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埃克曼输送是影响海水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指在风、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表层海水的流向相对于风向发生偏移,最终与风向垂直的现象。2020年8月21日20时,台风“巴威”在台湾岛以东洋面生成,于27 日在鸭绿江入海口登陆。台风“巴威”移动过程中引起埃克曼输送,对东海、黄海的海水温度和盐度产生显著影响,台风路径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明显降低。图 7示意26 日台风中心位置及当日与 21 日表层水温的差值。图8示意N 海区海水盐度变化。 ![]() (1)在图9中用→画出26日台风中心附近M、N两处因埃克曼输送引起的表层海水流向。(3分) ![]() (2)埃克曼输送引起的海水流动会导致台风中心附近表层海水温度降低。说明其原因。(4分) (3)若不考虑表层海水水平流动对盐度的影响,台风过境时N 海区表层水深小于 10m 的海水盐度也会升高。对此作出合理解释。(4分) 参考答案: ![]() 命题意图: 本试题通过埃克曼输送创设学术探索情境,考查学生在劣构情境下进行学术推理的能力,对学生的现场学习能力要求非常高。试题涉及气旋系统中风向的判断、海水运动、海水性质、海气相互作用等必备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及地理实践力素养。 试题解析: (1)本小题要求学生绘制台风中心附近因埃克曼输送引起的表层海水流向。首先要判断两地的风向,这就是考查必备知识了,学生应该熟练掌握气旋的任何部位风向的画法。如下图,因北半球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可以大体画出两地的风向。再画表层海水流向,根据材料可知,表层海水流向最终与风向垂直,到这里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若是像下图中这样画,那表层海水就成了向外辐散了,台风的风向不是向中心辐合吗?导致有的学生画的流向与答案正好相反。其错因是忽略了材料中的“在风、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表层海水的流向相对于风向发生偏移”这句话,画流向时需要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所以表层海水的运动方向是垂直于风向向右偏,即表层海水向外辐散。 ![]() (2)本小题要求学生从埃克曼输送的角度分析台风中心附近表层海水温度降低的原因。结合上一小题可知,埃克曼输送导致台风中心附近表层海水向外辐散,调动已有的离岸风引起上升补偿流的知识可知,表层以下的冷海水上涌,补偿表层海水的损失,导致表层海水水温降低。 学生做题时,一定要关注各小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绘图题。一般情况下,绘图题都是为下一个问题做铺垫的。因此解答绘图题之后的问题时,要注意观察从绘图题中得到什么提示。还要注意,是埃克曼输送导致表层海水向外辐散,不能说是台风将表层海水吹走,下层海水上升补偿,因为台风是向中心辐合的。 (3)由图8可知,26日比25日表层(水深小于10m)海水盐度升高。还能从图8看出,水深10m以下的海水盐度明显高于表层海水盐度。再承接上一小题,埃克曼输送引起台风中心附近表层海水辐散,表层以下海水上升到表层,下层海水盐度高,所以其上升到表层后使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另外,强风会使海水强烈扰动,进而使上下层海水充分混合,而下层海水盐度高,所以混合后使表层海水盐度也升高。 本试题三小问之间可谓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一问都为下一问做铺垫。 变式训练(2023年德州三模): 1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克曼输送是指风应力、拖曳力和科氏力共同作用于表层海水,使得整个表层海水的流向与表面风向垂直的一种现象,近海岸海水表面会发生倾斜,为保持平衡,埃克曼输送的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新的稳定状态。下图示意北美洲西海岸某近岸海域不同季节盛行风驱动的洋流运动。 ![]() (1)下图为某季节此海域稳定状态下的海水运动剖面示意图。请在图中用→画出洋流的运动方向________,并指出其季节________。 ![]() (2)受埃克曼输送影响,该海域近岸地区夏季频繁出现海雾。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 ![]() (2)夏季近海岸地区盛行偏北风,加上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导致表层海水偏离海岸;为补偿近岸水体的流失,深层海水上升至表层使表层水温降低;导致近洋面气温下降,随着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凝结,形成海雾。 变式训练二(2024年山东高考题): 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海水性质、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远岸海域浮游植物密度受陆地影响较小。下图示意孟加拉湾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8-9题。 ![]() 8.下列月份中,M区域浮游植物密度最高的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9.与7-8月相比,12月至次年1月N海域海水盐度较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蒸发 B.降水 C.径流 D.洋流 官方解析:8.C 9.D 【考查目标】 本组题以海洋浮游植物密度与海水盐度季节变化创设情境,要求考生运用海洋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洋流的地理意义等必备知识与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学科关键能力解决问题,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的考查要求,体现了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试题解析】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占优势的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由此启动了海洋食物链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海洋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全球生态系统中生物地化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浮游植物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8题要求考生分析图中M区域浮游植物密度的变化情况。孟加拉湾是印度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季风期,充足的降水和海湾周围径流的淡水输入对孟加拉湾海水的循环和分层有很大的影响——使孟加拉湾盐度偏低,从而形成较强的障碍层,且缺少明显的上升流,导致孟加拉湾成为一个低初级生产力的海区。M区域位于孟加拉湾湾口附近的斯里兰卡东南侧热带海区,季风诱发的赤道上升流使得该海域成为热带海域低生产力的常见模式中的例外。这里西南季风在7~8月份达到鼎盛,期间西南季风驱动赤道两侧的西向赤道流,表层海水被推向高纬度区域,导致该区域的表层水减少。含有更多的营养盐的深层海水会上涌来填补这些空缺,因此在7~8月份浮游植物密度处在一年之内的最高水平,故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 第9题以海水盐度的变化为出发点,要求考生分析阿拉伯海的高盐海水入侵孟加拉湾的主要影响因素。印度半岛东侧孟加拉湾属于南亚季风区,湾内海水平均盐度常年在32%0~33%之间。西侧的阿拉伯海常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水盐度通常高于35%o,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之一。冬季,季风环流呈逆时针旋转,赤道逆流携带阿拉伯海高盐度海水向东输运并在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涵盖N区域)堆积,这一过程显著增加了N区域在12月至次年1月的海水盐度,故D选项正确。两个时间段相对比,N海区蒸发与降水差异不大,因此A、B选项均错误。苏门答腊岛径流全年较为稳定,在对比时间范围内差异不大,故C选项错误。
![]() 表层水辐散: 表层水从海表的一个地方向外运动就会发生海流辐散,比如沿赤道地区。如图7.10所示,南赤道流位于地理赤道上(在太平洋格外显著,见图 7.5),而气候赤道(赤道无风带所在位置)通常在其北侧几度的纬度上。东南信风吹过该区域时,埃克曼输送引起赤道北边的表层水向右偏移(北方),赤道南边的表层水向左偏移(南方)。最终结果便是表层流沿地理赤道形成辐散,造成营养盐丰富的冷水上升。由于这种类型的上升流沿赤道比较常见,特别是在太平洋,所以称为赤道上升流。此外,它还是高生产力区域,是世界上一些最富饶渔场的所在地。 |
|