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为什么互联网上到处都飘荡着快速成功的秘诀,而对我们的效果微乎其微? 原因很简单:成功从来不是一瞬间的事。 那些所谓的“速成秘籍”更像是我们心灵的安慰剂,而非手术刀。它们无法药到“病除”,治标不治本,只解决表面焦虑,无法真正带来改变。更为重要的事,这些“速成”们,为我们的“病”开错了处方,出现了“误诊”。 你真正想要做好的事情,这个世界上速成绝无可能。唯有脚踏实地,持续积累。 从投资到人生,成功都需要时间沉淀 1.习得投资技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 我们以习得投资技能为例,一个人到底需要多久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答案是至少7年,正常水平10年。 在这点上莫尼什·帕伯莱给我们做了杰出的榜样。在他的官网上,公开阅读过的仅投资类书籍多达344本。 ![]() 这是什么概念呢? 按照每天3小时阅读量,每周读完一本书的平均水平,当你读完344本书,需要7年多的时间。这是最理想的估算水平。还不包括,那些超出你理解能力水平的书,需要1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读完。 关于阅读完一本书的时间,你可能听过有人吹嘘他们能一年读100本甚至300本。如果你读得慢一点,不用自卑。你与那些人不一样,你追求的是理解速度而非阅读速度。 当你认真读完一本书时,你应该能用一句话说出这本书讲述的是什么?这本书里讲述了哪些新的概念?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吗?这些新的概念与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能否用这些新关系建立做决策判断的框架?应当如何利用这些框架指导日常生活工作?等等… 所以,你看,仅仅是把投资行业内的高质量知识塞入大脑,都需要耗费这么长的时间。更不用提及那些需要反复迭代、反复实践的事情。 接受自己的慢,脚踏实地走下去,你就已经快于绝大多数人。 2.投资大师也不是一蹴而就 巴菲特11岁就开始买股票,从小就在父亲的影响下钻研股票证券市场的事情,可他的投资风格的成熟也是等到他40多岁快到50岁才实现的。更别提,我们的财商教育落后,很多人是到30多岁才开始接触证券市场。 同样,去年段永平回母校浙大时,当有人问他如何才能赚更多钱时,他的回答是:“40岁之前先构建自己的能力圈。”(注:不是在问答环节,而是在自由交流环节,在一个很匆忙的人群里的问题,由于忘记视频的标题了,目前没找到视频) 当有人在雪球上问他,什么时候可以投资美股时,他的回答是:“至少40岁。” ![]() 而华尔街的精英们创立自己的投资基金,平均年纪是在38岁以后。也就是说,他们创业前的十几年都在拼命地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人脉关系。(注:来自黑石集团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一书) 为什么都是强调“成熟的中年时期”? 因为,从你大学毕业到40岁,中间20年左右的时间恰好是习得一门技术从入门到精通的时间跨度。 当然,还有一个隐秘的有趣的特质,随着你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你发现你进入的世界周围的人平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你需要更高的专业技能来应对新的环境,因此这会不得不迫使你学习到更多。 3.与其幻想速成,不如脚踏实地积累 你让ChatGPT给你搜索美国社交媒体上,关于投资的话题;同时也让DeepSeek搜索国内社交媒体上关于投资的话题;接着你拿两者对比。 你会发现美股的投资问出的问题会相对专业,证券投资的话题明确、具体;国内的还止步在如何初级的理财阶段。例如大家更关心如何不被诈骗,东大今天又出什么政策了,如何极限存钱,等等之类的。 这说明,任何领域的深度学习和专业积累,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个人如此,整个社会关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的积累更是如此。 因此,你怎么能指望速成?除非埃隆·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给你变个魔法,把其他人的意识灌入你的大脑。这样你或许就能用别人的大脑速成。 所以,真正的改变,只有靠时间和努力一点点积累。 接受“慢”,才有可能真正“快” 当你下次想要速成的心又在蠢蠢欲动时,不妨给自己做个计算题: 1)我需要阅读完多少本书才能掌握这个领域的知识? 2)我现在的阅读理解速度是怎样? 1万字/小时?还是5K字/小时? 3)以我现在的阅读理解效率,我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读完这么多书? 就这样算算时间,你也就能心平气和的接受自己的慢,无法速成。也就明白,慢慢来,其实最快。 接受自己的成功需要时间,且这个时间不是模糊不清,而是清晰又具体,也就是你读完这些专业书籍,并对此融会贯通的时间。 别被“速成”迷惑,真正持久的进步都需要时间沉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