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482)家父曾说:《伤寒论》为圣经而非全书,应学伤寒、用伤寒、不泥伤寒,要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清贤吴瑭“跳出伤寒圈子”的观点可以参考,并非谬论。张路玉、程郊倩、舒驰远皆酷嗜《伤寒论》,但不固守成见,和胸内只有麻桂、姜附、膏知、硝黄的陆九芝前辈走的道路不同。把视野放大,也涉猎百家,“有益无损”。多学科知识,不仅武装自己,尚是分析研究、辨别真伪优劣、投向临床的工具。读五车书改变愚昧,非美言悦耳。就现实来讲,《伤寒论》所遣药物九十余种,攻补寒热均备,却不能面对内科复杂诸证,给予流行性温病营血阶段,则捉襟见肘、枵腹难应。 以解表而论,1964年老朽诊一夏季风火感冒,发烧、腹泻、无汗。授与苓桂朮甘汤加麻黄,汗出泻止,体温不降;考虑细菌、病毒传染,改用金银花15克、贯众15克、黄芩15克、青蒿15克、滑石3克(冲)、板蓝根30克,典型时方,结果两剂便愈。岐黄学术,全方位掌握,极有好处。 小郎中按:本文中张老分享父亲的庭训,如何看待《伤寒论》?用什么样的态度学习《伤寒论》?这点对我们现在的学者也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学习中医者,学好《伤寒论》和用好《伤寒论》已经成为中医界的广泛共识,但是能不能做到不拘泥于《伤寒论》目前还有很多争论,小郎中在本号中也多次谈到自己的观点,学用伤寒,但一定不能局限于伤寒,后世医家学者对伤寒和温病也有很多创新和发展,对中医的临床大有裨益。我们作为临床工作者一定要广泛涉猎各家学说学习研究,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应对临床,也即是张老文中提到的把视野放大,也涉猎百家,“有益无损”。 关于文中医案小郎中有几个疑惑点想和诸位讨论一下: 1.本文中张老分享的医案是他治疗一例夏季风火感冒,既然是风火感冒能否还要使用麻黄,小郎中存在疑惑?难道就是因为患者无汗才选择麻黄? 2.授予苓桂术甘汤为主方,那么一定要有此方的方证,苓桂术甘汤的方证要点是:眩晕,头晕,心悸,短气,气上逆感,胸胁支满,腹诊胃内有振水音,舌淡胖苔白水滑,脉沉弦滑,那么此案中的腹泻是否是张老考虑使用本方的着眼点? 3.从文中张老阐述使用苓桂朮甘汤加麻黄后汗出泻止来推断患者应该是有外感寒邪或者寒湿的表现,初期使用本方是否时为了清除寒湿,但是后面又选择了如此多的清热解毒药,是否也是为了正误,更正前期使用苓桂术甘汤加麻黄的错误呢?如果患者有外感寒邪或者寒湿,是否可以使用葛根和苍术?而不用苓桂术甘汤加麻黄呢? 4.如果本案患者让小郎中来诊治的话我们首先要通过分析先补充完整四诊信息。症见:发热、无汗、腹泻。腹泻次数应该较多,味偏臭秽,头痛,身痛,恶寒,咽红咽痛,小便偏黄,量少,口干口苦,舌尖红苔厚偏白,脉沉滑数。如果此案的基本信息是这样的话,本案可以按照温病的辨证体系辨证,寒湿阻滞卫分,热邪弥漫三焦。可以选用葛根30克,苍术15克,金银花15克、贯众15克、黄芩15克、青蒿15克、滑石3克(冲)、板蓝根30克,一剂,少量频服温服,微微出汗为佳,忌生冷辛辣油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