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故宫(六) ![]() ![]() ![]() 穿过乾清门广场西侧的隆宗门,顺南北通道向南走不多远,可见右边三座随墙琉璃门,这是永康左门,走进去是一个东西狭长的广场,西端是与永康左门相对称的永康右门,北边为慈宁门,南边与之相对的是长信门。这里便是慈宁宫区,南边是慈宁宫花园,为故宫四大花园之一;北边有慈宁宫。 ![]() ![]() ![]() ![]() 先去花园瞧瞧。从长信门往里走,来到花园的入口一一设在东墙上的一座极朴素的随墙门,就是在墙上留了个口,安上了门框而已,但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揽胜门。走进去就是慈宁宫花园了,花园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50米,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是慈宁宫里的太后、太妃、太嫔们消遣散心礼佛的地方。此花园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到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进行了改建,以满足笃信佛教的崇庆皇太后礼佛、供佛需要,但布局没有太大改变。来到花园南端,看到这里地势平坦开阔,有假山叠石。东西两侧原有翠芳亭和绿云亭,现在是面阔各五间的庑房。往北走,中间有一座很漂亮的亭子叫“临溪亭”,它横跨于一个长方形水池当中的单孔砖石券桥上,处于院落南北中轴线上,东西两面临水,南北出阶,溪亭东西两侧池畔环以汉白玉望柱栏板。亭为方形四角攒尖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檐下施斗栱。面阔、进深各3间,四面均正中开门,斜方格槅扇门各4扇,两侧皆为斜方格两扇槛窗,窗下槛墙贴饰精美的黄绿色琉璃花砖,临水两侧门前加设木护栏。亭内天花属于海墁软天花的做法,纸托裱绢而作,平顶棚;中间部分是仿宋式斗八藻井形式,中央青地绘盘龙的图案全是手绘而成,在故宫内非常独特;藻井旁边的仿井口天花中有玉兰花、海棠花、牡丹花,这三种植物合起来,寓意“玉堂富贵”,非常吉祥。亭南北各有一座砖砌花坛,高1米,6.5米见方,种植着牡丹、芍药等花卉,每逢花开,五颜六色,艳丽富贵。花坛四周空地上散植着数十株柏树,古老苍劲,其间穿插玉兰、丁香,通向临溪亭的小路将之划分为四片花木扶疏的小树林。临溪亭正好处于树影碧波环绕中,意境清雅,是皇太后、太妃嫔们游园休憩、赏花观鱼的绝佳场所。 ![]() ![]() 再稍往北走,看到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三卷勾连搭卷棚顶的建筑,东面的叫“含清斋”,西边的是“延寿堂”,两者呈对称状。据史料记载,含清斋与延寿堂同时修建,含清斋亦为乾隆皇帝侍奉太后或丁忧守制之用;延寿堂亦为太后嫔妃们疗养、游憩之处,皇上及后妃有恙,即招太医于延寿堂望闻问切、开方奉药。两座建筑均坐北朝南,房前有一狭长小院,院西(东)侧开随墙小门。主体建筑以天井分作前后两部分:前房面阔、进深均3间,平面略呈方形,三卷勾连搭式灰瓦卷棚硬山顶;后房面阔3间,进深1间,灰瓦卷棚硬山顶。前后房之西(东)次间当中有穿廊相通,两房西(东)山墙以院墙连为一体,从外面看去仿佛一座独立的小院。前房明间开槅扇门,其余为槛墙支摘窗。后房西(东)墙开一花窗,外设砖砌窗罩。穿廊朝向天井一侧开步步锦槅扇门。内部以落地罩、炕罩、圆光罩等木装修隔成多个小空间,顶棚糊银花纸,墙壁有木护墙板,表面亦糊银花纸,制作精细而不奢华。整座建筑灰瓦、青砖,不施斗栱、彩画,装饰朴素,色彩淡雅,在慈宁宫花园浓荫茂木的掩映中,颇具江南建筑情趣。含清斋前有楹联“轩楹无藻饰,几席有余清”,正是其朴素的建筑风格的写照;延寿堂前有楹联“梳翎闲看松间鹤,送响时闻院外钟”,生动地将建筑的意境与慈宁宫花园超凡脱俗的情调融汇起来。 ![]() ![]() ![]() ![]() ![]() ![]() ![]() ![]() ![]() ![]() 慈宁门是一座殿宇式大门,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坐落于汉白玉须弥座上,周围环以石雕望柱、栏板。门前出三阶,当中设龙凤御路石。慈宁门门扉设于明、次间后檐金柱间,各开朱漆大门两扇。梢间后檐金柱间为砖墙,前檐檐柱间各安双交四椀菱花槅扇槛窗4扇。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栱,梁枋绘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龙凤图案。慈宁门上方悬满、蒙、汉三种文字的竖匾,其中汉文为篆体,这在紫禁城内较为罕见。门两侧接黄琉璃瓦顶八字琉璃影壁,壁心琉璃盒子及岔角采用菊、兰、牡丹等花卉图案,工艺精美。影壁之后有转角庑房与慈宁门两山相连。清代逢皇太后圣寿节时,在慈宁门内外陈设仪仗,皇帝、皇后分率王公大臣、王妃命妇等在此行礼朝贺。 ![]() ![]() 慈宁宫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是在仁寿宫的故址上,并拆除大善殿而建成。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兴工将慈宁宫正殿由单檐改为重檐歇山式,并将寝殿后移,始定今之形制,整座建筑庄重富贵。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及明泰昌元年(1620年)万历帝郑皇贵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明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卒,其皇贵妃等人移居此处。清顺治十年(1653年)孝庄文皇后始居慈宁宫,自此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太嫔等人随居。孝庄文皇后名叫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宰桑博尔济吉特·布和之女。当时,后金汗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为笼络科尔沁蒙古,极力推行“满蒙联姻”政策,在布木布泰刚两岁时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就娶了她十五岁的姑姑哲哲。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十三岁的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为其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被册封为庄妃,生有三女一子。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布木布泰之子福临即位,即顺治帝,她被尊为“圣母皇太后”。顺治十八年(1661年)康熙帝玄烨即位,尊祖母布木布泰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8年1月)布木布泰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于昭西陵。她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虽未垂帘听政,但在顺治帝登基后辅佐幼帝,追论多尔衮,辅助康熙帝擒捉鳌拜、巩固皇权及平定三藩之乱、察哈尔布尔尼叛乱中都起了一定作用;并从行政上提出一些有利于安定、恢复发展生产及统一的建议。这对于清初政权的巩固、统一及强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慈宁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特别是太后寿辰时,皇帝亲自率众行礼,并与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礼节十分隆重。非常火的电视连续剧《甄嬛传》中的主人公孝圣宪皇太后也在此居住过,乾隆帝之所以将慈宁宫的建筑形式改建成重檐歇山式,就是借此表达他对生母孝圣宪皇太后的孝意。历史上的“甄嬛”原型是清朝雍正帝的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1693—1777年),出身满洲镶白旗(后抬旗至镶黄旗),父亲仅为四品典仪官,家境清贫,13岁时通过选秀入雍亲王府,因出身低微,初为“格格”(无封号的侍妾),地位仅高于丫鬟,长期不受重视。胤禛患重病时,钮祜禄氏不顾传染风险贴身照料,赢得雍正感激,此后逐渐受宠。钮祜禄氏真是“有福之人”,她生了一个好儿子叫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帝,弘历深受康熙帝喜爱,间接提升了她的地位。雍正即位后,她先后被封为熹妃、熹贵妃。雍正去世后,弘历即位,钮祜禄氏被尊为崇庆皇太后。乾隆对其极尽孝顺,四次南巡、三次巡幸五台山均携其同行,并为其举办隆重的六十、七十、八十大寿庆典。皇太后86岁去世,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太后,谥号“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一生荣华富贵,被称为“最享福的皇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