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 在我心里,石头是有故事的“人生”,犹如年少时读《红楼梦》,贾宝玉衔玉而生,弃玉出家,被喻作“补天顽石”。我见身边的“玩石家”,为自己钟爱的石头动辄“一掷千金”,还有的在大学毕业后,半道转行,攻读印学博士,终生与石相伴。我惊叹石头的魅力,终于在读了《印谱大图示(上、下)》之后,揭开谜底,豁然开朗。 ![]() ![]() ![]() ![]() ![]() 滑动查看更多 ![]() 出 版 人:郭 武 责任编辑:吴 骏 装帧设计:李晓鹏 陈 菲 开 本:889 毫米 ×1194 毫米 1/20 印 张:40.8 版 次:2020 年 6 月第 1 版 定 价:188.00 元(全 2 册) 折 扣:98.00元(全 2 册) 01 《印谱大图示(上、下)》是一部印章的“家谱”。每一枚代表性的印章皆能“看到”其落地生根,树干健硕,花开满枝头的“轨迹”。本书将历代印章按用途分“唯用”和“唯美”两大板块,分别以印章和印人两条线加以叙述梳理,深入浅出,脉络清晰。“唯用”篇记叙了印章被作为信物,广泛运用于公文和个人凭证,并延用至今。秦以来,印章分官印和私印两大类,用于公文发布的官印,刻的是“官称”,而用于私人财物的私印,刻的是姓氏名号,其作用相当于今天的签名和按手印。官印彰显“权威”,谨严稳重,多四方形;私印讲究“实用”,彰显个人喜好。宋元时期,文人开始介入印章的篆作,并与诗书结合,将印章用于书画的创作,有的文人甚至开始自己去刻印,印章由此走向艺术化道路。在“唯美”篇,叙述的主角是印人,突出其在印坛的贡献以及印章流派的繁衍生息。赵孟頫开文人篆写印文先河,王冕首创以石材刻印,使治印成为文人艺术创作。文彭及其弟子何震继起先贤往圣而将篆刻艺术发扬光大,被后世称为流派印章的开山祖师。以程邃为代表的“皖派”和“歙中四子”,以丁敬为首的“浙派”西泠八家,以邓石如、吴让之为首的“邓派”,以黄牧甫为代表的“黟山派”,以及晚清的赵之谦、吴昌硕和现代的艺术大师齐白石诸流派、印家,形成流派印章谱系,活跃印坛三百多年,以奇制胜,各领风骚。书中琳琅满目的印章图示,将印章的历史、流派印风进行组合排列,宛若一个历史大橱窗,透过2000多年的岁月风尘,我们从中感知鲜活的中国印文化,不由惊喜交加,兴奋不已。 ![]() 02 《印谱大图示(上、下)》又是一部印坛人物“群芳谱”。以程邃为代表的“皖派”和“歙中四子”追求柔美流畅,以丁敬为首的“浙派”西泠八家,追求秦汉古朴之风。“黟山派”的黄牧甫则跳出皖派、浙派艺术藩篱,以薄刃冲刀于完整中追求光丽古穆的艺术效果,而以邓石如、吴让之为首的“邓派”,强调“印从书出”的字法和“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的章法,善变缪篆字法之成例而为汉人碑额篆书,故而,一竖一画,必求展势,于追求秀丽印风的同时又重视刀法和笔意修饰;晚清的篆刻大家赵之谦,兼有秀丽、雄健两种印风;晚清民初海上的吴昌硕,治印融入独特的石鼓书风,注重虚实、疏密的布局,形成不衫不履、大巧若拙的印风;而现代艺术大师齐白石,除了在学习、取法《天发神谶碑》欹侧变化和《三公山碑》《秦权》纵横平直的文字形态之外,他的用刀和结字,还吸收了汉魏时期“将军印”单刀凿刻的方法,形成了纵横欹侧、劲健奇肆的风格特征。诸位篆刻大家在印坛上“各领风骚”,真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其中邓石如和齐白石,宛若两颗璀璨明星,吸引读者。从外形上看,他俩身材高大,胸前飘有长长美髯,一身布衣,一身傲骨,一手绝活,一颗淡泊的心,称得上顶天立地的伟男子。在艺术上,他俩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邓石如以小篆、汉篆入印,强调笔意,与其书法融会贯通,相得益彰,创立“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古秀茂美的独特风格。而出身湖南乡间的齐白石,将刀法和书法合而为之,践行了“印从书出”的创作理念。诚如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说:“我刻印,同写字一样。写字,下笔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绝不回刀”。“我刻时,随着字的笔势,顺刻下去,并不需要先在石上描好字形,才去下刀”。印坛上的邓石如和齐白石,都将自己的灵思妙想融入了印章的“方寸之间”,于“浙派”笼罩的印坛别开生趣,为篆刻史书写下了浓重的一笔,给人惊喜有加、趣味盎然的新感觉。 ![]() 03 《印谱大图示(上、下)》也是储存印章资料的“档案馆”。书中诸多印章皆配有齐整的边款,且多姿多彩。边款中不但留存篆刻家的姓名、别号、年款、创作地点等史实,还有大量的创作技法、师承源头和审美观念的总结,既是初学者临摹的首选范本,也是读者了解、研究印学必不可缺的第一手资料。书中两枚分别为邓石如和吴昌硕的印章边款,读后感慨良深。如邓石如的代表作“江流有声断岸千尺”一印,有三面边款,顶端有龙饰云纹,文字随印面纹理刻制,构思极巧;其边款所记是一篇精彩短文,叙说该印创作缘起——癸卯菊月(即1783年秋),邓石如客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时,篆赠友人毕梦熊;治印时,他命“童子置火具,安斯石于洪炉”,当石头被烧至“幻如赤壁之图,恍若见苏髯先生泛于苍茫烟水间”,突发灵感,取《赤壁赋》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八字刻为印面,此印现藏西泠印社印学博物馆。另一枚吴昌硕的“明月前身”,边款也有三面,一为章夫人背影像,另两面皆为款字:其一,为创作时间和作者年龄——“己酉春仲。客吴下。老缶年六十有六”;其二,为创作缘由——“元配章夫人梦中示形,刻此作造像观,老缶记”。那精细的刀工、惟妙惟肖的描摹、朴素简洁的文字,经由一位66岁老人之手,呈现的是吴昌硕对亡妻深深的悼念,不由叫人潸然泪下。书中丰富翔实的边款内容,不仅饶有情趣,还可从中领略大师们的人文风采。 ![]() 读罢此书,我终于明白,“石不能言最可人”。故而,深受篆刻大师们喜爱;篆刻家“借石托志”,将自己思想和情怀寄之文石,赋予石头新的生命。是故,奉读趣味印谱,既能解读篆刻大师内心世界,也可以感知趣味人生。 ![]() 领略古法·王福庵 ![]() ![]() 玩物适情·陈豫锺 ![]() ![]() ![]() ![]() 购买链接 素材来源:福建美术出版社 |
|
来自: 新用户5761CeW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