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振宁:这样千年一遇的伟大天才,中国得之是国家之大幸

 个人图书馆CCT 2025-05-20

说杨振宁是“千年一遇”,不是客套话,是摆在那儿的一串数据。他35岁拿诺贝尔奖,54岁提出杨–米尔斯理论,93岁还在带学生讲课,97岁正式放弃美国籍回归中国。

这一生,穿过宇称对称、规范场论、玻色子系统,也穿过清华园的林荫大道与联合国讲坛的聚光灯。

科学是他的语言,祖国是他的注脚。百岁人生,他早就把“为谁科研”写进了每一篇论文里,也讲进了每一堂物理课上。

诺奖拿得快,难题动得早——他用对称性重构了物理世界

1956年6月,杨振宁和李政道联名在《物理评论》投稿,论文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质疑”。当时微观粒子的左右对称性被当作定律,没有人证明过,也没有人质疑过。

杨振宁通过“θ-τ之谜”——两个性质相同的粒子衰变产物却完全不同——提出质问。这不是凭空怀疑,而是基于粒子宇称行为中长期被忽视的实验数据细节。

内容图片

1956年10月1日,论文正式发表。为验证猜想,哥伦比亚大学的吴健雄迅速设计实验。1957年1月,她用钴60原子核的β衰变实验,实证了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这项结果震动世界。

1957年12月10日,杨振宁和李政道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由古斯塔夫六世国王亲手颁发诺贝尔奖,获奖理由为“在弱相互作用中发现宇称不守恒”。

距论文发表仅13个月,成为诺奖史上最快授奖案例。两位获奖者一位35岁,一位31岁,也刷新了中国科学家的国际形象。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共同发表的“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即“杨-米尔斯场”,才是物理世界的底层重构。

内容图片

该理论从“对称性”的概念出发,提出新的场方程,解释强力与弱力的相互作用机理。这一理论在1980年代发展为“标准模型”核心结构,被学界称为“20世纪物理学的基石”。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戴森称他为“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的理论设计师”。朱松纯则认为其贡献“远在霍金之上”。潘建伟评价道:“杨振宁是中国科学界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

他不是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而是推动了整个科学认知体系的重写。这不仅让世界认知物理发生改写,也让中国学者第一次看到了:理论物理的最前沿,可以有中国名字。

飞机进了云南,他眼圈红了——一场回归,铺了44年时间线

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时,计划不过是三五年后学成归国。结果一走就是44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禁止高学历华裔返回中国,杨振宁的归国路就此冻结。

内容图片

1964年3月23日,杨振宁正式入籍美国。但他从未放下对祖国的牵挂。1971年6月,中美关系解冻伊始,美国将中国从禁止名单中移除,他立即申请回国。

1971年10月,杨振宁从缅甸乘飞机进入中国云南上空。驾驶员报告“已进入中国领空”那一刻,他潸然泪下。同年,他成为第一批回国的美籍华人科学家,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1973年,杨振宁在中南海见到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说:“我年轻时也希望能在科学上做出贡献。”这一场对话背后,是科学与国家建设的历史性握手。

内容图片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杨振宁在欢迎宴会上致辞:“我们同时扎根于中美两大民族文化,肩负特殊的责任。”他为中美科学合作打通多条通道,邀请中国学生赴美研究,参与中美青年科学家交流机制建设。

1999年退休后,他回归清华,定居“归根居”。2015年4月1日,93岁的杨振宁正式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

内容图片

从“不能回”到“主动归”,从“他乡异客”到“清华园老教授”,这一段回国之路,是科学家的身份认同,更是国家对人才的重新接纳。他的每一次回归动作,都与国家开放政策节奏高度同步。

这场穿越半世纪的回国线,不是旅程,是责任。

物理能讲美学,他也能把一代学生带到最远的地方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开设“大一普通物理课”,每周两次,一讲就是整整一学期。他亲自编写教案,每堂课前准备两小时,讲台下坐着200名清华物理系与数学系学生。

他讲物理,也讲物理中的美学。他说,物理之美分三种:现象之美、描述之美、结构之美。他用爱因斯坦、狄拉克的理论举例,用幻灯片展示数学公式之“对称性”。

内容图片

他的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人才培养上,他用行动建立平台。1980年,他发起“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筹集12项奖金,每年资助中国学者赴美访问。从1981年至1992年,共有80余位中国学者获得资助,包括谷超豪、孙昌璞等后来的中科院院士。

他为多个高校设立基金,设立时间最早的可追溯至2000年南京大学设立“杨振宁奖学金”。2004年清华大学、2007年东莞理工学院也相继设立以他命名的奖项与讲座基金。

内容图片

科学争议他也敢发声。在论证是否建设超大对撞机项目时,他公开发表《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一文,引发全国讨论。朱松纯评论说:“杨先生敢站出来说不,今天的科学界缺这样的精神。

2021年,他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在百岁之际,数十位科学家为其制作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施一公评价他是“百年不遇的天才”。

他的存在,像物理界的一道标准答案,摆在那里,摆得无可争议。

参考资料:

杨振宁.百度百科.

科学家中的科学家,杨振宁影响了什么.经济观察报.2024-01-28.

101岁杨振宁当选感动中国人物,他有多伟大?做出了哪些贡献?.腾讯网.2022-03-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