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禁城内,十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凤凰山居士 2025-05-20

高山戏水2025-05-08 18:23广东


大户人家府邸气派,屋顶翘角直冲云霄。
经过一百多年的岁月积累
让故宫像半遮面的美人,让人猜不透它的全貌。
在北京城里,有座特别大气、豪华的“大院儿”,大家习惯叫它“故宫”,或者也叫“紫禁城”。
聊到这个大院儿,它可真算得上是历经风雨的“大佬”。想当年,老朱家的厉害角色朱棣把都城一挪,这大院儿就成了大明朝两百多年的家。到了清朝,不管是威风凛凛的太祖多尔衮,还是让人议论纷纷的慈禧太后,都在这儿住过。现在啊,它从皇家的园子变成了咱们都知道的“故宫博物院”,游客们还是一拨接一拨地往这儿来,喜欢得不得了。

但是,这座院子实在太大,就算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进出,里头藏着的一些小秘密,大家可能还真不太清楚。今天就来聊聊故宫里头的十个鲜为人知的小事儿。


一、断虹桥上有个狮子,姿势挺逗,像是在捂着自己的裆部。


这只狮子相当有名!它样子古怪,居然抓着头又挠着腮,咧着嘴龇着牙,看上去一脸难受。最显眼的是,它一只手还捂着自己的裤裆呢。

是不是觉得有点奇怪?这跟故宫的整体氛围真的不太搭,“嘻哈”风格似乎也不太合规矩。那头小狮子就站在“断虹桥”上,这座桥在故宫太和门外头,武英殿的东边。它是座单拱石桥,横跨内金水河。说到这桥的历史,据说是明朝以前建的,可能是元朝皇宫正门那儿的一座桥。“断虹”这名字跟这桥太配了,感觉就像截断的彩虹一样。

据说,道光皇帝那会儿打算把大儿子奕纬栽培成继承人。可奕纬这家伙,整天吊儿郎当,谁的话都不听。有一次,他居然和老师当面吵了起来。道光知道后,火冒三丈地把奕纬叫来,一气之下,抬腿就给了他裆部一脚。结果没多久,奕纬就因这一脚去世了。道光后来那叫一个后悔啊。从那以后,他每次经过断虹桥,看到桥上那只狮子,就会想起儿子,心里难过得要命。于是,他就让太监拿块红布把狮子给遮起来。

当然啦,这其实只是个流传下来的故事……


二、九龙壁上那木雕龙的肚子

咱们接着聊九龙壁啊,那上面雕刻的龙,肚子部分可都是用木头精心雕琢出来的。你瞧,那木龙的腹部,线条流畅,雕工细腻,真是活灵活现,仿佛下一秒就要腾云驾雾飞起来似的。每条龙的肚子都刻得不一样,有的显得圆润饱满,有的则略显瘦削,但无一不展现出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九龙壁上的这些木头龙腹,简直就是木雕艺术中的瑰宝,让人看了就难以忘怀。


九龙壁坐落在皇极殿的前头,是到故宫玩的人几乎都会去瞅一眼的地方。这面壁啊,是用挺复杂的玻璃工艺烧出来的,上面的龙都是好多块玻璃片拼起来的。不过说来也怪,从东边数过去第三条白龙身上,有那么一小块,它不是玻璃烧的,而是拿木头雕的,你瞅瞅,能发现不?

那块颜色比较深的,其实是后来加上的木头部分,就像给木头做了个“肚子补丁”。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难道是因为那时候的工匠想省事儿?其实不对!你得明白,用木头雕刻的费用可比烧玻璃高出不少呢。
情况是这样的,在以前做九龙壁那会儿,由于烧制的步骤特别繁琐,结果有一块部件给烧毁了。但上面给的完工时间快到了,再从头烧一遍根本来不及,这可让人犯了难,到底该咋整呢?
好多手艺人急得跟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转。这时,有个手艺人脑筋一转,想到了个主意:要是拿木头刻出来,再往上面刷层白漆,不就跟真的一样了嘛!


之后,工匠们请来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木匠,选了顶级的楠木,赶紧动手,一夜之间刻出了龙腹的木雕,还细心地刷上了白漆,把它拼接到了白龙雕像上。你还真别说,装上去后根本看不出来是后加的,这块木头龙腹还救了所有工匠一命,让他们躲过了一劫。

尽管木头龙腹当初瞒过了检查官员的眼睛,但终究逃不过时间的考验。过了好几百年,木头上的白漆早就消失无踪,也让众人瞧见了这龙腹的与众不同之处。


古时候,皇帝要搞建设,工匠们得使出自己的绝顶聪明劲儿。要不使出来也行,但那就得时刻提防着脑袋搬家的风险了!


三、太和殿广场的那些仪仗台在太和殿广场上,有那么一些特别的台子,它们就是仪仗墩。

这些墩子可不是随便摆在那儿的,它们有着自己的用处。想象一下,古代皇帝出行或者举行大典的时候,那场面得多壮观啊。仪仗队浩浩荡荡,各种兵器、旗帜都排列得整整齐齐。而这些仪仗墩,就是专门用来放这些仪仗的。有了它们,仪仗队就能站得更稳,排得更整齐,大典也就显得更加庄重、气派了。所以啊,别看这些仪仗墩不起眼,它们在古代可是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呢。太和殿的后边,有个超大的广场,足足有三万平米大,叫做太和殿前广场。广场上,地面左右两边,都铺着一排排的小方砖,它们排列得整整齐齐,形成了一个“八”字形,一直通到太和门那边。大家心里是不是都在琢磨,这些小方砖到底是干啥用的呢?这种小白方块砖有个名字,叫“仪仗墩”。古时候,皇上要是想出宫逛逛,或者开个大型朝会,那可不是随便走走、偷偷摸摸就能出门的事儿。为了显示皇上的威严,得有一整套排场,这套排场有个讲究的名字,叫“法驾卤簿”。

队伍里头,有人扛着大旗、拿着令牌、捧着礼器,看上去威风得很;还有的哥们儿抱着皇上用的龙椅、便壶这些家伙什儿,也是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皇上嘛,说到底也是凡人,吃喝拉撒睡一样不少)这些人啊,都站在那些小方块上,一个方块站一人,就跟咱们小时候老师在地上用粉笔点的那些小白格似的。


四、说说隆宗门牌匾上的那支箭隆宗门的牌匾上,有个很特别的东西,那就是一支箭。

这支箭就这么插在牌匾上,看起来挺引人注目的。你别说,这箭头背后还有故事呢。想当年,可能是有哪个不长眼的家伙,或者是闹事的,一箭就射到了这隆宗门的牌匾上。结果,这箭就这么留下来了,没人拔掉。时间过得飞快,这箭头就成了隆宗门的一个标志。每次有人经过,看到这箭,都会好奇地问上一句:“哎,这箭咋回事啊?”也算是给隆宗门添了点话题和趣味。说实话,这箭头留在这里,也挺有意义的。它就像是个历史的见证,告诉我们过去可能发生过的一些事情。每次看到它,都能让人想起那段历史,也算是挺有教育意义的。所以啊,隆宗门牌匾上的那支箭,可不是个简单的东西。它背后有故事,有意义,也算是隆宗门的一个特色了。隆宗门啊,就是保和殿往西走会碰到的那扇门。它特别重要,是连接前三殿、后三宫到慈宁宫的必经之路。
可没想到,这么关键的一扇门上,竟然别着一个1813年的箭头!
到底是哪个家伙,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在这儿放箭?


说起来,1813年那会儿,有这么一档子事儿——


康乾那段繁华日子过后,大清朝就像是个跑得太猛的长跑选手,尽管还在拼尽全力往前冲,可劲儿都用得差不多了,就像是快没力气的样子。

1813年,嘉庆十八年那会儿,发生了天理教的一场大闹剧,起义这事儿吧,在历史上多了去了,本不算啥大事。但这伙起义军,那叫一个勇猛,愣是一路打到了紫禁城边上,离隆宗门不远了。
隆宗门那地方可真是个要害!一过这扇门,紧接着就是三大殿跟后三宫,直接就能摸到嘉庆皇上睡觉那地儿了。天理教的叛军们觉得胜利就在眼前,一个个打得可带劲了。清朝那边也明白隆宗门的重要性,赶紧调集了大量兵马准备迎战。两边都豁出去了,拼死拼活地干了一仗,最后还是清军给赢了。
打完仗后,清军去收拾战场,发现隆宗门的牌匾上竟然插着一支箭。嘉庆皇帝看到了,却没让人拔掉,反而留着它了。他说,这样留着能当个警醒,让自己时刻记得,外面还有好多能人异士,都盯着他这皇位呢。


五、太和殿前面的大水缸,上面有着一道道刀砍的痕迹。

故宫里头,差不多每个大殿前头都摆着几个超大的水缸,这些啊,都是为了万一着火了好用来灭火的。这些大缸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太平缸”,它们是用铁、铜或者铜上面镀了金做的。你别看它们个头大,每口缸的重量都超过了一千多公斤呢。站在太和殿前,瞧瞧那四口超大的缸,你若是留心瞅瞅,准能看见缸身上一道道像是被利器划过的印子。这可不就是那会儿八国联军闯进北京城干的好事嘛,铁证如山!那时候,一帮强盗围在水缸边,掏出刀子“噌噌”地刮着金子,一眨眼的功夫,那口金光闪闪的大缸就变得漆黑了。然后,他们又一窝蜂地冲向了另外一口大缸……

六、保和殿后面,有块特别的石雕,那就是云龙石雕。

故宫里的每个宫殿,前后都铺着石头台阶,台阶正中间放着一块斜着的长条石头,上面刻着龙啊、凤啊、海水江崖这些花样,人们管这个叫“灵墀”。
故宫里头有个超赞的大石台,绝对值得你去瞅瞅!它就在保和殿的后边儿,是用一整块大石头精雕细琢出来的。听说这石头是从房山那边儿挖来的,沉得很,有三百多吨重呢,大家都管它叫“云龙石雕”。
搬运这个大块头时,动用了上万名工人,还特意挑了最冷的三九天来干。他们的招数挺绝,从房山到北京的路上,每隔一公里就让工人们挖个水井,往地上洒水冻成冰,靠冰来减小摩擦力,然后一点点把巨石拖到北京。
说起来,清朝那会儿的工匠们,脑子真是灵光得不得了!


七、乾清门那儿有两头耷拉着耳朵的狮子

故宫里的那些狮子,一个个都显得特别神武,耳朵竖得老高,眼睛瞪得圆圆的,死死盯着前方。不过嘛,啥事儿都得有个特例,乾清门前头就摆着俩与众不同的狮子!
这两对金灿灿的狮子,一眼望去挺像双胞胎,但细细一瞅,它们的耳朵竟然是垂下来的,跟那哈巴狗的耳朵有得一拼。你说说,身为威风凛凛的狮子,整这么一副呆萌样儿,卖萌真的合适吗?说实在的,这种设计背后是有历史故事的。乾清门是通往后面三座宫殿的必经之路,在那门口放两只耳朵下垂的狮子,意思就是说给后宫的妃子们听:别多管闲事,不该你听的别偷听,不该你问的别多问。有些事情,就算心里明白了也得装糊涂,这就是后宫里活下去的办法。


八、太和门前的那些石盒子和小石亭

在太和门那儿,你能看到些特别的石盒子和精致的小石亭。这些石盒子,一个个稳稳当当地立在那儿,就像是守护着什么宝贝似的。它们做得挺结实,一看就知道不是随便弄弄的。而那些小石亭呢,也挺有看头。它们造型别致,亭顶翘翘的,显得特别灵动。站在小石亭里,你仿佛能感受到一股子古老的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多瞅瞅。总的来说,太和门前的这些石盒子和小石亭,都是挺有味道的东西。它们静静地待在那儿,见证了无数的历史时刻,也给咱们这些游客增添了不少看头。进了故宫,大家通常都急着往太和门里冲,想赶紧瞧瞧那雄伟的三大殿还有后宫那些宫殿,可往往就把太和门前的俩宝贝给忘了。在太和门的大门口,靠近那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你会瞧见有个石盒子还有个石亭子放那儿,不知道各位之前有没有瞅见过。
那它们到底是用来做啥的?听说啊,那个左边的石头盒子是真的能被打开的,不过,这得有个条件,那就是你得找上十来个人一块儿使劲儿,还得确保这时候没有保安过来把你们轰走。根据历史记载,那个石盒子里头放的是些粮食、红色的线,还有金子银子做的元宝啥的。这些东西就是象征着钱财、粮食、布料这些日常用品,说白了就是用来保平安的一些宝贝。右边的那座石头亭子有个名字,叫“诏书亭”。皇帝要是想发诏书,得先把诏书搁在这亭子里头。


九、雨花阁的殿顶上,装饰着闪闪发光的金色铜龙。

皇上被大家叫做龙的传人,他们这辈子都跟龙紧密相连。你走进故宫,到处都能看到龙的雕刻。有故宫里的专家做了个大概的统计,就说故宫里最重要的那个太和殿吧,里面外面加起来,龙的花纹、龙的雕像,竟然有13844个那么多。
故宫里据说有八千六百多间宫殿,要是每间宫殿都算上六条龙的话,那龙的数量就得有五万多条了,不过实际上的龙肯定比这个数还多。

在这片龙的天地中,雨花阁屋顶上的那条镀金铜龙特别引人注目。它有3米长,身体蜷曲着,好像正准备一跃而下,又像是在屋檐边暂时停留,因此大家叫它“爬行龙”。


十、太和殿里的神龟与仙鹤

在太和殿里头,有两只特别引人注目的动物,一只是神龟,另一只是仙鹤。神龟趴在那儿,看起来慢悠悠的,但身上那股子神秘劲儿,让人一看就觉得不简单。它好像背负着千年的智慧,静静地守护着太和殿。而仙鹤呢,它站得笔直,身姿优雅,就像是天上的仙子下凡一般。它的羽毛洁白如雪,两只长腿纤细,显得格外高挑。在太和殿里,它就像是代表着吉祥与长寿的象征。这两只动物,一龟一鹤,各自展现着不同的风采,共同点缀着太和殿的庄严与神秘。每次走进太和殿,看到它们,都会让人心生敬畏,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一踏进故宫,走到太和殿那儿,很多人头一个念头就是想去瞧瞧皇上的宝座。但说实话,那宝座真没啥好细看的,因为隔得老远,你只能站在门外远远地瞅一眼。


太和殿那地儿,最值得瞅瞅的就是门口站着的那对铜龟和铜鹤。可能很多人都没留意到它们,但说实话,这俩家伙才是太和殿里最能把皇帝们的愿望展现出来的宝贝。


先聊聊铜仙鹤吧。古人对鹤有着别样的尊崇,觉得仙鹤就是“成仙”的象征。在很多咱们熟知的道教、佛教的书里头,那些得道成仙的人,通常都是骑着鹤飞到天上,这就是所谓的驾鹤成仙。


在太和殿前面,皇上们摆了只仙鹤雕塑,意思就是盼着自己能成仙,好一直管着这国家!

在仙鹤屁股后头,还跟着个龙头龟,记住了哈,这玩意儿是长着龙头的龟!跟寻常乌龟可不一样。说起来,龟这东西,那就是长寿的代表嘛。

铜制的乌龟和白鹤,搭配在一起,寓意着国家稳固长久,福气绵延。说来也怪,这俩铜龟和铜鹤,里头竟是空的!为啥要做成空心的呢?难道是因为铜材料不够了,或者手艺达不到,只能做成空心的来应付?
根本不对头,做成空心的就只有一个缘由,那就是为了在里面点香。
大家都知道,太和殿是那种特别重要的场合才会用的地方,比如皇帝即位、立皇后、发诏书这些大事。每当这种大典礼举行时,文武百官都会乖乖地跪在太和殿前面等着。太和殿本来就建得高高的,要是这时候在铜龟和铜鹤里面点上香,香气飘出来,整个大殿都会被笼罩得香喷喷的。你们想象一下,是不是感觉就像天上的宫殿被仙气包围了一样!

不起眼的小角落都可能藏着一段没被人知晓的小故事,一段被大家忽略甚至忘掉的小过往,这才是故宫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