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坐落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40公里处的天龙山腰。石窟中保留着数量众多的南北朝至隋唐的仿木构窟檐以及其他类型的建筑图像,是研究唐及唐以前的木构建筑的重要材料。 这段时间,我再次梳理了石窟中保留木构图像的窟龛,其中包含部分过去不被注意、易被忽略的宝贵案例,欢迎阅读。 ![]() ![]() ![]() ![]()
![]() 坐北朝南,分前廊和后室,整体形态模仿一带有木结构前廊的土木混合建筑。外立面三间两平柱,柱已毁,目前所见柱子为后补。柱头所承阑额搭于两山墙上,所以没有角柱。阑额之上承载人字栱及一枓三升栱。人字栱位于柱头位,一枓三升位于补间,左右两朵一枓三升紧贴山墙,因此未刻完。枓栱之上承替木和撩檐枋,枋子上有一排椽孔,风化较为严重。 前廊后壁开尖拱形窟门,两侧有八角柱,柱头饰有莲花和凤鸟,凤鸟破损严重。
![]() 坐东北朝西南,分前后室,前室后壁雕出仿木结构,有阑额、枓栱、檐枋,无立柱。一枓三升栱位于阑额左右两侧,和第一窟一样,枓栱同样只雕出一半。阑额中间雕一散枓,散枓及东侧一枓三升已经残损不堪,唯西侧一枓三升相对完整。 有趣的是,所有的栱均隐刻于柱头枋之上。根据过往文献记载可知,补间散枓之下也曾隐刻驼峰,可惜现在已经看不清了。
![]() 位于东峰诸窟西侧,坐东北朝西南,分前廊后室两部分。石窟外立面模仿一面阔三间四立柱的木结构建筑,两平柱为圆形,两角柱刻于岩体表面,为半圆形,四柱下方均雕刻柱础,柱头均有圆弧卷杀。四柱间通过阑额相连,与第一、第六窟不同的是,阑额已经从柱头降到柱间。 枓栱部分并不复杂,仅补间部分设置人字栱,柱头之上无枓栱,人字栱与柱头共同承托短替木和檐枋。
![]() 东峰除了传统的1-8窟编号外,在上层还编有4个窟,其中上层第3窟带有仿木结构做法,因为位置较高,所以极容易被忽略。 石窟外立面利用垂直的崖壁直接进行开凿,有前后两室,前室平面呈横长方形,顶部雕成仿木构式建筑前廊,无廊柱。从外部观察窟檐可见阑额一道,分散布置了三朵驼峰,无枓栱。驼峰风化极为严重,但能大概看到顶部置散枓一枚,上承载撩檐枋。
![]()
![]() 即漫山阁,位于西峰东侧,是分上下两层的大型敞龛,也是整个天龙山石窟的中心。第9窟无仿木结构窟檐,但在第九窟一层存在1个附窟以及8个附龛,他们之中存在仿木构的做法,这里仅例举三例。 首先是附1窟,即天龙洞,此窟是第九窟的唯一附窟,位于东侧普贤菩萨下方,窟口朝向东南,正面雕刻面阔一间的建筑。窟门下部有门槛,两侧各有一根方形立柱,柱头施栌枓,上承阑额,阑额非常薄,其上左右再各置一朵一枓三升栱。受到方形门框的限制,两朵一枓三升栱只雕出大半,并不完整。补间位置能看到一坨峰。不同材料中对此窟年代认定不同,我个人认为是隋代。 该附窟过去开放参观,但是近年已经在前方设置了栏杆,游客无法接近。此照片为早年开放时拍摄,只恨当时没多拍几张。
![]() 位于第9窟洞口处,能看到叠涩塔檐,塔身和塔基部位风化严重。概龛未查明年代,可能为唐代。 备注: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天龙山石窟》一书中将此龛定为附6龛,在《天龙山石窟调查报告中》将此龛定为附7龛,这里指的都是同一龛,特此说明。
![]() 位于附6龛下方,整体雕刻成一座两层的楼阁式建筑。上层檐的筒瓦雕刻清晰,但是屋脊很不清晰,看不清具体是歇山顶还是庑殿顶。上层平座两端风化不清,中间能看到一根立柱,柱头施阑额一道,再承一枓三升栱,拱之上为檐枋。一层下檐已经风化,但是檐下能看到立柱,左右各一根,有覆盆柱础。两立柱间有圆拱形浅龛,龛中没有雕刻。该龛未查明年代,可能为唐代。 备注: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天龙山石窟》一书中将此龛定为附7龛,在《天龙山石窟调查报告中》将此龛定为附8龛。这里指的都是同一龛,特此说明。 ![]() 第10窟位于第9窟漫山阁西侧不远,坐东北朝西南,分前廊和后室。因为洞窟位置较高,所以后室无法观察,从外部仅能看到前廊窟檐部分的仿木构做法。整个窟檐模仿一面阔三间的木构建筑,东侧已经崩塌,西侧目前保存完好。 西侧可见一根八角石柱,柱下有单瓣覆莲柱础,因为位置较高,莲瓣看不清楚。柱身下大上小,有收分,柱顶没有大枓,是通过一朵仰莲替代。仰莲上置阑额一道,阑额只保留柱头以西的部分,东侧全部断掉。 柱头阑额之上置一枓三升栱,这是此窟檐唯一完整的枓栱。查阅过往的报告可知此一枓三升栱以东曾残存人字栱的顶部部分,现在已经全部毁掉,在现场看不出来。推测该三间建筑的柱头都是一枓三升,而补间部分为两朵人字栱加一朵一枓三升。 ![]() ![]() ![]() ![]() ![]() ![]() ![]() ![]() ![]() 坐东北朝西南,规模并不大。有趣的是,这个窟也带有仿木枓栱窟檐,但是因为风化极为严重,现在已经几乎看不清枓栱,我去天龙山石窟的前两次都没注意到这个细节。 15窟在崖面中凿出方框,仿木枓栱都在方框内。整座建筑没有柱子,上部雕刻一道阑额,阑额两端各有半个一枓三升栱,东侧目前已经完全毁掉,西侧隐约看到痕迹。补间位置同样全毁,根据喜龙仁的照片可知,补间原有两朵人字栱加一个扛着散枓的力士,形制很特殊。不得不说,真是遗憾啊。所有枓栱共同承托檐枋,檐枋之上有一排椽孔。 ![]() ![]() ![]() ![]() 第16窟是天龙山石窟最具代表性和识别性的洞窟之一,位于西峰中部,坐北向南,远远看去完全就是一座南北朝时期的“小殿”。 洞窟前檐模仿一座三开间小殿,前廊中间雕刻两根八角柱,柱体有收分,上小下大,柱下雕莲花柱础,东侧柱风化严重,西侧柱保存完好。柱上置栌枓,上承阑额一道,阑额之上间隔配置有三朵一枓三升栱,四朵曲脚人字栱。一枓三升栱中两朵位于柱头位置,一朵位于补间位置,枓欹均有䫜线,栱头均有三瓣内䫜式卷瓣。人字栱整体保存较好,唯最东侧一朵风化较为严重。因为次间太窄,因此东西两朵均未能雕完。此窟较为有趣的地方在于并非所有仿木表达都用雕刻的方式来完成,通过下图可知在枓栱层上有用土红色颜料画出的椽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