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或许正在悄悄打响,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咳嗽、发烧、头痛……这是普通感冒?是流感?还是新冠的“回马枪”?这一切,都值得每一个家庭引起足够警惕。 ![]()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随着2024年底至2025年初的气温骤降,呼吸道疾病呈现高度叠加趋势,全国多地医院急诊高峰频现。 从国家疾控局发布的监测数据来看,新冠病毒、甲流、乙流、腺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多种病原体正在“轮番登场”,而其中,新冠病毒变异株JN.1的传播速度尤为迅猛,成为了近期感染人数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感冒发烧不稀奇,关键是分不清楚是啥!”这是许多老百姓的共同心声。但实际上,不同病毒所致的症状虽有相似之处,背后的健康隐患却天差地别。 尤其是老年人、儿童、慢病患者等人群,一旦识别不及时、干预不当,极易发展为重症。 在此背景下,了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知识,掌握科学的家庭应对措施,已经成为每一个普通家庭必须具备的“健康技能”。 疾病叠加季:流感、新冠、感冒如何区分? “感冒了就多喝热水”?恐怕这招已经不够用了。事实上,目前呼吸道感染的“主角”已经悄然换人。 根据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和北京地坛医院的联合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冬季以来,流感病毒活动度持续上升,尤以甲型H3N2为主流毒株。 同时,新冠变异株JN.1在多个城市的检出率超过50%,并出现多地聚集性疫情。更复杂的是,部分患者出现“混合感染”,即同时感染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导致病情加重,恢复期延长。 区别核心在哪里? 感冒通常由鼻病毒引起,症状相对较轻,如打喷嚏、流鼻涕、轻微咳嗽,一般3-5天可自愈。 流感则是“凶猛版感冒”,起病急、高热、全身酸痛、乏力明显,常伴有严重咳嗽和咽痛。 新冠感染(尤其是变异株)症状多样,除了发烧、咳嗽外,还可能出现味觉、嗅觉丧失、腹泻、心悸等表现,部分患者甚至在“痊愈”后出现长时间乏力、呼吸困难等“长新冠”症状。 重要提醒:对于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来说,哪怕是“普通流感”,也可能是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病毒并不可怕,恐慌才是最大的敌人 “听说谁谁又阳了,家门都不敢出了。”一位社区大妈说。 确实,疫情反复让许多人产生了“应激反应”,甚至出现了“疫后焦虑”。但越是在这种时候,越需要冷静和科学的态度。 2023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一项研究表明:在疫情高峰期间,具备基本医学知识和自主健康管理能力的人群,感染率和重症率显著低于普通人群。 这说明,科学认知疾病、合理准备家庭药品、规范日常防护,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手段。 一个真实案例令人深思:2024年12月,北京东城区某中年男子因发热伴咳嗽自行服药五天无效,误以为是普通感冒,未及时就医,最终确诊为新冠合并肺炎,治疗周期长达一个月。医生表示,如果早期识别新冠特征,病情原可控制在一周内。 家庭储备合理的中成药、具备初步的辨别能力,在紧急情况下,就是“黄金5小时”的关键拯救力量。 家庭必备中成药,牢记这三类! 中医药在应对呼吸道疾病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积淀与临床实证支持。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指南,家庭可根据体质及症状,合理准备三大类中成药,以应对不同阶段的呼吸道疾病。 清热解毒类:主要适用于外感初起,如发热、咽痛、咳嗽等症状明显者。常见药物成分包括金银花、连翘、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的功效。 止咳化痰类:适用于咳嗽多痰、痰粘稠、咽痒刺激者。例如含有川贝、枇杷叶、桔梗的制剂,能够缓解气道刺激,帮助排痰。 扶正祛邪类:适用于体虚易感、恢复期或“阳过”后体力差者,含有黄芪、人参、五味子等成分,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症状、不同体质所需药物不同,家庭准备应以“有备无患”为原则,避免盲目囤药。 预防才是最好的“药方”:这几点必须牢记 常言道,“三分治,七分养”。尤其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防护意识比药更重要。 保持室内通风: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有助于降低空气中病毒浓度。 科学佩戴口罩:在人多密集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佩戴合规口罩是最简单有效的防护方式。 规律作息,提高免疫力:研究表明,睡眠不足、熬夜人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的风险是正常作息者的2.5倍。 饮食均衡,多摄入维生素C、锌等营养素,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活性。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即使是每日30分钟的快走,也能显著提升呼吸系统耐受力。 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健康习惯,才是抵御病毒的“铁布衫”。 全民健康,从家庭开始 “家里有个懂健康的人,全家都能安心。”这是一个家庭医生常说的一句话。 当前正处于多病毒共存的“叠加态”。各大医院呼吸科、儿科持续高负荷运转,医护人员昼夜坚守岗位,社区防疫人员加班加点,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医疗系统在默默守护着大众健康。 但真正的健康,不仅仅靠医院,更需要每一个家庭做出自己的努力。 从认识疾病开始,到科学用药、合理防护,再到营养作息、心理调节,每一步都离不开科学的健康知识。 而中成药,作为数千年中医智慧的结晶,既是民族瑰宝,更是现代家庭健康管理的重要工具。只要运用得当,它们就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巨大作用,成为家庭健康的“守门员”。 病毒可以传播,但健康同样可以传递。每一个有知识、有准备的家庭,都是社会防线上的重要一环。 医者仁心,守护万家灯火 医疗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责任的承担。 在全国多个医院里,医生们耐心地向患者解释每一个指标的意义,不厌其烦地劝导家属按时服药,甚至在深夜仍为急诊病人奔波。这些“白衣守夜人”,用专业与坚守,为每一个家庭铺设通往健康的道路。 健康不是豪言壮语,而是每一个日常选择的积累。也许只是一个口罩、一杯温水、一次通风,背后却藏着爱与责任。 人人懂健康,家家有准备,社会自有稳固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4年全国流感监测周报[EB/OL].(2024-12-15)[2025-05-10]. [2]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编辑部. 呼吸道疾病叠加流行的应对策略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4, 45(12): 1281-128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方案(2024年冬季版)[Z].(2024-12-01)[2025-05-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