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楷书《自诰身帖》卷 ![]() ![]() 横414.3cm,纵26.8cm 书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 《自诰身帖》是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亲笔书写的万历皇帝对其家族封赏的诰命文书。这件珍贵文物以高丽笺纸乌丝栏格楷书装裱而成,包含两道诰命:前段为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闰八月二十四日追封其父董汉儒、母沈氏的诰命,后段为同月二十八日封授董其昌本人及其夫人龚氏等的诰命,二者仅相隔四日。所谓告身,其实是古代授官的凭信,类似后世的任命状。 有明一代,文人士大夫多精于小楷,董其昌则能兼擅大小楷书。这得益于他得以遍览项元汴家藏历代法书真迹,并自谓'吾书无所不临仿'(《画禅室随笔》卷一)。广博的见识与深刻的领悟,使他能够将晋唐笔法了然于胸,是故董其昌能够做到无论大字小字皆得心应手。在刻帖风行的明季书坛,董其昌之所以能大小楷俱佳,根本原因在于他承续了晋唐笔法的正统。 董其昌传世墨迹以行草书居多,楷书作品极为罕见。他认为楷书最难臻于完美,若写得如“算子”般整齐划一,便失却书法真趣。而《自诰身帖》用笔严谨端庄,一丝不苟,每一笔画都渊源有自。其笔力雄健,结体匀称,堪称董氏楷书的典范之作。从中可见颜真卿书风的深刻影响,这件中年时期的力作展现了董其昌深厚的颜体功底。楷书的功用便是这类朝堂之上的公文,士大夫虽然追求情趣,然恭楷的功夫必须具有。显然,董其昌既能写有性情的书法艺术,亦能为状如算子的实用楷书。 作为兼具艺术与历史价值的珍品,《自诰身帖》不仅是一件书法杰作,更是研究明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史料。它详细记录了万历朝对董氏家族的封赏情况,为后世了解明代官僚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件清宫旧藏曾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其历史价值与艺术成就备受推崇,历来为鉴藏家所珍视。 卷首有乾隆皇帝御题跋文,乾隆说“然予思之,制诰非美事也。虞廷咨禹,命弃契、皋陶尚矣。即周室君陈、君牙诸诰,皆君诲臣之言,无所褒贬于其间也。自唐始有知制诰,浸淫至于宋,而其权益重。夫权者,上之所𢮥以治四海者也。太阿不可倒持,虽文字为空言,而邪正荣辱是非,所繫綦重,未可忽焉。我国家一扫历代陋习,诚不可及。文武各官制诰,惟视其品之大小为高下,不过明训数语,足以彰其前而勖其后而止,无所谓黄麻、金匮、登台持笔之事也。”这段话表达了对诰命文书的独特见解。乾隆认为古代诰命本为君主训诫臣子之言,至唐宋时期渐趋浮华。而清朝则革除前代陋习,使诰命回归质朴实用。这番议论既展现了乾隆的治国理念,也反映了他对董其昌书法的推崇——虽欣赏其艺术成就,但对明代诰命中的溢美之词则不以为然。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