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们总以为“偏方”是一种温和的选择,尤其是在面对像结石、淋症这类听起来不太急迫却令人困扰的问题时,人们容易倾向于选择“看起来没副作用”的方法。 像“鸡内金通淋化石”这种说法,就被一代代地口口相传,甚至在一些家庭中成为“老传统”。 但科学告诉我们,传统并不等于正确,重复出现的观点也并不一定靠谱。 漯河这位女士,21年如一日地服用鸡内金,初衷只是想“清清体内的石头”,可现实却打了个结实的耳光。 她并没有如愿避开结石的困扰,反倒在一次体检中发现肾功能出现了问题,医生询问用药史时,她才小心翼翼地吐露了那个“家传小偏方”。 鸡内金,确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它是鸡砂囊的内壁干燥物,古代医书中记载,它可“健脾消食、化积化石”。 但问题在于,这类文献的描述,缺乏现代医学的验证,在剂量、作用机制、安全性等方面都没有科学依据进行支持。 关键在于:没有任何一种食材或单一成分,能够长期摄入而不对身体造成潜在影响。 就像很多人习惯每天喝柠檬水“排毒”,却忽视了柠檬中的草酸盐会增加结石风险。 鸡内金也有类似的问题,它含有蛋白分解酶,长时间大量服用,可能刺激胃肠道,甚至引起电解质紊乱,对肾功能造成负担。 我们不是要否定一切传统,而是要清楚地知道:传统经验并不能取代科学验证。 你可能会问,那一些人吃了真的“尿出石头”了怎么办?确实,结石中的某些成分,比如草酸钙,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被排出体外。 但鸡内金是否参与了这个过程,还是仅仅因为患者多喝水、多运动、饮食调整了?我们很难从个别案例中得出结论。 这就像你每天早上吃两个鸡蛋,然后发现体检结果变好了——你不能就此得出“鸡蛋治百病”的结论,对吧? 科学研究强调的是“可重复性”和“因果关系”,而不是“听说他谁家奶奶吃了这个就好了”。 再回到“通淋化石”这个命题上,不少中老年人,特别是我们的父母辈,深信“鸡内金+金钱草+车前草”组合是天然利尿剂,能“洗干净”肾和膀胱。 他们坚信自然的东西总比化学的好,殊不知,真正的问题是:天然并不等于无害,植物也能伤人。 像车前草,虽有利尿作用,但如摄入过多,可能造成低钠血症;金钱草中含有的某些成分,对肝脏也并非完全友好。 更别提这些草药在市场上无法统一质量标准,农药残留、杂质掺杂等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现在的你,也许正在办公室刷这篇文章,手边放着一杯“养生茶”,里面泡着枸杞、菊花、鸡内金、金银花等“大杂烩”。你觉得自己在“调理”,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混搭的成分是否真的能协同工作?还是它们在你体内“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打架”? 身体不是化学实验室,我们无法随意将各种成分混合后期待奇迹。 再说回到“鸡内金通淋化石”的思维误区,它反映的是一种过度依赖“单一食材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模式。 我们都希望有一个简单的办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健康这件事上。 谁不想每天只喝一杯茶、吃一种药,就能化解所有风险?但问题是,健康从来就不是单一变量的函数。 结石的形成,跟饮水量、遗传、饮食结构、肠道吸收、代谢功能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你长期不喝水、爱吃高盐高蛋白饮食、久坐不动、熬夜刷剧——这些才是更深层的“结石之源”。 鸡内金,解决不了现代生活方式造成的健康困境。 如果你真的想减少结石风险,不如从以下几点做起:增加每日水的摄入量,保持尿液稀释;控制高草酸食物的摄入,比如菠菜、甜菜;减少加工肉类和高盐食品的摄入;保持适度运动,避免久坐。 这些听起来没那么“神奇”,也不“网红”,却是被大规模研究反复验证过的有效方式。 它们不像鸡内金那样“有故事”,但它们有数据、有逻辑、有安全边界。 我们在科室里见过太多“补出来”的病人。 ![]() 有人长期吃高钙保健品,结果查出高钙血症;有人天天吃“排毒酵素”,反而引发肠道菌群紊乱;还有人坚持喝“清血茶”,结果低血压头晕走不稳。 这些问题都不是偶然的。 每一个“长期坚持”的偏方背后,可能都藏着一个隐蔽的代价。 作为医生,我们不反对你追求身体的舒适感,我们也理解你对“自然方案”的向往。 ![]() 但我们更希望你明白:科学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愿意用证据保护你不被误导。 我们不是要“打脸”谁的经验,而是希望你知道,有更稳妥、更有效、更安全的方式,值得你去选择。 尤其是当你在为父母泡那一杯“养生茶”时,别只是听信网络和邻居的推荐,动动手查查文献、问问医生、了解成分的作用机制,你会发现,所谓“养生”,不是堆叠食材,而是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 而这,恰恰是我们在信息爆炸时代中,最容易忽视的能力。 我们都渴望健康,但健康不是靠“吃进去”的,而是靠“活出来”的。 它来源于每天的选择、每一口水、每一次起身走动,每一个理性的判断。 今天请帮我做一件事——回家看看爸妈的药柜,看看他们是不是也在吃一些“听说有用”的鸡内金、三七粉、降脂茶……然后,坐下来,和他们好好聊一聊。 ![]() 告诉他们,健康不是靠“多吃什么”,而是靠“少犯错”。 关键在于:不是你吃了什么补的,而是你没吃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