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CT扫描通常有以下9个层面:
1. 颅底层面(骨窗层面):能显示颅底的骨质结构,如蝶骨、颞骨等,以及颅底的一些重要孔道,如卵圆孔、棘孔等。 位置:通过眼眶、颞骨岩部、枕骨大孔。 解剖结构: 眼眶:眼球、视神经、眼外肌。 颅底骨:蝶骨、颞骨岩部(含内耳结构)、斜坡。 脑组织:脑桥、小脑半球、延髓(部分)。 临床意义:骨折(如颅底骨折)、鼻窦炎、听神经瘤、脑干病变。 观察脑脊液漏或气颅(骨折合并颅内积气)
2. 蝶鞍层面(鞍上池层面):可看到蝶鞍的形态、大小,以及垂体窝内的垂体等结构。 位置:通过蝶鞍(垂体窝)及鞍上池。 解剖结构: 鞍区:垂体、海绵窦、颈内动脉。 鞍上池:呈五角星或六角星形,包含Willis环(大脑前/中/后动脉)。 脑组织:颞叶前部、中脑(部分)。 临床意义:垂体瘤、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鞍上池高密度影)。 中脑病变(如脑梗死或出血)。 3.第三脑室上部层面(松果体层面):主要显示第三脑室上部、两侧的丘脑等结构。
位置:通过第三脑室上部、松果体。 解剖结构: 松果体:钙化时呈高密度影。 脑室系统:第三脑室上部、侧脑室体部(前角及后角)。 丘脑:双侧对称卵圆形灰质核团。 临床意义: 松果体区肿瘤(如生殖细胞瘤、松果体瘤)。 脑积水(第三脑室扩张)、丘脑出血。 4.第三脑室下部层面(丘脑层面):能观察到第三脑室下部、两侧的颞叶等。 位置:通过第三脑室下部、基底节区。 解剖结构: 基底节区:尾状核头部、豆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 脑室系统:第三脑室下部、侧脑室前角。 内囊:前肢、膝部、后肢(白质纤维束)。 临床意义: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见于基底节区)。 脑梗死(内囊区梗死导致偏瘫)、脑囊虫病
5.大脑凸面层面:可显示大脑半球的凸面,包括额叶、顶叶、枕叶等的表面皮质和脑沟。
位置:通过额叶上部、矢状窦。 解剖结构: 额叶皮质:高级认知功能(如决策、语言)。 上矢状窦:中线处静脉窦(需排除血栓)。 颅骨穹窿:额骨、顶骨。 临床意义:额叶挫裂伤、脑膜瘤(靠近矢状窦)。 静脉窦血栓(上矢状窦高密度)。 6. 侧脑室体部层面:可见两侧侧脑室体部、大脑半球的白质和灰质等。
位置:通过侧脑室体部、胼胝体。 解剖结构: 侧脑室体部:对称的“新月形”低密度影。 胼胝体: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纤维束(压部、体部)。 大脑皮层:额叶、顶叶、枕叶分界。 临床意义:脑室扩张(脑积水)、胼胝体发育异常。 脑白质病变(如多发性硬化)、脑挫裂伤。 7. 半卵圆中心层面(放射冠层面):此层面主要是大脑半球的白质区域,呈半卵圆形状。 位置侧脑室体部上方,大脑白质区。 解剖结构: 半卵圆中心:大脑白质纤维(放射冠)。 中央沟:分隔额叶与顶叶(需结合矢状位)。 大脑皮层:中央前回(运动区)、中央后回(感觉区)。 临床意义:脑白质疏松症、脱髓鞘疾病。 梗死或肿瘤累及运动/感觉功能区。 8.侧脑室顶部层面(中央沟层面):能看到侧脑室顶部、大脑镰等结构。 位置:通过中央沟、顶叶上部。 解剖结构: 中央沟:分隔额叶与顶叶。 顶叶皮质:感觉整合、空间认知相关区域。 大脑镰:中线处硬脑膜结构(高密度线状影)。 临床意义:顶叶梗死(对侧感觉障碍、失认症)。 硬膜下/外血肿(沿大脑镰或颅骨内板分布) 9. 颅顶层面(脑沟脑回层面):能看到颅顶的骨质结构和头皮软组织等。
位置:颅顶最高处,大脑皮层表面。 解剖结构: 脑沟与脑回:皮质皱褶清晰可见。 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填充的间隙(低密度)。 临床意义: 脑萎缩(脑沟增宽)、脑膜炎(脑膜强化)。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沟内高密度影)。 颅脑CT的层面解读需结合解剖标志与临床信息,不同层面对应不同病变:
颅底层面:关注骨折、鼻窦/颅底病变。 基底节区层面:高血压脑出血、梗死。 脑室层面:脑积水、占位效应。 皮层层面:脑挫裂伤、脑萎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