的万年灯。它始建于明代,最初是一座灯塔,为过往船只指引航向。

清代时改建为楼阁式建筑,顶层的灯龛内常年燃灯,故得名 '万年灯'。克拉普拍摄时,灯塔已停止使用,却依然是汉口与武昌的视觉地标。


写在最后:弗雷德里克・G・克拉普的中国之行,在近代能源勘探史上留下了独特印记。他拍摄的照片如时光切片,不仅定格了 20 世纪初中国油气地质的原始风貌,更成为后世研究早期中外科技交流的珍贵视觉档案。

这些影像跨越百年光阴,无声诉说着一位地质学者对科学的执着,那些泛黄相纸里的山川沟壑,既是前人探索的足迹,更是启迪后来者在能源领域深耕不辍的精神火种,让我们在追溯往昔中,更清晰地看见未来探索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