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神曲—地狱篇》的开头,但丁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人生的中途,我发现我已经迷失了正路,走进了一座幽暗的森林。”我们或许可以理解的更宽泛一些,即不止人生的中途,在人生的任何阶段,我们都有可能迷失。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外在世界的多变与偶然,无数的随机因素或事件可能对我们产生的作用。例如一个占有了阿里巴巴宝藏的人,他内心深处想要羞辱、报复从前看不起自己的人的种子已经悄然发芽;另一个从战场、监牢或者绞刑架下奇迹生还的人,他的生存哲学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因为每多活一天好像都是多赚的。前者开始相信“正义是强者的利益”,后者或许让虚无主义充满了头脑。 另一方面,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完全认清世界和自我,如同在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中,“常人”是“此在”无可逃避的生存论要素——“此在”需要避免陷入“常人”的世界,但也必须认识到,“常人”是抵达“本真此在”的必由之路——“迷失”也是生存的本质性特征。我们不可能从不“迷失”,就像“此在”不可能从未成为“常人”。二者的相似之处好像集中在这里:我们需要承认会“迷失”,继而寻找解释它、摆脱它、超越它的路径;就好比“此在”不会像想要摆脱鞋底的口香糖一样以为能与“常人”一刀两断,它会拥抱“常人”,他会抵达“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第三个阶段——本真性生存的阶段。 但丁需要一位维吉尔、一位贝雅特丽齐,他们将告诉并引导他走过地狱-炼狱-天堂的道路,这是一段超验的有关应该“怎样生活”的历程。我们也需要一位向导,这里出现的是斯多葛哲学。 ![]() ![]() 斯多葛哲学备受当代人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实用性,好处是至少为我们提供了取代心灵鸡汤等一类生存毒药的替代选项,坏处是康德、海德格尔、黑格尔、谢林等一干哲学家将因此更加被敬谢不敏。其实用性一方面体现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方面体现在面对死亡的务实精神,“它以最直接、最令人信服的方式道出了死亡的必然性,以及如何去为这种必然性作准备”。塞涅卡说:“我们每天都在死去。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怎样好好赴死,才能知道怎样好好活着。”海德格尔将在《存在与时间》中长篇大论地阐释何为“向死而生”。 但是斯多葛哲学是一种哲学,而不是某种心理疗法。后者的目的是在短期内帮人克服具体的心理问题,前者是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全貌或者总结出自己的人生哲学。如同感冒药可以缓解症状、消炎药可以消除炎症,但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根本一样,我们更需要一种整全的眼光;就像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理性用来引导和规范知性,斯多葛哲学提供了一种原则的能力,借此我们或许能生活得更好。 开放性是斯多葛哲学的第三个有吸引力的特征。它开放并接纳对于其信条的挑战,并根据这些质疑修正自身的信条。塞涅卡说:“在我们之前有所发现的人并不是我们的主人,而是我们的向导。真理会对所有人敞开大门;它并没有被垄断,还有很多部分等着后人去发现。”与此相比,康德和黑格尔就显得过于自信,自认为各自的体系已经实现了大全——但我们知道那是不可能的,而且显示出了某种理性的狂妄。 ![]() ![]() 本书作者正是基于斯多葛哲学实用性、包容性、开放性的特征,成了一位斯多葛学派的信徒,他将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斯多葛的核心原则——能够意识到并区分自己能掌控和不能掌控的事物——就能更好地回答“怎样生活”的问题,而且还可能更进一步,通过践行美德、道德自省,实现“以自己最好的一面去引导世界”。其理论基础是:“为了过上美好生活(幸福论意义上的),人们需要了解两件事:世界的本质(引申来讲,包括一个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人类理性的本质(也包括失去理性,因为这种情况还挺常见的)。” 本书是一本介绍斯多葛哲学的入门读物,遵循斯多葛哲学的欲望、行动和认同三原则分为对应三部分。 欲望原则(“斯多葛式接受”)告诉我们追求什么是合适的、追求什么是不合适的,它源于我们从物理学中认识到存在着超出我们能力之外的事物,因此我们既需要勇气(面对事实并能采取相应的行动),也需要节制(控制欲望,使其与我们的能力相匹配)。 行动原则(“斯多葛式慈善”)告诉我们如何为人处事,它源于对伦理学的充分理解,也就是研究我们该如何生活,并取决于正义的美德。 认同原则(“斯多葛式正念”)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各种状况,也就是对我们的第一印象持认同或者否定的态度。“理解这项原则源自对逻辑学的学习——什么是合乎情理的,什么事不合情理的——也需要实用智慧的美德。” 与伊壁鸠鲁哲学的一个相似点在于,斯多葛哲学主要也是伦理学的,但同样要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出发点。这体现在斯多葛学派的基本观点中:“如果不了解一些物理学和逻辑学,那么培养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习惯也就无从谈起了。”“克利西波斯的花园”的借喻形象地描绘了三者的关系:“据说花园里的果实象征着伦理,要收获美味的果实,就必须给予植物充分的养料:因此花园的土壤就是物理学,让我们了解自身所生活的世界。此外,我们还需要给'花园’围好篱笆,使其免受不必要的破坏及影响,不然花园中将会杂草丛生,园中植物将无法开花结果:因此,这道篱笆就是逻辑学,它能将坏事挡在我们的道路之外。” ![]() 评价:4星 (本文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对本稿件的异议或投诉请联系26071432@qq.com。) ![]() 微信号|琴弦在雾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