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立闽王祠,王审知与黄石公之关系

 乡愁里的福州 2025-05-20 发布于福建

闽江北港与甘棠港之探究,王审知祭祀之所在石岊山

王审知的政治智慧,德政碑的政治秘密

闽国甘棠港的权力迷局:甘棠港通的不只是海路,更是人心。

本文说明三点:

1.甘棠港是一条漫长的进贡路线,详见下文细述。

2.甘棠港之水是乌龙江。

3.《重修忠懿王庙碑》:“以黄石立祠,皆因遗迹。”王审知修建甘棠港,炸的山是黄石崎山(简称黄崎),除了开港畅通进贡航道,还需用黄石建造王宫,显示皇家气派。唐朝皇家用色是黄色。

4.《三山志》记载,长溪县有黄琦镇、怀安县衙署五百米处是黄石崎山。

甘棠港背后的历史细节

作者:孟丰敏

首先论《三山志》之谬误。

《淳熙三山志》记载:【绍兴初废。】至廉首村;一出政和县界,经麻岭至缪洋三十里,至廉村,会龙泉溪,南流为江,过甘棠港,【旧有巨石屹立波间,舟多溺覆。唐天祐元年,(底本作“唐宝祐元年”,库本同,下文称“昭宗诏褒之”。按,唐昭宗天复四年四月改元天祐,因据崇抄正作“天祐元年”。)琅琊王审知具太牢礼祷于神,将刊之。其夕雷雨暴作,石皆碎解。(底本作“石皆柿解”,库本同,据崇抄改作“石皆碎解”。)迟明,安流如砥。昭宗诏褒之,赐号甘棠。神曰显灵侯。三年,赐德政碑。《五代史》谓:“闽人私号”,误。】黄崎岭。

唐昭宗其执政后期已为梁太祖朱温的傀儡,无力褒奖官员。唐昭宗流亡及被困时的一些举措或被关联,实则多为朱温借壳操作。唐天祐元年(904年)八月,唐昭宗及其九个儿子被朱温派部将弑杀。唐天祐三年(906年)的唐朝皇帝是唐哀帝,更不可能褒奖王审知,有能力褒赐德政碑的只能是梁太祖朱温。因此,《三山志》唐天祐元年昭宗诏褒之”记载是错误的,作者未认真判断分析当时实际的政治情况而写错褒奖之君王。

黄石公与王审知

“公器局端雅,识理融明,禀崧峤之真精,得圮桥之妙略。”

这句话里引用黄石公、拜将台、细柳营等历史典故,将王审知与张良、韩信、周亚夫等历史名臣并列,构建其“名臣谱系”中的崇高地位。

圮桥是指黄石公(前292–195年),下邳(今江苏邳州市黄石村)人,秦汉时期思想家、军事家,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被道士列入道教神谱。早年因避战乱隐居下邳,曾三试张良,最终授予《太公兵法》,助张良辅佐刘邦夺得天下。他著有《素书》《黄石公三略》传世,去世十三年后,张良在济北谷城山下得黄石,奉若珍宝建祠供奉,死后与石同葬。

黄石公在德政碑文中非常重要。王审知与黄石公时代相隔甚远却有间接关联。王审知出身琅琊王氏,家族可追溯至秦名将王翦。他喜读《周礼》《六韬》《素书》等典籍,其中《素书》正是黄石公的智慧结晶。这些经典中蕴含的治国、治军、为人处世之道,或许为王审知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滋养,助其在乱世中崭露头角。他在五代十国时期,秉持“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的理念,凭借从诸多经典中汲取的智慧,推行保境安民政策,整顿吏治、发展农商、重视教育、开辟甘棠港促进海外贸易,使闽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虽无直接证据表明黄石公思想对王审知产生决定性影响,但王审知对包含黄石公著作在内的经典的研习,或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的政治理念与施政方针,成为其治理闽地的智慧源泉之一

北宋官员钱昱撰写的《重修忠懿王庙碑》记载:“是以黄石立祠,皆因遗迹。”

钱昱的这句话是一个重要的提示词。黄石立祠,加上朱温褒奖给王审知的德政碑文中提及圮桥黄石公,说明碑文作者于竞了解王审知非常钦佩黄石公。王审知请神灵碎黄崎山,其实就是碎黄石。王审知与黄石公、黄石的关系由此可知。

黄石崎山、黄石渡、望祀之所

《淳熙三山志》:国初,转运司置仓南台,储福清、长乐等县【长溪、宁德、罗源、连江运盐,至天圣六年罢。】盐,给州、县务,【州有盐税务,县各置盐税务及仓。]听民自买。今闽尉厅东教场其地也……政和八年,诏移水口仓于怀安县创盖。【时兴化军以涵头仓运盐到此,搬剥留滞,奏移怀安,始在县治西一里黄石崎山置。宣和四年,复归水口。时科卖民户盐,始不给还,于是南台仓亦废矣。建炎间,停水口仓,复创盖于怀安。绍兴十一年,转运使余应求、贺允中自县西移置东北,地名郭埕,即今所。

《淳熙三山志》:国初,转运司置仓南台,储福清、长乐等县【长溪、宁德、罗源、连江运盐,至天圣六年罢。】盐,给州、县务,【州有盐税务,县各置盐税务及仓。]听民自买。今闽尉厅东教场其地也……政和八年,诏移水口仓于怀安县创盖。【时兴化军以涵头仓运盐到此,搬剥留滞,奏移怀安,始在县治西一里黄石崎山置。宣和四年,复归水口。时科卖民户盐,始不给还,于是南台仓亦废矣。建炎间,停水口仓,复创盖于怀安。绍兴十一年,转运使余应求、贺允中自县西移置东北,地名郭埕,即今所。

《三山志》和《福州府志万历本》的几段文字记载说明,石岊山北面是黄石崎山。黄石崎山距离怀安县衙署五百米,这里的河流称作黄石溪。兴化的食盐运送到黄石崎山(黄崎)设盐仓存放。明代,黄石渡以上郡城西北,原属怀安县管辖,万历以后撤怀安县,并入侯官县管辖。明朝初年,侯官县境内各个渡口任由百姓自行经营摆渡,官府不加以征税。明嘉靖年间,因军事需要设置军门机构,民间风气趋于追逐微小利益,有人开始援引征税之例申请设立渡口,自此利益之门开启,围绕渡口的诉讼文书纷至沓来。万历五年(1577),巡抚都御史庞尚鹏下令废除各渡口的征税,百姓纷纷称赞他。但没过几年,石岊渡、黄石渡等渡口又开始征税了。

《福州府志万历本》:“胜业乡,二都,统图九在府城西一十五里,宋孝成、新安、方岳、方兴四里。新道。王山宿猿洞之西南,伪闽望祀之所。瓦埕、洪塘、后坞。”

福州除了城内乌山有宿猿洞,城外胜业乡二都的方兴里王山也有宿猿洞即今淮安半岛的石岊山、通谷山一带。

距离怀安县衙署五百米的就是黄石崎山(今淮安半岛三相公庙所在的山脉)。王审知兄弟来福州,先在黄石崎山驻军,而后才入城。闽国在此祭祀山川神灵。王审知儿子王延钧葬在黄石崎山上。

《福州府志万历本》记载:“由万安桥折而西为通谷山,一曰桃源,有笏石奇峰、仙冠石、紫岩亭、高洁台、一线天、六华岩诸胜,宋潘牥未第时居此。”至今,靠近黄石崎山的通谷山(石岊山)上还有高洁台、仙冠石,分别有两块摩崖石刻:仙躅、高洁台。

石岊山有商周时期的遗存,是道教文化遗迹较多的重要山脉。这么多信息显示,王审知及其子孙对淮安半岛黄石崎山的重视。

进贡要道——甘棠港

《德政碑》记载:“赐名其水为甘棠港。”“途径巨浸,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公乃具馨香黍稷,荐祀神祗,有感必通,其应如响,祭罢一夕,震雷暴雨,若有冥助,达旦则移其艰险,别注平流,虽画鹢争驰,而长鲸弭浪。”

王审知荐祀神祗,山号黄崎,应与淮安半岛的黄石崎山有关,炸山也为了采石即黄石,作为建筑材料使用。

建甘棠港的目的应当是进贡。《重修忠懿王庙碑》记载,王审知秉持小国侍奉大国之则,因厌恶进贡道路受阻、愤恨赋税难通,故致力于消除障碍而建甘棠港。

他万里输贡、风雨无阻,获唐昭宗嘉奖(天祐元年封琅琊郡王,实为朱温借壳操作),后又向后梁称臣受封闽王。其治理下闽国水陆物产丰饶,而他主持建造的甘棠港正是打通南北商路、保障进贡通道的关键举措,既助闽地经贸繁荣,亦以进贡路线的畅通维系了对中原政权的政治表忠,成为其平衡军事割据与正统合法性的重要纽带。

巨浸乌龙江

甘棠港实际就是整条的闽江港,尤其是险象环生、曾吞噬大量福州人性命的乌龙江。

王审知非常重视石岊村的陶瓷生产与对外贸易。黄石崎山在石岊山附近,这里山川灵秀,还藏有龙脉,而且这里是白龙江、乌龙江、螺女江三江汇流之所在。但黄石崎山外港道狭窄,

明朝首辅叶向高撰写《阳歧江改复旧路记》,《福州三山志万历本》的作者、学者谢肇淛、文化大家曹学佺都曾撰文讲述宋明时期,阳岐江这一带河流因有两条分岔河流,暴风雨天非常凶险,尤其隆庆至万历年间的科举大比之年,便有千百儒生溺死于江,商旅百姓苦不堪言。

宋明时期,阳岐江尚且如此何况五代时期。因此,德政碑中所提及的巨浸,实际上就是从黄石崎山(淮安半岛)到阳岐江的整条乌龙江,需要王审知大力修建。叶向高在文中说:“唐代杨厥开凿褒斜道,皆被后世刻石颂德;福建万安桥的修建者蔡襄,至今仍被父老传颂。”那么,王审知修建甘棠港,特别是德政碑文中说的“赐名其水为甘棠港”。这里的水就是乌龙江,所以被朝廷和民间百姓纪念。若非如此,五代百姓渡乌龙江困难,如何能感恩王审知呢。

甘棠港之线路

甘棠港作为王审知的进贡航道有多长呢?关于甘棠港的准确区位,学界至今莫衷一是。由于古代港埠概念与现代地理范畴存在差异,或许在五代时期并无闽江港的明确称谓,彼时作为闽国进贡中原王朝的水上动脉,甘棠港更可能是一条依托闽江水系的复合型航运走廊。

从现存史料与地理格局推测,福州内河走向,根据江海潮次时刻表,城内河顺着三十六湾即今光明港到鼓山,从马头江到东海;或顺着三十六湾从洪塘到岊江,再向东到螺洲,经过西峡后在马头江汇合,顺海潮进入东海。

《三山志》记载:“黄崎镇,长溪县西一百五十里。”

出了福州,从东海北抵长溪县(今霞浦县)的黄崎镇。这是一条纵贯闽江中下游,涵盖了从河口海湾到内陆河港的完整水运体系。

若按传统路线,福建地区向中原进贡,多取道浙西衢州(今浙江衢州)、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然后向西北入饶州(今江西鄱阳县),从池州(今安徽池州)一带过长江后,再沿舒州(今安徽潜山)、庐州(今安徽合肥)、寿州(今安徽寿县)一线过淮。但五代时期江淮地区被吴国的杨行密控制,杨行密与朱温交恶,导致这条沟通南北的陆路交通被切断。而王审知致力于赡水陆之产,通南北之商。”

因此,王审知派出的进贡使团,贡品和交易的商品必然要经过王审知审核,进贡的大船应当是从城内出发,到达浙江温州通常只要二三日,从浙江的温州、台州、明州(今宁波),直抵山东登州、莱州等港口,最后到达后梁开封或后唐的洛阳。这条从内河、陆路转海上进贡之路,一路历经各种水上风险。每次进贡使团出使都有人员伤亡,朝中也有人劝其保持中立,但王审知不为所动。为了避免人员伤亡,加上水上航线速度慢,福建到浙江以陆路为主。  

即便杨行密阻断陆路,王审知仍派使者冒险走海路,从浙江到山东辗转至开封。后唐灭掉后梁,王审知又转而向新建立的唐朝进贡。他坚持向中原政权进贡,历经李唐、后梁(河南开封、洛阳)、后唐(洛阳)三朝更迭而不辍。这表明王审知具有高超的政治智慧,能够保持清醒、理智、务实的政治头脑。他以坚定的忠诚,赢得梁廷感动与后人赞叹,在福建历史上多次地方背叛朝廷的背景下,其忠义之举尤为可贵。  

王审知治闽期间,在构筑罗城与月城的规划中,展现出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他以水运为核心脉络,不仅在三坊七巷内精心构建起纵横交错的水路网络,使城内舟楫相通、货流如织;更在城外开辟甘棠港,凭借精湛的工程技艺凿通港湾,使之与闽江口直接贯通。这一内通水脉、外接海洋的城市布局,将水运系统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堪称古代城建史上的典范之作。

这一漫长的航道网络,从福州城内到石岊村(今淮安半岛)的黄石崎山、黄石渡、石岊渡,经过乌龙江到霞浦县的黄崎镇,都是进贡航道的甘棠港。

这条甘棠港既包括福州城近郊的码头枢纽,也涵盖闽江支流的隐蔽水道,甚至延伸至河口潮汐所及的黄崎镇海域。如此宏大的港口概念,实则是将天然河道、人工港埠与潮汐通道融为一体,既满足了大型船舶出入海口的需求,又可通过内河支流实现货物的中转集散。这种以江为港、港城联动的形态,恰恰体现了古代闽地利用自然地理条件的智慧——甘棠港并非单一的地理坐标,而是依托闽江黄金水道形成的立体航运系统,其范畴之广、功能之全,堪称中国古代港口史上的独特样本。

这一创举不仅满足了当时物资运输与军事防御的现实需求,更在政治与经济层面产生深远影响。凭借畅通的水运航道,王审知得以将闽地的特产源源不断地进贡唐朝、后梁与后唐,在乱世中维系着地方与中央的联系,巩固了闽国的政治地位。而作为向中原进贡重要航道的甘棠港的兴盛,更吸引了来自南洋、东亚的商船云集,推动福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从荔枝、茶叶等农产品的外销,到香料、珠宝等舶来品的输入,水运网络如同强劲的引擎,为福州日后的商贸繁荣注入持久动力,也让这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黄石立祠,皆因遗迹

唐朝皇家用色是黄色,王审知祭祀山川神灵显灵侯,要炸碎的就是黄石崎山的黄石。因为这种石头是皇家用色,而且材质价值很高。吴越王要用黄石来建造闽王祠,或许祠堂内设黄石碑,正因为《重修忠懿王庙碑》记载的:“是以黄石立祠,皆因遗迹。”

再次强调,王审知修建甘棠港,炸的山是淮安半岛的黄石崎山(简称黄崎),除了开港需要,还需要用黄石建造王宫,显示皇家气派。因此,黄石不可能距离福州城内太远,要方便大量运输这些沉重的石料。只有淮安半岛的黄石崎山(今石岊山)距离近又方便。

黄石有哪些用途呢?黄石用途广泛:园林景观中,其质地坚硬、纹理古朴,可用于叠山造景,如上海豫园、扬州个园黄石假山,或作独立景观石;艺术创作中,可制成绘画矿物颜料、金属颜料及金银铜箔用于贴金等技艺;文房四宝中,黄石砚石开发历史悠久,汉代起用,唐代成文人常用品,宋代最兴,米芾、黄庭坚曾作诗赞扬。

王审知建设福州城的贡献非常巨大,最重要的还是这条闽江港航道的建设。因此,他病逝多年后,福州的士农工商,依旧仰慕他过去的政绩、仁德,由于王审知的祠堂庙宇不在了,就用水草祭祀他。

大宋开宝七年(974)秋九月,宋太祖赵匡胤对管辖的福州地区要进行思想道德教化时,下令把忠懿王的旧宅作为忠懿王庙,参与常规祭祀的行列,出钱修复了荒废的闽王祀。前文已介绍,建造闽王祠用的建筑材料就是黄石,即王审知修建甘棠港时炸的黄石,所以是“以黄石立祠,皆因遗迹。”

闽王祠堂门口的行马和戟枝,沿用原来的物品,还塑造了他如同山庭月角一样的容貌,塑立了他和妻子偕老的塑像。红色的轩窗和白色的墙壁,随着傍晚的雨过天晴而焕发出光彩;修长的竹子和高大的松树,面对着寒霜而展现出颜色。画出的阴兵像曹不兴的画一样栩栩如生,仿佛就要动起来;建造的神马像郢地的工匠制作的一样,好像就要嘶鸣。一切都安排得周全,仿佛他的英灵还在。于是塑造了都押衙、建州刺史孟威等二十六人的塑像来配享祭祀。

闽王祠前是清澈的流水,右边连接着清净的寺庙。一路上没有尘土和杂物,四周的邻居都处于幽静奇特的环境中。清晨的雾气才刚刚散开,就先露出排列在窗前的山峦;稀疏的钟声虽然很近,却不会惊扰绕树的飞鸟。忠懿王过去曾经在这里游玩宴乐,现在又在这里进行祠祭。最初把住宅改为庙宇,况且将要荒废的又能够兴盛起来,如果不是他的阴德没有衰减,美好的名声没有磨灭,又怎么能在他去世之后还有如此的盛况呢?

钱昱说自己有幸担任这个藩镇的职务,得以完成修复闽王祠的任务。他非常仰慕王审知的才能、谋略与仁德,而且在福州还能听到福州人始终真诚地纪念这位仁爱贤能的闽王,于是写下这篇《重修忠懿王庙碑》。

附:王审知与唐昭宗(昏君)、梁太祖朱温(暴君)之间的故事

闽国甘棠港的权力迷局:甘棠港通的不只是海路,更是人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